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CFIC導讀

《圍爐夜話》中說:“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古训: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圍爐夜話》中說:“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善良不必高聲宣揚,你的善良,必定自帶光芒。

1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朱子家訓》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發自內心的善良,如同一場春雨,于于無聲處滋潤萬物。

真正的善良,不貪圖回報,不計較得失。

否則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當做一種交易,折損了善的光芒。

《禮記》中記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鬧起了饑荒。

老百姓吃不上飯,很多人被餓死。

有個名叫黔敖的人,為了博得好名聲,就去路上分發食物給災民。

黔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對著行人大聲叫嚷:“不要錢的食物啊!快來吃吧!”

災民都對他視而不見,沒有一個人願意搭理他。

有位災民經過,黔敖一把將人攔住,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說:“喂,叫你呢!過來吃!”

他本以為災民會對他感恩戴德,磕頭拜謝,誰知災民瞪了他一眼,說:“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

善良不僅僅是施予,更是尊重。

表達善意最體面的方式,不是居高臨下地施捨,而是不動聲色地維護。

不戳破他人的難堪,不炫耀自己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良。

2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菜根譚》中說:“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此皆是善念中茅戈、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它是一件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事。

行善的好處,不在別人的誇獎,而在自己內心的安詳。

曾國藩曾說:“為善最樂,在於不求人知。”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子張,曾向孔子請教善人之道。

孔子答曰:“善人者,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留下痕跡,讓別人看出這是善行。

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顯露在明面上的就是陽了。

《淮南子》中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

抱著一顆功利的心去做善事,內心的計較遠大於收穫的快樂。

為善而不求人知,默默增長的是你的福報和德行。

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3 善無大小,貴在肯為

行善不求名,善行也不分大小。

所謂的善良,有時候並不需要大張旗鼓,細微之處也可以見到人性溫暖的一面。

蘇東坡是個著名的善人,他的一生做過許多驚天動地的大善事,造福一方百姓;更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著數不清的點滴善行。

在杭州,他帶領百姓疏浚西湖,挖葑泥築起了蘇堤,平息了杭州城內的千年水患。

在黃州,他聽聞當地有棄嬰的習俗,不忍見這些孩子白白死去,就成立了“救兒會”,收養了數十名棄嬰。

在儋州,他心疼當地學子無處求學,主動開辦學堂,教化百姓。

他走到哪裡,那裡就因他而開出善良的花。

蘇軾用行動告訴我們,不是隻有護國為民才算善良,不是隻有救人一命才算善良,不是隻有捨己為人才算善良,不是隻有千金散盡才算善良。

善行不在乎大小,只要肯為,每一件小事裡,都藏著一個善意的選擇。

渡人,渡心,渡自己

生命是一場跋涉

渡人,是一種格局。

何為渡人?

當別人迷茫彷徨,你給予建議使人看到希望,這就是渡人。

當別人經歷困難,你給予幫助使人走出困境,這就是渡人。

遇事不計較、不糾纏,凡事給他人留後路,這也是渡人。

生命就像一條無盡的長河,你是過河人,但也是擺渡者。

曾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撒哈拉沙漠,又被稱為“死亡之海”。

因為19世紀之前,沒有人能在進入撒哈拉沙漠後,還能活著走出來。

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隊終於打破了這個魔咒。

一路上,隨處可見遇難者的骸骨,考古隊艱難的在荒漠中前行著。

這時,隊長傑夫決定讓大家停下來。

找一處高地,然後把遇難者的屍骨都埋起來,還用樹枝或石塊為他們立上了一個簡單的墓碑。

但這樣進行了半個多月,依舊沒有任何發現。

由於遇難者太多,有的隊員甚至抱怨:“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屍的。”

面對隊員的不安情緒,傑夫沒有辯解,而是堅定地告訴隊員們:

“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們的同行,你們忍心讓他們陳屍荒野呢?再堅持幾天就好了。”

一個星期後,考古隊終於在沙漠中發現了價值連城的古文物。

但他們正準備離開時,沙漠突然颳起了風暴,指南針也被弄壞了,考古隊員們完全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

隊員們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想著自己也和那些人一樣出不去了。

就在這時,隊長突然安慰大家道:“不要絕望,我們來時在路上留下了路標!”

於是,他們沿著來時一路掩埋骸骨豎起的墓碑,終於走出了死亡之海。

你看,運氣是會流轉的,你給予別人的愛,終會惠及自己。

是的,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一個人若對別人好,別人也自然會對你好。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人生路上,誰都可能會有雨天沒帶傘的時候。你幫別人打了傘,日後有雨落在你身上時,也會有人替你撐起一把傘。

願我們,都能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照亮低谷裡的別人,點亮自己的生命,給世界帶來美和光。

古训: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名家畫廊 | 吳昌碩

渡己,是一種智慧。

你曾經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人差。於是,被負面情緒纏繞,整日喪喪的。

可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便能發現:

你不開心也好,你埋怨也罷,改變不了任何既成的事情,生活也不會變好。

有一個院子,裡面有兩棵樹,一棵很茂盛,一棵很枯萎。

師父指著林中一棵枯木問道:“你們說,是枯萎好呢,還是茂盛好?”

弟子立馬回答道:“當然是茂盛的好。”

師父搖搖頭道:“繁華終將消失。”

聽師父這麼說,另外一機靈的弟子轉口說:“我看是枯萎的好。”

誰知師父還是搖了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

這時,一位路人經過,不緊不慢地答道:“都好。”

是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美,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花兒不會因為人們喜歡就一年四季都開花,月亮也不會因為自己不圓而遺憾。

盛開是美,缺憾也是美;繁華是美,本色也是美。

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人人皆難做到十全十美。

我們不能只盯住醜陋的缺口,而忘記內在的芬芳。

人一輩子,別輕易否定自己,尤其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學會和自己的未來對話。

失敗的時候不卑微沮喪,成功的時候不得意猖狂,認真做自己就好。

生命是一場跋涉,一路上也許會遇到很多人,但更多的是一個人走。

沒人幫你時,你要做自己的擺渡人,努力過好想要的生活。

古训: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名家畫廊 | 吳昌碩

渡心,是一種修行。

何為渡心?

渡心,是看不開的事,學會放下;解不開的結,學會看淡。渡心,是豐子愷的“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渡心,是在紛擾的世界,依舊能看清生命的內在本源,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人生,有舍才有得。

當你以一顆平和的心,做一個簡單明朗的人,那麼你的生活必將美妙絕倫。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我們永遠無法預知將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始終保持一顆安靜淡然的心。

心安靜,則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心安靜,則能容納萬物,將平淡的生活過的豐富多彩,瀟灑自在。

正如那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物有兩極,事有兩面。以歡喜心過生活,自然成就歡喜人生。

人生是一場修行,渡人就是渡己,渡己就是渡心,而生活最終會怎樣,全看我們自己如何去“渡”。

願我們做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心中自有日月山水,得不到的就放下,走不通的就轉彎,改變不了的就釋懷。

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步調,一路勇敢前行。

風雨時有,不變初心,渡人渡心渡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