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你體內,向內尋求一切的答案吧!

——魯米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2019年11月27日,睜眼一打開今日頭條,就看到一條震驚的消息——藝人高以翔在錄製某個夜間大運動量綜藝節目時,不幸發生意外。一時間網絡上有關此事的新聞、評論等鋪天蓋地的襲來,重新引發了一波大家對於“生命與健康”的關注。

這兩天,我大概梳理了關於這則信息大家所討論的幾個話題:一是對生命無常的扼腕;二是普及有關心源性猝死的相關醫學常識;三是對節目組安保和急救措施的質疑;四是對相關高危職業的關注與探討。關於猝死,也許我們需要了解的更多。下面,我將從心理方面,對有關心源性猝死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01 A型人格——心源性猝死的易發人群

A型人格,是一種與健康有關的人格特徵,是指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個體的整個人格面貌。這種行為模式,最早是由兩位心臟專家:邁耶·弗裡德曼(Meyer Friedman,1991-2001)和瑞·羅森曼(Ray Rosenman,)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最先提出。兩人最初通過研究和臨床觀察,確認A型行為模式包括如下特徵:

  1. 一種要達到個人目標的強烈而持久的內驅力;
  2. 在所有情況下都有一種熱衷於競爭的傾向;
  3. 一種想得到別人的承認和不斷超越自我的持久的慾望;
  4. 不斷捲入有最後期限的事務之中;
  5. 習慣於風風火火地完成各種事務;
  6. 心理和生理上的過分敏感。

弗裡德曼和羅森曼研究得出:A型行為模式是冠心病以及與此相關的血液異常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A型行為模式是此結果的充分非必要條件。因為,A型行為者面對應激事件時,易於在生理上變得異常激奮。這種極端激奮狀態,致使身體產生過多的諸如腎上腺素等激素,同時也提高了心率和血壓。長此以往下去,就增大了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概率。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就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一樣,A型行為對一個人來說,也是把雙刃劍:它激發一個人強烈的追求成功的動機、自律性高、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但如果A型行為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領域並持續很高的強度化,會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生命安全隱患。

有研究者指出:能覺察到的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形成A型行為的一個真正獨立的原因。由此可見,

父母的教養模式和遺傳,對於引發和塑造A型行為有重要影響。那麼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具有A型人格呢?以下所列是A型行為模式的典型特徵,可以幫助你大致對自己進行梳理和判斷:

  1. 經常同時做幾件事;
  2. 催促別人加快速度,讓其快點把話說完;
  3. 遇到交通堵塞或是在排隊等待時,顯得很急躁;
  4. 講話時有很多手勢;
  5. 無事可做時很難坐的住;
  6. 講話時很不耐煩而且常常出言不遜;
  7. 比賽時總是想贏,甚至和兒童做遊戲時也是如此;
  8. 在觀看他人完成某一任務時會變得不耐煩。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當你自評時,預估自己存在較多的A型行為併發生頻率較高時,請尋找專業的心理測評機構做出專業和具體的評定。

與其為猝死擔驚受怕,不如從日常生活中,逐漸降低自己A型行為發生的概率和強度,從根本上拉遠自己與猝死之間的距離。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02 戒不掉的生活“惡習”——反覆必有其意義

每次發生有關“猝死”的新聞,都會引發一波對於不良生活習慣的討論,總有專業人士苦口婆心的勸誡大家:一定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酗酒、不要濫用藥物等等。可現實卻是,“吃最貴的保養品,熬最深的夜”,猝死事件仍常有發生。矛盾的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些生活惡習和猝死之間的緊密關聯,卻仍戒不掉。到底是哪裡的問題?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存在都有其意義,惡習也是如此。弗洛伊德給它冠上了一個專業術語——強迫性重複。弗洛伊德觀察到,嬰兒會把自己手裡的東西扔出去,然後在哭著把東西要回來,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大抵也是在這種強迫性重複中度過的,通常我們會把它稱之為——命運。比如:一個人曾經獲得了朋友的信任,他發現此後的人生中不斷的在重複收穫信任;一個人曾經被別人欺騙,好像以後的人生中也常常會遭人欺騙。

