李承乾被处死之后,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为何没选李恪?

wdsas


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李世民非常优秀的一个儿子。李世民自己就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毛泽东也曾经这样评价过“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并且,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在李恪的身上流淌着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文武全才,从传统观念的角度看,李恪绝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李恪最终还是没能当上太子。表面上看,是因为李恪的出生(庶子)和血统(隋朝皇室血统)而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但事实上,是因为李恪让李世民感受到了威胁。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抢班夺权。因为,当年李世民就是这样干的,结果他老爸李渊被迫提前退休,一生的功绩几乎被抹杀不说,还被黑得跟狗一样。



李世民即位后,为防止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过大,于是整出个东西两宫并立,让魏王李泰与太子相互制衡。结果太子还在和魏王明争暗斗,齐王李佑就忍不住先跳出来起兵谋反。

当然,李世民不愧为李世民,他很快就把这股叛乱集团给灭掉。但是,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因为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

李世民在扑灭这个儿子为首的叛乱集团时,其中一个重要成员为了脱罪,就告诉李世民一个更惊人的大秘密。总而言之,想杀你的儿子,并不是只有一个,你的大儿子也想杀你,而他的叛乱组织,规模更大、力量更充足。

于是李世民顺着这个线索一挖,发现太子李承乾早已磨刀霍霍要抢班夺权。当然,因为念及父子之情,李世民并没有处死李承乾,只是把他废为庶人;但是对太子党,却是进行了大清洗。

但事情到此却仍然还没有结束,因为在清洗太子党的时候,李世民意外发现魏王李泰也不干净,于是只好忍痛把李泰也给罢黜掉。

到此,李世民三个最优秀的儿子,都因为想夺取而被废或被杀。换做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都会有种说不出的孤独、恐惧。因为什么叫高处不胜寒?大约就是说皇帝的处境吧!



后来李世民非常信任吴王李恪,因为李恪无论聪明、勇敢都非常像李世民。而且,李恪也是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学习,总而言之,礼贤下士、英明神武。

但问题是,看到前面三个儿子为了抢班夺权,就一心想杀自己,李世民再看这个儿子一心向自己学习,就更害怕了。因为,此时的李恪隐然就快成为玄武门事变前的秦王李世民。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哪里还敢让李恪当太子,再加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也都反对立立李恪为太子,所以李世民就决定让一个软弱、年幼的儿子当了太子,这个儿子就是李治。

看到太子软弱年幼,李世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太子提前接班的事情发生。而以长孙无忌为核心的权臣也都喜欢李治这种弱势皇帝,因为弱势的皇帝在位,帝国主要权力就会由权臣们共同行使;如果强势皇帝高高在上,帝国的主要权力就会由皇帝负责。

虽然,李世民曾多次担心太子李治太软弱而守不住自己的家业,但最终权衡再三,还是没有再更换李治的太子之位。至于李恪,后来被长孙无忌所杀害。


我是赵帅锅


首先纠正一下题目:李承乾并未被唐太宗李世民处死。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齐王李祐谋反,牵扯出太子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的谋反案。

↑李承乾谋反是事实↑

次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李世民废黜,在李世民本人的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军黔州,这一别,就是生离死别了。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公元645年1月),李承乾郁郁而终,消息传来,李世民宣布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爱护之情。

在重新选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在李承乾谋反案后,可选的后继人选只有两个,也是他仅有的两个嫡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可是李承乾在招供时,把魏王李泰也拉下水,逼得李泰跑到李世民面前,拍着胸脯打包票:“我即位后,就把自己的儿子处死,等我死了,让弟弟李治当皇帝”,李世民老糊涂,竟然很感动。

褚遂良指出李泰此言不合人伦常情,杀死亲生儿子却把天下拱手让给弟弟,绝无此人情。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影响了李世民立储的决定↑

同时,褚遂良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这句话其实也为将来李世民想改立李恪,最终不了了之埋下了伏笔。

