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文明,是屬於全人類的。

但是各種文明的創造者,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身份和立場。

這種獨特的身份和認同感就形成了民族。

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間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和平共處,但在今天這樣全球化的大時代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所以文明和種族的衝突將會淡化,人類逐漸走向更高級的合作,對待不同意識形態也能夠達成和解。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但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卻不總是這樣的。

文明的交往除了和平的交往外,還有暴力的交往,這種暴力交往就稱之為戰爭。

人類歷史上的很多戰爭除了為了獲得土地和資源外,還有很多是因為宗教擴張和意識形態碰撞所產生的。

伊斯蘭文明因為誕生在古老的兩河流域,在地緣上屬於一箇中間地帶,不管是通往地中海還是北非,都能夠實現擴張的可能性。

再加上在宗教影下,伊斯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很強的進攻性和擴張性,也因此,伊斯蘭文明才能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得以開枝散葉並形成一種強大的影響力。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因為這種影響力往往伴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所以伊斯蘭文明從古至今都很讓天主教國家畏懼。

在中世紀的寒冬中,歐洲天主教會掌控了整個社會,是宗教實力最為強盛的時候。

但是天主教在小亞細亞,伊比利亞半島還有北非卻都擋不住伊斯蘭教的擴張。伊斯蘭教也在和天主教的交鋒中一度獲得勝利。

歷史上至少有兩次伊斯蘭文明差點攻陷歐洲,但是這兩次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迫使伊斯蘭文明又退回了發源地,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世界格局。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但是伊斯蘭文明從未向西方世界屈服過,一直到今天西方社會都被中東地區的各種衝突和少數極端恐怖主義威脅著。

這種矛盾由來已久,幾乎不可調和,未來也必然一直持續下去。

伊斯蘭文明的擴張如此兇猛,但為什麼在東方的擴張卻明顯不如在歐洲和北非呢?

並非是伊斯蘭文明沒有在東方擴張,相反歷史上的伊斯蘭文明曾多次入侵東方,控制或擊退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原有的文明。

當年的西域各國也基本都被伊斯蘭化,甚至連中國的新疆,甘肅,寧夏,陝西等地都至今保有著濃厚的伊斯蘭色彩。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在中國古代王朝的權力核心--西安,至今仍然保留著很濃厚的伊斯蘭文化氛圍。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伊斯蘭文明在歷史上也多次向當時的中華文明發起挑戰,但是由於實力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中華文明最終都擊退了伊斯蘭文明,這其中有的是壓倒性勝利,有的也異常兇險。

但所幸,我們的中華文明最終得以保留並且越來越穩定,在今天逐漸形成了更高的民族認同感,對自己的文化也更有信心。

那麼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在曾經的碰撞中有過哪些往事呢?

中華文明又為何能抵擋伊斯蘭文明的擴張?

我們回顧一下雙方在歷史上的幾次交鋒:

一、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最好的伊斯蘭文明遇上了更好的唐朝

當時的唐朝正值巔峰狀態,在文治和武功上都有著雄厚的力量。

當時的大唐作為西域各國的保護人,實際上並未和當時的阿巴斯王朝直接進行衝突,雙方在西域各國進行緩衝和周旋。

但是雙方的戰爭還是爆發了。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在唐軍平定突起施蘇祿部後,該部內部發生了很嚴重的內鬥,導致實力衰退,無力再擔任唐帝國在西域的代言人的角色。

所以阿巴斯王朝認為壓制唐朝的機會來臨。

後來,唐朝將領高仙芝以石國“番禮有虧”為由,進攻了石國,並且殺死了石國國王。

這種有違戰爭道德的做法引起了當時西域各國的不滿進而起來反抗,高仙芝因此向西域各國開戰。

在751年,高仙芝率領三萬人深入七百餘里與阿巴斯王朝的十萬軍隊遭遇,但是因為所率領的葛邏祿人臨陣倒戈最終失敗。

“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這場戰爭並非是蓄謀的擴張或者直接決戰,有很強的偶然性,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可以視作阿巴斯王朝略勝一籌,但是對雙方的根本利益並沒有多大影響。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二、帖木兒帝國與大明帝國:未能實現的決戰

安史之亂後唐朝以火箭般的速度衰落,中國迎來了很長時間的亂世,也因此無法對西域各國進行有效的控制。

伊斯蘭文明經過多年的擴張,最終得以將整個西域伊斯蘭化,也將整個新疆佔為己有,並將新疆原本的佛教文化進行了清除。

伊斯蘭文明也是有一定意識形態上的壓制的,在所擴張的土地中能夠實現很好的同化,這一點和中華文明的不相上下。

直到今天,新疆雖然屬於中國國土沿用中國製度,境內的漢族人與維吾爾族人也能和平共處。

但是在意識形態上漢族依然處於弱勢,新疆依然保持著很完善的伊斯蘭化。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話歸正題,13世紀時,伊斯蘭控制新疆。但隨後蒙古帝國的強勢崛起打破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原有秩序,阿拉伯文明也不得以終止了向東的擴張之路。