強迫性重複的神經學基礎是:印刻效應——神經迴路每按同一種方式使用一次,它的刻痕就會加深。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我們來大致看一下,這些戒不掉的惡習,印刻了哪些我們的內心需要:

1、緩解職場和人際壓力。

現代社會職場即戰場,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更是難以用複雜二字說清。看過戰爭片的大家都清楚,休戰時的調整質量直接決定下一場戰役的戰果。對於每一個職場人來說,下班回家就意味著開啟了休戰調整的時光,在這個時間裡,你更關注調整疲憊的身體?還是更關注放鬆過於緊繃的腦神經?抑或是兩者都想要?不同的需要會帶來直觀的行動選擇;不同的人群也有其特定的活動愛好,這統統取決於,最初面對這份身心疲累時,你是如何做的?就當前籠統調研的結果是,“葛優癱”式刷視頻,成了更多人選擇的休戰調養方式。

常聽身邊人感慨“每次刷視頻時,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的功夫已經深夜。”放鬆和愉悅的感受可以刺激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分泌,這可是人們體驗快樂和幸福的生理源泉。

與其說戒不掉的惡習是在幫我們緩解壓力,倒不如說是製造“快樂上癮”來得更加貼切。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2、增強掌控感和安全感。

我們常常把家比作“心靈的港灣”,每個人,都期待在自己的地盤上擁有掌控感,即我自己說了算。可現實的情況卻往往是:當我們從家中走出去,我們的這種掌控感就面臨著隨時被壓迫的風險,甚至是已經形成了被壓迫的現實。當需求未被滿足時,人們只會做一件事:想方設法的滿足它,而並非放棄。所以,最安全、最實在的滿足方式是,我回到自己的權力空間(也許是地理空間,如房子,也許是替代性空間,如遊戲、網絡),在這裡,讓我的掌控感被好好滿足,因為掌控感直接關係到人們的五大天性之一的:安全感。

在自己的地盤,自己說了算,這是掌控感;重複了這種掌控感的感覺,就是熟悉感。掌控感和熟悉感,是我們活得舒服和自在的保證。而所謂的安全感,正是這份外在空間的掌控感與熟悉感的內化。

由此看來,晚上睡不睡、幾點睡?做什麼、做多久?吃什麼、幾點吃?等等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心理需求等著被滿足。而這些小問題之所以成為了惡習,不過是我們不想讓這份掌控感和熟悉感消失的太快罷了。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3、為改變提供機會。

靈性詩人魯米有一詩句“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這正道明瞭惡習存在的意義——為改變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一個著名的哲理,告誡人們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少了,

更多的人是在不停的跌倒中,增強了對於痛苦的耐受性,並不斷學習如何避免下一次的跌倒,而這種學習,正是在不斷的重複中才有機會。

當我們一天天堅持著生活上的惡習,一方面在填補內心的需要,一方面在這種重複中點滴的積累改變的動力和方法。我們說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改變的發生需要內外兩方面的通力合作:內是自己的改變動力,它依託於需要的滿足,就好像一個喝飽奶的孩子不再對奶嘴喝手指感興趣一樣;外是學習改變的方法,無論是找到一個自己心甘情願去模仿的正面榜樣還是向專業人士請教,都需要再現問題情境以檢驗方法的有效性。

與其花時間去為自己不斷重複所謂的惡習而自責內疚,倒不如給自己一份允許,要知道,錯誤只有在犯錯時才有修正的可能。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從薩提亞流派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面對猝死,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請更多的關注問題背後,我們自己的應對方式和感受,並有針對性的療愈。這,遠比“獨坐窗前感慨生命的無常”或是“三天雞血般的早睡、跑步驟變”來得更加實惠。

據說,每個生命都帶著自己的成長任務降臨在這個世界上,請問,你找到自己的那一個任務了嗎?


為生命的逝去扼腕 | 當我跟你談“猝死”時,我真正想談的是什麼



香遇十八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潛意識圖像卡高級治療師、繪畫藝術治療師、沙盤遊戲治療師、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中國芳香療法諮詢師。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17年的專業學習和成長,只願陪你愛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