褚遂良说:“陛下过分宠爱魏王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祸的根源啊。要是陛下想立李泰为太子,请把晋王李治先处置了吧”,此言当真精彩,李治作为三个嫡子之一,纵使他没有争夺天下之意,但仍然是最有身份和资格挑战皇位的人选。

李泰如果上位,就意味着天下可以“经营而得”,诚如李世民后来所说:“如果我立李泰为太子,等于说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经营得来的,这是给后世做示范。以后再有太子无道、藩王窥伺的,两个都废黜。”

而且,李泰和李承乾互斗的凶残程度让李世民觉得害怕,他甚至认为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将来李承乾和李治都会被李泰杀掉,但如果立性格软弱善良的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够得到保全。

↑李泰在李治的保护下,得享天年↑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李治上位后,给了李泰很好的经济待遇,只是不给他任何政治待遇。

在立李治为太子时,李世民得到了他的心腹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李世民当然明白长孙无忌有私心,但正是因为长孙无忌和李治的亲舅甥的关系,反而是很可靠的同盟。

李恪在朝中就没有如此强力的文臣支持。

然而,李世民还是很担心李治当不好皇帝,为什么?担心李治性格太“懦”!性格太懦弱,就容易被权臣甚至后宫的女人给操控,这对江山社稷可没什么好处。

于是,李世民终于找到机会,对长孙无忌表示想换人,改立吴王李恪当太子,理由是“李恪像我”(“英果类我”),这样,李世民就不怕李家江山被外戚或者权臣操控了。

可长孙无忌断然反对。李世民冷冷的反问道:“是不是因为你是李治的舅舅,才反对李恪的啊?”

这不是废话吗?但人家长孙无忌口才了得,竟然厚着脸皮说他反对的理由出于公心,而非私心。

↑长孙无忌私心权欲很重↑

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改立李恪,提出了两点理由:

一是李治性格虽然柔弱温和,但却是守成良主,适合把李世民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守好。天下现在已经太平了,您找一个像你一样喜欢打仗的儿子干啥?还是找个性格踏实稳重的当家比较好。

二是,如果现在又要更立储位,那么,请问李家皇位继承的规则是什么?还是嫡子继承制吗?后世帝王岂不可以乱来了?

且不说后世,单说李恪和李治以及李泰怎么相处,这都是问题。李恪会不会在登基后,因为李治和李泰的嫡子身份威胁,而痛下杀手?以及最重要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最安全平稳的继承制度,还要不要保持?以后是不是每个藩王只要力气大,就能得天下了?

长孙无忌虽然没有说的这么复杂,但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只需点到为止,李世民何其精明老道,当然不会听不出来。

↑李世民一世英名,却处理不好家务事↑

因此,李世民从此打消了改立储位的念头。但他却忽视了一点,因为此事,长孙无忌和李恪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李世民还是低估了长孙无忌的私心,这老头一心拥立李治,就是为了能够在李治登基后,自己握有说一不二的权柄。

可笑的是,李世民临终前还向褚遂良交代;“无忌为朕立下大功劳,竭诚尽忠,朕死之后,你一定要防止有小人进谗言,离间了他们舅甥之间的关系啊!”,还千叮咛万嘱咐李治“要保护好长孙无忌,不要让人借机陷害他”。

没过几年,李恪就被长孙无忌陷害,被绞杀于有司之别舍,李恪临死前大呼:“如果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将遭族灭!”

李世民,听到了……

↑李恪最终死在长孙无忌手下↑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流放到黔州后,被逼自缢,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如果长孙无忌当初支持李世民,拥立李恪,结局会如何呢?一个年轻的“英果类李世民”的年轻人,真的能够忍受权力欲望如此炽热的长孙无忌吗?

