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解缙的人生结局何以如此悲惨?

【原创首发】历史上有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神童,如七岁就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骆宾王,八岁就会用船秤大象的曹冲,少年英才的杨修等等,但是他们的结局似乎都不太好,到底是天妒英才,还是恃才傲物,究其原因,两者各有之,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另外一个神童——明朝早期才子解缙。

神童解缙,赢在起跑线上的官二代

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宦出身,据说解缙在襁褓之中母亲都在教他认字,这可能也是历史上另一种胎教了,大多数儿童都是6岁多开始有人教书识字,解缙却是刚一出生就开始有人教他接触书本,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了。

每个神童都会有一段不同凡人的童年,解缙更是如此,据说6岁也能作诗了,这些传闻不管是真是假,解缙身处的氛围应该是不错的,书香之家。

公元1388年,二十岁的他乡试取得江西省第一名(解元),次年国考高中前十名,从此步入仕途。彼时的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为明朝初期三大才子而名扬天下,他的名声惊动了皇帝朱元璋。

做学问与仕途是相联但不是统一的,初入朝的解缙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初遇官场,便显出幼稚的书生本性。

才华横溢的人都会受到世人的吹捧,解缙戴着神童的光环一路奔来,身边的掌声与赞扬声一定如春天里的花儿一样,醉迷双眼。中第后的解缙被任命翰林学士。

朱元璋与解缙交谈后,对他的才华与口才赞不绝口,曾衷心地赞扬他:朕与尔道则君臣,恩犹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这段话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天子对他的子民们说过,解缙却碰到了,这机率与彩票中奖的概率不相上下。朱元璋能够说这种话与他早期打江山时的经历有关,朱元璋是历史收干儿子最多的皇帝,多达二十多个,这些孩子在童年少年时代都是流浪孤儿,被朱元璋收到门下,教他们识字习武,这些干儿子为他的江山开拓立下赫赫战功,现在天下初立,他急需另一种干儿子来帮他治理天下,但是必须是文人,解缙给撞上了,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收他为干儿子。

平民出身的皇帝在创业初期都是布衣白丁谈感情,历史上刘邦刘备莫不如此,因为若是谈钱,他们也没有呀。

但是书本与做官是两码事,解缙最初是谏官之类身份,入朝后解缙的孩子气显露无疑,不停地指责他人过错,言词颇带乡野泼妇风彩,如他指责"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等,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他都要奏上一本,一时间,与同僚的关系犹如猴和鸡,上下翻跳。而他最弱智的一件事是为朝中元老韩国公李善长之死鸣不平,朱元璋晚年为了儿子朱标能顺利上位,大肆杀尽朝中老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由此,解缙犯了大忌。

解缙的高智商,低情商显露无疑。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因为他要的是治国的才能,不是指责的才能,解缙的出现未能为他带来有治国的智慧,相反却是不和谐的声音,朱元璋把解缙的老爹叫到了朝中,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器晚成,若以尔以子为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器晚成也。由此可见,朱元璋看人是比较准的,这种书生需要生活地鞭打。

这一年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从中举到入朝不过三年。

解缙被领回家中,这一去就是八年,从此解缙隐居在家著书立说。

天才少年,解缙的人生结局何以如此悲惨?


人生定位很重要,定错位置,便会被生活钉伤,解缙的定位是著书立说,他自定的却是安邦定国。

隐居的解缙在研究学问,但心系天下,希望能为仕为官。

洪武三十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解缙进京吊丧,但是被他曾得罪的同僚袁泰指责"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以罪名上奏新皇上朱允炇,解缙再次被贬,从这可看出,解缙虽在隐居期间,功名和虚职还是保留的。

后来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了新皇帝,治国之初,再次想起解缙。

初次见面的君臣再次重演了老皇帝朱元璋见解缙时喜爱的场景,朱棣对解缙赞不绝口:朝中不可一日无朕,朕不可一日无你。这评价胜过恋爱中的情侣。

天才少年,解缙的人生结局何以如此悲惨?


朱棣做了皇帝,决定做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编辑《永乐大典》,能以文治国的皇帝必受人谨仰。

解缙的位置被朱棣找准了,解缙开始着手编辑。

这项文字上的万里长域史书记载很是隆重,最初投入147人,编成后初名《文献大典》,朱棣观后不甚满意,命重撰,于是大工程开始了,历时四年(1403——1407),先后投入3000多文人,这本汇集了八千余种图书,共11095册,3点7亿字,22877卷,包含天文,地理,经史,子经,医术,阴阳占卜,戏剧,工艺等等的文字长城终于付梓,这本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朱棣观后大赞不止。

天才少年,解缙的人生结局何以如此悲惨?


解缙再次受到宠爱,经常被朱棣叫去高议大事。

解缙是玩文字工作的,玩政治,堪比玩命。

尤其是介入皇家家事。

朱棣有三个儿子,他最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南征北战,英武果敢,有意立为太子,朝中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大儿子朱高炽,另一派支持二儿子朱高煦,朱棣找来解缙询问,解缙坚持立长子,朱棣颇感失望,最后解缙说了一句"好贤孙",朱棣才勉强笑了,其实这是犯了大忌,为什么呢?

当初朱棣就是夺的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属于叔篡侄位,现在把位传给大儿子,大儿子死后传位给其子朱瞻基,也就是朱光煦的侄儿,将来也有可能叔篡侄位,其实朱棣听了这句心中不是高兴,因为刺痛自己的痛处。仿佛是在说自己。

朱棣正式立大儿朱光炽为太子,朱光煦得知后恨解缙入骨,后来联合解缙的反对派,轮流上奏皇上朱棣,三人成虎,朱棣渐渐恨起解缙。不停贬谪解缙。直至贬到交趾(今天的越南)。

解缙因事进京谨见皇上朱棣,不巧的是朱棣北征,解缙此时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私自拜访太子朱光炽,按律条太子是不能私自拜访的,因为怕私党结营,引起动荡。

朱棣回朝后,汉王朱光煦马上禀报朱棣,朱棣闻讯大怒,解缙于是被关进大牢。

这一关就是五年,某一日狱刑官把狱中人员名单上报朱棣,朱棣在犯人名单看见解缙的名字,随口说了句"缙犹在乎"?狱官心神领会,把解缙提出,并灌醉,后脱光衣服,把他埋进雪中,可怜一代才子冻死雪中。

解缙如果能埋头做学问,必成大儒,可惜犯了文人常犯的错误,误把有学问当成全能,结果走上不归路。

解缙有副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似乎是个谶语,说得是自己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