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你是否也聽過《斑羚飛渡》的故事?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斑羚飛渡》這是沈石溪的作品之一,以作者的第一視角和第一人稱自述,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

其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同狩獵隊在追逐斑羚的時候,把七八十頭羚羊逼到了夏洛山懸崖上,想把它們逼得跳下懸崖摔死以免浪費子彈。僵持一段時間之後,領頭的羚羊一聲吼叫,整個斑羚群落迅速分成年輕一隊和老年一隊。這時候,老年斑羚率先走出來,隨後年斑羚羊也走出來。兩隻朝著懸崖走去,年輕的率先飛奔,年老的斑羚緊隨其後。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在相差幾秒的時間內朝懸崖跳去。當年輕的斑羚跳到四五米的距離時身體開始下墜,而老斑羚憑著嫻熟的技藝提前出現在年輕羚羊下墜的地方。後年輕斑羚在年老斑羚身上一蹬,成功跳上了對面的懸崖。緊接著一隊一隊的斑羚組合以這種方式越過懸崖。

而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讓作者感覺到無比的震撼。老羚羊們會那麼從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願地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下一代的生命的壯舉讓作者決心不再殺戮。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故事中主角。

文中提到的主角是斑羚應該是斑羚屬,也叫髭羚屬。以前是兩個不同的屬,現在則歸為一屬,包括三種斑羚和三種髭羚。是介於山羊和羚羊之間的小型牛科動物,主要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本屬六種的分佈為:

斑羚:印度東北部、尼泊爾、不丹和巴基斯坦北部。

華北山羚(中華斑羚,西伯利亞斑羚):俄羅斯東部、中國直到東南亞的泰國西部和緬甸東部。

紅斑羚:中國的雲南和西藏,以及印度和緬甸的北部。

日本髭羚:日本。

臺灣髭羚:臺灣。

髭羚:最大的一種髭羚,分佈在尼泊爾、中國和東南亞地區。

華南山羚(灰斑羚)為亞種。

沈石溪生於上海,曾在西雙版納邊疆生活了8年,而勐海縣勐混區曼谷大隊曼廣弄傣族村寨插隊就是當時居住的地方。文中所提到的夏洛山就在寨子後面,但是時代久遠,地名早已發生變化。不過我們可以先將斑羚的分佈位置鎖定在雲南西雙版納一帶,而根據資料沈石溪筆下所提到的斑羚就是華南山羚(灰斑羚)。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灰斑羚的真實習性和故事的出入。

灰斑羚棲息在亞熱帶叢林山區,經常在密林間的臺地和峭壁邊活動,啃食青草、樹葉和嫩芽。在我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南及西南諸省區;國外分佈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蒙古、朝鮮等地。灰斑羚個頭不大,長為80-130釐米,尾長7-15釐米,肩高約80釐米,體重在28-45千克。無論雌雄,它們頭頂長著匕首似的短角,因此在野外不大容易區分性別。灰斑羚擅於攀巖,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難不住它們。在懸崖活動時,它們主要靠之字形的小步跳上下山。所以,人家不一定非要跳過去,直接小步就從懸崖下去了。

雖然山羊、岩羊等常群體活動,但生活在叢林裡面的灰斑羚並不匯聚成較大的群落,它們在叢林裡面的分佈非常稀疏。在泰國Om-Koi野生物避難所這個有效保護的山區裡,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頭左右,在當地記錄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頭成年斑羚和2頭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過11頭。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此外,灰斑羚日常活動並不具備組織和紀律性,它們不存在集體觀念。在發情期,雄性灰斑羚會為了繁殖和幾頭雌性灰斑羚組成臨時灰斑羚群體。但除開發情期,灰斑羚經常是單獨活動,尤其是雄性灰斑羚。而繁殖期結束之後,幼羚在成年前會跟在雌性灰斑羚身邊但。隨著年齡增長,一些