历史不会再重演,答案也只能任由我们猜测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李世民欲废除太子李承乾。侯君集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拥立李承乾为帝。政变失败后,李承乾被废,贬往黔州。

李世民并未杀李承乾,原因有三:

一是李世民比较偏爱嫡长子李承乾。不忍杀之。

二是李承乾之行。与当时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类似。李世民若杀了李承乾。说明李承乾罪大恶极。同理李世民也罪大恶极。

李世民不杀李承乾。意为自己当时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过不是罪。

三是李承乾可能是受舅舅侯君集蛊惑。

李世民最后传位给李治。李治时期,大唐疆域、国力达到华夏政权的巅峰。说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正确的。


李恪是隋炀帝外孙。若立李恪为太子,大唐可能会出现内战、分裂。

李世民衡权利弊后,最终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立李治为太子!


杨朱学派


太子是什么?

太子是被当代皇帝明确承认的皇位的继承人。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怎样才能当上太子?

一般情况下,能当上太子的人必须是皇帝的儿子,如果皇帝没儿子,那么侄子、兄弟等也都可以。也就是说能被立为太子,必须是当代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古代皇帝都是家天下,这个“家”,首先人家得是一家人!

是皇帝的儿子,这只是当太子的前提条件。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儿子那是一打一打的生,皇位只有一个,给谁呢?

历经千年的封建王朝,总结了一个继承人三原则:“立嫡立长”“立子以贤”“立储以爱”

“立嫡立长”是被几乎所有的皇帝认可的立太子的首要原则。毕竟“贤”太唯心了,只要儿子们不造反,谁身上都有闪光点。至于“立储以爱”,除了明跟天下人说我是昏君,我行我素的皇帝,还没哪个皇帝敢公开以此来立太子。

这是正常情况下,当太子的程序。只要你是皇后生的,投胎时间早,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如早死、造反等,一般情况下,太子是稳稳地!

李治与李恪

李治是李世民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在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由于争夺太子之位“同归于尽”后,嫡三子李治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李恪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出身不好,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是污点。谁也不愿意唐朝的江山由有隋朝血脉的人来当皇帝。

上面基本是李治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至于李治宽厚仁慈,和睦兄弟等,一般人都能做到,这不是李治胜利的主要原因。

至于李世民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也不是李世民立太子的主要考虑因素,毕竟前有刘邦立太子前车之鉴。英明的君主不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国家大事!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李世民在选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按照传位规矩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的,但是李承乾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侯君集蛊惑造反,这令李世民非常伤心和失望。不但处死了侯君集也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是这里要强调一下,李承乾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废为庶人后流放黔州,最后郁郁而终。

历史上太多明君帝主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因为情感因素而犹豫不决甚至犯下大错,比如秦始皇、赵武灵王、隋炀帝、康熙等等,李世民再厉害,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弱点。

李承乾被废后,在确立新的人选的过程中,李世民确实考虑过李恪,说实在的李恪确实是不世出的英物,但是李世民的考虑被长孙无忌既一些老臣强烈反对而作罢。后来李治继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之罪缢死狱中。

李恪出身天潢贵胄,身兼隋杨、李唐、独孤三系皇室血脉(其母为隋炀帝女儿,其祖母是独孤皇后,乃北周皇室血脉,其自身又是李世民第三子),而且其自幼聪敏英武,很像李世民,原本是最佳的帝位人选,但是因为其身上的隋杨血脉,让朝中那帮老臣不放心,所以反对,导致李世民最终放弃了把他设为继承人的考虑。

然后剩下来的就是李泰和李治,李治是嫡出,乃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无忌是其亲舅舅,按照传位规则最适合继承大统。其实这还不是李世民最终确立他为太子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李世民虽然知道他资质相对其他几子最为平庸,但是其个性敦厚软弱,他若继位,最不易发生玄武门之变那种手足相残的事情,这才是李世民最终选择他的原因。

原本大唐江山在李世民的经营下繁荣稳定,四夷宾服,并不是特别需要一个开疆拓土的帝王,只要能够好好守成,已经足够。李治虽然资质平庸,但是并不昏聩,开拓不足却守成有余,又是嫡出,是以最后成为继承人。

但是李恪、李泰都太像李世民,李承乾已经谋反被废,这都让李世民担心他们继位,最后弟兄反目,手足相残。是以,李世民虽然喜欢李泰,但是他曾经说过“我若继位,就杀了儿子让兄弟成为继承人”,虽是戏言,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让李世民非常不安。

李恪原本就是庶出,又有隋杨血脉,他若继位,势必有得位不正的嫌疑,最后恐怕也少不了兄弟恶斗相残。是以,李治这个最平庸的人捡了现成便宜。


谢金澎


李承乾被处死之后,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为何没选李恪?

