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遵循上級的領導和指導,服從一切上頭的安排。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日本傳統的武士道

這是我們對武士道精神最刻板的印象,而黑澤明作為日本天皇級別的導演,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讓這些武士有血有肉,更加人性化,而不是刻板的印象,在他一生三十多部電影作品中,有眾多電影都涉及武士道精神。

可以說在他的電影裡,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武士道精神,這讓武士的形象不再單一,他將自己的哲思帶進了電影,賦予了武士或正義、善良,或殺戮、慾望等等。下面我給大家說說他電影中武士道精神的多樣形象。

一、《影武者》裡的武士道精神——忠誠、犧牲

《影武者》這部電影是黑澤明後期執導的電影,這部電影獲得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刷新了當年日本的票房紀錄,毫無疑問這是黑澤明沉寂後的力作。

這部電影裡的武士形象和印象中的武士大為不同,這部電影裡的影武士是一個盜竊、不學無術的混混。因為被達官貴人武田家族相中,做了武田信玄的替身。

武田信玄死後,影武士作為替身,雖然置身高位,但是他並不參與政治,並不參與三大家族(武田、織田、德川)的政治角逐,他只是作為替身起到震懾對手的目的,更像是一個見證者。

在電影一開始,影武士是拒絕這個請求的,到後來主動要求擔負起武士的責任。他從一個盜竊犯、不學無術的混混,轉變成了忠誠、善良的武士。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影武者劇照

因為他替身的身份,最後在武田信玄大兒子當家做主後,他被無情的趕了出去。隨著武田家族的消逝,他選擇結束生命,葬身在大海之中。

影武士曾經做過死亡的夢境,電影的結尾夢境成真了。影武士更像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導演剛開始把他塑造成底層人士,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影武士變成了忠誠和善良的人,最後也喪命於歷史的洪流。

所以,在這部電影裡,影武士的形象是豐滿的,是更具備人性化的,更有人情味的。

二、《七武士》裡的武士道精神——正義,善良

《七武士》這部電影是黑澤明導演的早期作品,拍攝於1954年,是黑白的畫面,這部電影入選《電影旬報》,百部電影的第一名,在國際上也獲得了眾多的獎項。

故事背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小村莊,這些村民飽受強盜的襲擊和壓榨,最後這些村民不得不商量對策,前去找武士來進行對抗。

最終找來七個武士,每個武士的性格都不一樣,導演賦予了這些武士不一樣的人物性格,同時也是加劇戲劇的衝突,烘托情節的發展。七武士各司其職,聯合對抗,最終擊敗了強盜。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七武士劇照

在當時的戰國年代,武士和農民並不是一個階層,農村是底層的,武士是高高在上的貴族階級。所以,在影片裡農民去尋找武士的時候遭遇了眾多武士的拒絕,經過千難萬險才找到了七位武士。

在進入村莊後,這七位武士和農民打成一片,從最初的隔閡到後來的相互協作,體現出團結的精神,也襯托出“武士道”,人道的精神。

電影最後武士說:“我們這場仗算是失敗了,贏得是他們(農民)”。這是預示著冷兵器時代的終結,武士階層的沒落。農民的勝利,是農民找到了自我,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不得不說,這七位武士是接地氣的,是善良的,並且富有正義感,他們不為錢財,只是想幫助弱勢的農民擊退強盜,在那樣固化的階層裡才顯得他們的品質是多麼的可貴。

三、《羅生門》裡的武士道精神——謊言、膽怯

《羅生門》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是導演黑澤明的經典之作,當年一經播出就引發熱議,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故事的背景是在日本平安朝代,一位武士在途中被殺害,引出一眾案件目擊者的敘述。

證人:樵夫、強盜、死者的妻子、還魂作證的女巫,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利己主義”,為了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而撒謊。

每個人的證詞都在美化自己,不讓自己的利益受到絲毫的影響。這裡沒有誠實、沒有善良,甚至不肯透露和案情相關的一絲一毫的真相,充斥著自私自利、爾虞我詐,孰是孰非根本無從揭曉。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羅生門劇照