年老的雄性灰斑羚可能再也不去參加繁殖性的聚集,而任由自己在林中游蕩,孤獨終老。因此,作者所提到的七八十頭羚羊群是不存在的,更何況是老幼混雜的大群體,也就不會有為了讓年輕後代活下去而甘心當墊腳石的場景出現。



關於動物的利他性行為。

《羚羊飛渡》一文章提到的故事簡單地說就是動物的利他性行為,那什麼是動物的利他性行為?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意思就是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但生物不僅僅又競爭,也有互惠互愛的行為。利他行為源自於法文altruisme,字源可溯自意大利文及更早拉丁文alter,即其他、別人的意思。利他主義是一種無私的為他人福利著想的行為,在道德判斷上,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利他主義在許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種美德。在進化遺傳學中,利他行為被定義為增加他人的生存,減少自己的生存。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而所謂動物利他行為就是動物以降低自身的適合度為代價,來提高其他個體適合度的行為。目前解釋動物利他行為的理論包括親屬選擇、族群選擇和互惠式利他行為

親屬選擇指生物族群的基因頻率在不同世代之間的一種變化形式。這有利於增加同種生物繁殖生存的成功率,且有時候會以犧牲生物體自身的繁殖生存為代價。其主要目的為了基因得以傳遞。比如母親照顧幼崽。在獅群中,所有的幼崽都會統一照顧,幼崽之間有著血緣關係。除了自己的孩子,母獅還會給群體中的其他幼崽餵奶,並看護幼崽。此外,草原犬鼠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在發現天敵時,犬鼠會發出警報聲讓外出覓食的成員躲避危險。在對這種利他行為的研究中發現,生活區內有親屬的犬鼠發出警報的次數遠遠多於生活區內沒有親屬的犬鼠發出警報的次數。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族群選擇是指天擇作用在族群而非個體的層級上,主要用在解釋動物的利他行為的演化。依據天擇演化,因為利他行為會造成個體的適應度下降,這類行為在族群內的頻率下降;但這類行為有利於整個族群的生存,因此帶有這種行為的族群數量會提高。比如獅子兼有領域性和合作行為,在群體中,雄獅會保護族群,而母獅負責合作養育幼獅並打獵。在食物稀少時,合作打獵的好處大過群居的缺點,族群選擇會偏好合作的族群,但當食物充足,合作打獵的優勢較小,天擇就不再偏好合作的族群。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互惠式利他行為就是一種動物的行為為其他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幫助,以期望在今後能夠得到其他動物幫助的互助行為,比如共生或者互贏。在動物界中互惠互利利他行為並不少,比如某些清潔魚類會和鯊魚、鸚嘴魚等和平相處,幫它們除去身上的寄生蟲、黏液和死去的組織,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食物。此外,海葵會依附在寄居蟹的殼上,吃著寄居蟹留下的剩菜剩飯,跟著寄居蟹一同活動。同時,海葵身上長滿刺,利用自己的刺趕走寄居蟹的天敵並保護它。而寄居蟹也會幫助趕走吃海葵的生物。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回到《羚羊飛渡》中。動物的利他行為是存在的,但是由於老幼一起的大灰斑羚群本身就不存在。再者,灰斑羚比較性情孤獨,喜歡單獨活動,不具有紀律性,出現一個頭領掌管群體也不大可能。羚羊飛渡的行為,從我們看來確實有利於族群的延續,但是它違背了生物進化的基本原理,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是自私的。即使是利他行為,也是為了得到有利於自己的結果,這從側面來說其實也是一種自私。所以,《斑羚飛渡》實是擬人化、一廂情願的虛構故事。


此外,就算這樣的群體出現,而且每一隻老年羚羊也有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利他行為和意識。想要能夠完成如此高難度的作用,那也是需要練習的,不可能一次並且每一對組合都如此成功。難道它們此前經常把懸崖當作練習場?

闢謠:年老斑羚甘願為了年輕後代生存做墊腳石?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我聽說有人造我的謠?




我是辛拾秋,關注我,瞭解更多動物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