  • 吴王李恪,确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说吴王李恪确实是有皇位继承权的。

至于说李世民在李成乾被废以后,为什么将没有选择,将皇位传给吴王李恪?

  • 首先,吴王李恪的母亲杨妃,为他拉分不少。

吴王李恪的母亲杨妃,就是隋炀帝的女儿,也许她在隋朝的时候,享受的是公主的待遇,并因此地位很高。但是很显然,因为隋炀帝杨广的肆意妄为,在唐朝成立以后,杨妃因为隋炀帝之女的身份,肯定遭到不少的歧视。作为杨妃的儿子,吴王李恪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李世民也许并不在意,但是他要考虑大臣们的意见。

  • 其次,吴王李恪在李世民身边的近臣里面,没有地位。

李世民打算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其实是多次征求手下大臣们的意见的。比如说他就曾经征求过,长孙无忌的意见。而长孙无忌,很明显受此影响而向着自己的外甥李治。

而吴王李恪在大臣们中间,则没有四号的影响力。很明显,也是因为杨妃的身份原因,这些大臣们虽然谈不上讨厌,但是与他也不怎么亲近。

这一点,在吴王李恪,后来被诬陷谋反的时候,没有大臣站出来为他说话,就可以看得出来。

  • 而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受到了这些大臣们的影响,而没有真正的考察自己的儿子,到底哪一个适合做皇帝。轻易的放弃了吴王李恪,这个最像李世民的儿子,这不得不能说是一个遗憾。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首先要指出题主的一个错误,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李世民贬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郁郁而终,由于李世民太爱这个嫡长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谋反的大罪也不忍杀他,在他死后还废朝一日并以国公礼葬之,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那么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为何没有传位给李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这是很多人认为李恪不能被立为太子最重要的一点,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隋炀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着杨家的血,当年杨广大肆打压关陇贵族,引起关陇贵族的不满,最后以李渊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传位给李恪的话,是很难得到朝中大臣支持的,实际上当年李世民心血来潮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确实只是心血来潮),得到长孙无忌激烈的反对,我想原因除了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外,还有就是这帮当年跟随李渊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惮李恪的这层身份,况且李恪并非嫡出,在嫡长子继承制为主的封建时代,庶出的李恪确实是很难得到大臣们的认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说过他的儿子里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对李恪也是比较偏爱的,但这种偏爱并没有影响李世民的判断,记得当年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间摇摆不定,根本没有考虑过李恪,直到李承乾告发李泰有杀兄弟之心时,李世民当年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再次被提起,最后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确实从未考虑过李恪,也许正因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毕竟李世民弑兄杀弟给他的儿子们带来的影响太大,隐隐觉得如果立李恪的话,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将不保,而李承乾当年欲谋反逼宫,李泰也曾说出“若立我为太子,我会杀子立弟,以表示对兄弟的爱护”,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



最后我想再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很喜欢李恪,所以才会有如题主这样的一问,但我想说的是,李世民虽然很喜欢李恪,但这种喜欢只是出于父爱的正常表现,其实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并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谋反,李世民都没杀他,李泰当年受封时封地达22州,而同时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长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爱竟特许“不之官”,就是留在长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让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极力反对才作罢,还有当年被李承乾告发,不得不降封李泰,但仅过了四年李世民就将李泰重新封为濮王,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喜爱是大过李恪的,所以李世民连最喜爱的李泰都不立,又怎会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实我们最后再看看他的这四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遗传了李世民残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们为了皇位难保不会对兄弟下手,我想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