還魂作證的女巫揭示了本故事的荒誕和愚昧,因為人死是不能復生的。幾個人的不同描述,讓這個案件雲裡霧裡,所以這部電影沒有真相,真相也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部電影裡的武士形象是膽小、懦弱的,面對強盜對妻子的調戲無動於衷,面對強盜對自己的暴行,同樣無能為力。作為武士對抗不了強盜,被強盜挾持,任其宰割。

這部劇中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和傳統的武士道精神相悖的,這個武士充滿謊言、懦弱,最後被一個強盜殺死,沒有一點武士精神的氣魄。

導演這樣來塑造人物,打破了以往武士道精神的侷限,反其道而行之,體現導演用心的同時,也顯示出這部電影的諷刺意味。

四、《蜘蛛巢城》裡的武士道精神——慾望、殺戮、猜疑

《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導演將這個戲劇放置在日本的戰國時代。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武士鷲津武,本來他是一名驍勇善戰、保衛國家的將軍。

因為誤入了森林,聽信了女巫的一番話,回來之後就將巢城的城主殺害於家中,並嫁禍他人。最後因為猜疑,殺害了自己多年的戰友三木和三木的兒子。他不知道三木戰友凡事都替他考慮,是個忠心可靠的朋友。

這部電影裡的“女巫”和鷲津武的夫人“淺茅”,可以說都是鷲津武自身的慾望,她們不停的蠱惑鷲津武,這其實根本是自己內心的慾望在蠢蠢欲動。

這部電影看似是權力的鬥爭,實則更像是一場荒誕的寓言故事,是鷲津武為了滿足心裡的慾望,一步步的向著女巫所給出的寓言靠近,因此殺害了很多無辜的人。本來人人敬重的武士將軍,到後來人人避之不及。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蜘蛛巢城劇照

鷲津武后來在和敵國打仗的時候,不再是那個驍勇善戰的人。因為他已經被自己的慾望和殺戮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鷲津武的結局是死亡,而他的死亡其實是自己無止境的慾望和猜疑導致的。

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猜疑和慾望的後果是滅亡——物極必反。而電影裡的鷲津武,身為一名武士,卻完全沒有了武士道的精神,不再是正直、勇敢,為主奉獻的人;而是充滿了殺戮、慾望、猜疑,雖然這裡的武士道精神更加反派,卻也不難看出導演賦予的是人的七情六慾。

五、《亂》裡的武士道精神——象徵權利爭鬥、沒落

《亂》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這部電影根據黑澤明所述,是黑澤明最滿意的一部電影。耗資24億日元,用了群演1400名,200匹戰馬和1400套盔甲,可見用心良苦,製作之精良。

整部電影講述日本戰國時期 家族的權利爭奪。影片裡一文字秀虎在沙場征戰多年,晚年的他將自己的江山傳位給兒子,想讓幾兄弟和睦相處、休慼與共。

可是他的美好願望最終沒能實現,小兒子三郎是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他是這部劇中武士道精神的象徵,沒有慾望,不善於爭名奪利,崇尚和睦。最後的戰爭不過是為了父親和大郎、二郎交戰,三郎勝利了,可是這場戰勝裡依舊沒有贏家。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亂》劇照

大郎和二郎代表權力和慾望,他們聽信了楓夫人的耳邊風,也可以說是自己慾望的投射。三郎代表正直和良知,兩者的較量,其實是慾望和正直的較量。這種較量體現了矛盾的戲劇衝突,也體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衝突。

這裡的武士道精神,充斥著人的慾望和權力鬥爭,在這場戰爭裡沒有贏家,只有武士道精神的沒落。

《亂》裡的武士精神,是一種武士道精神的象徵,英雄暮年的悲哀,對武士精神的逝去和沒落,只有無能為力的哀嘆。象徵著一個家族精神的沒落,武士道精神的沒落。

黑澤明出生在武士家族,從小耳濡目染,自己也學過武士道,他從小是個膽怯、內向的孩子,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有一次又被幾位同學欺負,情急之下,他用自己學習的武士道將幾位同學打倒在地,那些人從此再也不敢欺負他。

這件事對他印象深刻,在他此後的電影里加入了眾多的武士道精神,卻是通過不同的面來展現武士,讓武士的形象不再單一。

看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他給武士塑造了多樣的形象

黑澤明將他塑造的這些武士道精神的形象,帶入了生活中,帶入進歷史中,讓這些武士的形象豐滿起來,同時這些武士參與並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武士道精神的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