因為蒙古的征伐,導致回族開始向中國內陸的陝甘寧等地遷徙,在明朝建立政權後始終想要清除這些回族勢力,但是最終也未能成功。

1404年帖木兒想要東征明朝擴張伊斯蘭勢力,但是當年他已經七十多歲了,而且和明朝還隔著很遠距離,在行軍途中帖木兒也壽終正寢。

阿拉伯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決戰也因此並沒有爆發。

三、清帝國與大小和卓:清帝國表面的勝利

康熙時期與噶爾丹的戰爭實際上是一次對西部霸權的爭奪,一旦失敗將會徹底失去在西部的利益。

但最終,噶爾丹在與康熙的交手中敗下陣來。

當時新疆的穆斯林勢力已被噶爾丹所滅,清帝國之後又平定了代表穆斯林勢力的大小和卓實現了疆域上的統一,將新疆納入了版圖,為今天的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

這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了不起的武功,但是清帝國已無力對新疆地區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壓制,只能在行政上控制新疆,這種控制並不是牢靠的,新疆的伊斯蘭化已經徹底深入人心,無法逆轉。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總的來說,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對抗最終未能成功有多種多樣的原因

一、中華文明在經濟基礎上一直保有優勢

中華文明一直佔據著東亞最適合居住和發展經濟的地區,並在這片土地上發展了成熟的農耕文明。

對應農耕文明的是古代封建集權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下國家可以擁有集中的經濟能力和人口數量。

人們在土地上耕作,增加了社會的穩定性,從而為戰爭提供了穩定的兵源和統一的指揮,進一步轉化成了軍事上的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歷代中國王朝通常都能對周邊少數民族保持壓制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儘管中國大地曾被遊牧民族顛覆過,但是征服者反倒被我們同化的原因。

比如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以及蒙古佔領中原後也逐漸漢化。

這就是經濟基礎和人口優勢帶來的紅利,讓我們的文明愈加穩固幾乎很難被抹去。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二、獨特的文明和民族認同感

古代中國王朝經常稱周邊少數民族為蠻夷,這雖然是一種盲目偏激的說法,但是從中能看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文化認同和文明區隔。

在經歷從先秦到清代的發展中,中華文明伴隨著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礎,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下,中華民族是一個看似鬆散但實際很有凝聚力的群體,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尊嚴。

也許我們並不像有宗教色彩的國家那麼團結和具有明顯的共同性,但是我們的文明是刻在骨子裡,是潛移默化的,這種影響更加深遠。

這種影響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一舉一動中都能體現,並伴隨我們走過了千年的歷史。

也許平常的我們看起來並不團結各自為利,但是當國家遇到危難即將亡國滅種的時候,這種文化的認同就會從骨子裡迸發出來,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提醒我們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

這也是不管蒙古還是近代的日本侵略者都未能戰勝中華文明的原因,因為在這片國土上,每一個人都會奮起反擊,捍衛自己的民族。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三、偶然性

伊斯蘭文明始終沒有和中華文明發生決戰也是有很大偶然性的。

首先伊斯蘭文明的發源地是在中東,處於整個世界格局的中部,他們的擴張之路註定不會是向一個方向的,所以往往會有很多的羈絆和牽扯。

在安史之亂前,唐帝國和阿巴斯王朝短暫對抗。當時的阿巴斯王朝看到了強盛時期的唐朝,也感覺看不到戰勝的希望,所以他們更願意向更容易擴張的地方挺進,因為人性本來就是趨利避害的。

他們不曾想過唐朝很快就因為安史之亂而迅速衰落。

安史之亂後,整個中國北方陷入了混亂,中國的古代文明出現了快速的衰落,經濟重心從那時候起開始向南遷徙。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曾多次碰撞,最終結果如何呢?

如果這個時候大舉向東入侵,伊斯蘭文明定然能趁亂在中原地區獲得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排除有可能直接顛覆整個中華文明。

如果真是這樣,不知道我們今天會是什麼樣子呢?

但是在唐朝經歷混亂的時候,阿巴斯王朝也發生了內亂,因此也無力發起大面積的東征。

吐魯番的崛起也成為了中原地區和西域的一道屏障,讓伊斯蘭文明無法向更遙遠的東方擴張。


每一篇,都是一個瘋狂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