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么李承乾之后,为什么李世民会将太子之位给了软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嫡庶尊卑有别。

众所周知,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可谓是根深蒂固,向来是主张立嫡不立贤。就拿晋武帝来说,其英明一世,可最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还不是犯了糊涂,立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难道晋武帝不知道司马衷是傻子吗?当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马衷是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马衷是傻子,他还是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而现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痴的,所以李世民出于各种因素考虑自然会选择他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就完全必须得遵守!太子无德,照样可以换人,司马炎当年也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昭是嫡子这一调。杨皇后那里也给了他很大得压力,再加上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炎有点想隔代传。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就没办法了。如果不遵守那就是违背祖训,是国本之争。当年万历皇帝没少为这事儿生气,他想立小儿子福王,但无奈其非嫡非长,和大臣争了许多年,最终还是放弃了。

然而李世民不一样,他没那么大压力,毕竟自己都不是长子!

那么他为何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李治呢?那就是后面这三点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脉。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

所以,李杨两家本就有着莫大的仇恨。前朝的余孽向来是为当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亲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亲外孙。有这层关系在,试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恪,立他为太子?

从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来,李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与李家皇位无缘了,李世民给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诉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个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李家天下,是不会传给你这个流着杨氏血脉的人的。

所以,李世民宁愿选择软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愿选优秀但却流着杨氏血脉的李恪。

第三,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

我们都知道李恪确实是很优秀,也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软弱平庸的李治来说,确实要优秀很多。按理废了李承乾后,应该立他为太子才对。然而正因为李恪的优秀,颇像李世民,才会让李世民彻底断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别忘了李世民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而得来的。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诱惑力有多么大,亲情在权利面前有多么卑微,所以,身为父亲的他,当然不希望兄弟相残的戏码发生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李恪虽然优秀却过于狠,刚断。而李治虽然软弱平庸,却生性仁厚。

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李世民非常认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所以,李世民才会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因为他知道这么一个仁厚的人上位后,一定会厚待自己的兄弟。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时候会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谁会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其背后乃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整个关陇集团,这是一股极大的势力。特别是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大权在握,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这个外甥的。李承乾被废后,是长孙无忌坚持将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而期间李世民因李治过于软弱,曾有心易储,可是又被长孙无忌给阻止。

有这样一个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的原因。


白话历史君


李承乾谋反是真,可人家有个好爹李世民,所以李承乾没被处死。

太子李承乾因为起兵谋反不成,变成废太子。可唐太宗只是把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了事。李承乾是到了黔州三年后,才郁郁而终的。更神奇的是,就是这个废太子李承乾,居然还成为唐高宗李治上位的关键人物。

这就要从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的争斗说起。李世民有三个嫡出的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按照当时传统,太子只能从这三人当中挑选一个。李承乾作为长子,八岁时就得太子位,早早奠定了皇位争夺战的优势。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老四李泰虽然出生是晚了一点,但是他讨好父母的本事,远超大哥李承乾很多,史书中记载李泰很被李世民夫妇喜爱,对其宠幸要胜于太子。因为李泰经常讨好父母欢心,花了很多钱,导致李泰的花费,远超过了皇子的标准供养费,甚至还超过了太子的花费。可是李世民并不以为意,为了不限制李泰的花费,他干脆把太子和李泰的花钱限额,一起都提高了。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李世民是在有意无意中,挑起了李承乾和李泰的明争暗斗。

两位皇子的斗争细节,就交给宫廷戏来补充吧,反正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很早就被人篡改过。横店的作家和编剧抱着古人能改,现在人就能编的宗旨,正在孜孜不倦的在屏幕上给大家提供各种狗血情节。

古人云: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在李承乾和李泰的斗争过程中,二人都发力过猛,最终的结果是李承乾谋反,李泰失宠。双输收场。到这个时候,原本只是打酱油的李治,实现了后来居上。

其实李世民在起初时,是有点看不上李治的,只觉得李承乾和李泰二人,无论将来谁得势,都会将对方置于死地,李世民这时候又想起玄武门之变,开始忧心兄弟相残的事情,会再次重演。为了给帝国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李世民在李泰、李治和李恪之间,应当是深度犹豫过。

李恪是最先出局的,原因很简单,李恪不仅不是嫡出,而且他的母亲还是隋炀帝的女儿。这样的帝国继承人,不仅在皇家说不过去,而且曾经和隋朝生死相搏的一朝开国文武,也此也会难于安心,李世民不会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李恪当太子,顶多是李世民喊话出来,听听风声而已,随便也为李治上位,给大家做个心理铺垫。

再来说说李泰,据史书记载,某一段时间,李世民已经口头答应让李泰做太子。可是李泰沉不住气,回头就去吓唬李治,说李治和李承乾关系紧密,有罪!吓得李治赶紧找李世民去哭诉。皇帝很生气,李泰被搁置。然后,李承乾就来信了。

李承乾给李世民写了封信,信中先是检讨了自己起兵谋反的错误,然后就话锋一转,就把矛头指向了李泰,说自己当年已经是太子,若不是受到威胁,根本就不用谋反,只需要多等一等,等到老爹李世民正常死亡,李承乾即可登基,但有李泰在一旁使坏,才最终让李承乾铤而走险。

这一封信,李世民信了!成为了压垮李泰做太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成全了李治。

其实小编一直很好奇,中国的最后一个太子,就是康熙的儿子胤礽,难道一直没人给他讲讲李承乾的遭遇吗?胤礽简直就是李承乾的一个活脱脱翻版。


圆窗观点


对于李世民这种做法,毛主席是这么评价的: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主席的评价可谓是相当的有见解。因为李治能力确实非常一般,很明显李恪的能力要强于李治。毛主席认为李世民之所以选李治作为大唐王朝的接班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李治的舅舅是长孙无忌。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受到了长孙无忌的影响。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原本就是皇亲国戚,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可以说对李世民是有大功劳的。加上身份特殊,自己能力又强,所以长孙无忌一直非常有权力。

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就曾经意识到了长孙无忌权势过盛。贞观二年的时候,就经常有人密奏长孙无忌太受宠幸,权力太大了。李世民甚至还把这些密表给长孙无忌看,用意也是在敲打长孙无忌。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成功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晚年也发生了这种事情。当时李世民过分宠幸魏王李泰,使得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处境是相当的被动。李世民对李承乾是有着很高的期望的,毕竟当时太子李承乾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唐王朝的命运。加上李承乾本身也有问题,这使得李承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

最后李承乾造反了。结果自然不用多说,肯定没有成功,毕竟他爹造反的经验比他丰富得多。李承乾被废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谁来做太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选择了李治。其实,李世民选李治做太子也有自己的无奈。

正如,李承乾和李治、李泰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性格弱,他当了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李承乾还是有活路的,其他的儿子也能够活下去。如果他立李泰做太子,李泰是太子造反的罪魁祸首之一,以李泰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肯定就活不下去了。同时,这容易引起其他儿子的效仿,使得皇位争斗更加残酷。

所以当时李世民选接班人确实有自己的考虑在里面。不过时间久了,李世民又发现李治真的太软弱了,所以李世民又曾经想立当时的李恪做太子。因为李恪和李世民一样,文武全才,两个人非常相似。

不过长孙无忌肯定是会极力反对的。毕竟无论李承乾、还是李泰、李治都是自己的亲外甥。现在假如李恪做了太子,他必定是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的,所以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不过以唐太宗的性格,他是不会受大臣控制的。因为如果他再要立李恪做太子,实际上需要清除很多重要的大臣。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因为他们已经拥立过李治了。这三个人代表着三股不同的势力。这样的代价是唐太宗没办法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