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视角,告诉你该怎样做到“客观”

之前我们对比剖析了古学中“心”、“性”、“意”等关于思想意识方面的概念。( )

了解了“心”是一切本能、意识、思维的载体,“性”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本能,而“意”则是“性”在长期感知发用中积累而形成的自我独有的意识形态。

三者是层级关系,相互关联。

而根据这个逻辑来分析,儒家“诚意”这个重要概念的内明外用之理也就可以深入理解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诚意”,寻常书本往往注解为“心智真诚”。

这完全是根据字面意思强行翻译而来,虽很好理解,但太过于浅薄,实乃是将缜密的古代哲学逻辑解析成了鸡汤,万不可如此理解。

全新视角,告诉你该怎样做到“客观”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什么是诚意?

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古代有一位文人总结,说人这一生往往只做三件事情,自欺、欺人、被人欺,除此之外别无他事。

想来确实是有道理,人世间的种种,又何尝不是一个“欺”字呢?

我们人打儿时开始就已经开始自欺,之后渐渐长大,读书、做事、结婚、生子直到老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曾离开自欺。

儿时我们认为听父母老师的话认真读书就是好孩子,于是告诉自己要表现的听话一些;上大学之后,我们告诉自己要多考一些证书,这样以后会比较好找工作;工作之后又有种种我想要、我认为。

这种“告诉自己”、“我认为”就是自欺。

因为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本性长期积累而产生的“意”,这是一种独属于你自己的自我意境。

而当你处在自己的自我意境中的时候,便会产生满足感、成就感,这种成就和满足就会让你认为你的自我意境就是“真理”。

于是你就会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别人,进而也就有了“欺人”。

这一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高学历的父母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习;机关单位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进体制,就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欺人”的时候,也就很自然的选择了“被人欺”,因为他们是长辈、老师、领导以及最亲密的朋友。

这些观念都是对的吗?显然不是,但也并不能将其全归纳为错。

所以古人也很聪明,用了“欺”这个词。

“欺”这个词用传统道德观来看待并不是什么好词,但现实中如果没有了“欺”,那人生却也是诚然没有了什么味道。

“欺”这个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全新视角,告诉你该怎样做到“客观”

就如同做饭的调料,人生中加入一些“欺”的成分味道会好很多,但如果把这种味道当做了本味,那怕是要误会了自己,误会了人生。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人之所以在观念上会产生分别,其根源就在这个“意”上。

人各有“意”,而所谓“诚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从这人生“三欺”中的第一环开始,来个前端把控,加以杜绝。

简言之看跳出那个自我认定的自我意境,看透意识的把戏。

明白你认为的是你认为的,且仅仅是你认为的。

“意”就好比是滞留我们“心”中的影像,如果不将这些影像闪过去,那么我们的“心”便是“意”的样子,“心”自然不正。

这也就说明了“诚意”的下一步“正心”,也并不是寻常解析的那样,让心思归向于正。

因为当我们想让心思归向于正的时候,这心中的“想让”和“正”的观念,便又是“意”了。

如此说来依旧不过在“意”的圈子内打转,如何能够求得功夫精进呢?

之后曾子又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又回归到“内明”学养的问题上来了。

虽然我们知道了“诚意”和“正心”的道理,但如何做到呢?

“意”就是我们思维观念的乱流,寻常人都没有发现到这个乱流的存在,更没有去把它停下来的概念,又如何才能做到“诚意”进而“正心”呢?

所以曾子告诉我们要去本能中体悟,那种感觉就像闻到臭味自然厌恶,看见美丽的东西自然喜欢是一样的,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强加。

这种在心中摆脱掉意识和观念,让心返还澄明、安定的境界,曾子借来《周易》的概念,称之为自谦。

为什么要称这种状态为谦?

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谦卦上卦为坤卦为地,下卦为艮卦为山,且坤为顺,艮为止。

所以地山谦的含义就是“因止而顺”,放在这里也就是“止意而顺”了。

全新视角,告诉你该怎样做到“客观”

谦卦

人的“意”在脑海中变化的非常快,就如同艮卦一样群山峻岭绵延不断。

如果把“意”止住,就好比上坤下艮的卦象一样,把山沉入到地下,那么一马平川,自然也就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了。

这就是谦的道理,也就是我们追求“诚意”的意义。

而之后的慎独,则是做到自谦、止意的方法,也就是要求我们心中常怀一颗去跟“意”对抗的心。

哪怕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去监管它,不让它有一丝散漫发散的机会。

功夫久了自然纯熟,“意”也就能够控制住了,这也就是之前说过“知止而后能定”的道理。

至此,“诚意”的道理也就明了了。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古代儒家的这套大学之道,其实是一种通过对自我本心向内下功夫以求达到“内明”的状态去“外用”的学养方法。

用现代人的说法叫做“客观”。

全新视角,告诉你该怎样做到“客观”

这种力图规避人的主观性错误的出发点,其实与近代唯物辩证法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其途径分了内外之别。

我们看润之先生《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就可以看出其中异同。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做调查,而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诸如此类的观点有很多,这些观点是在强调客观的重要性,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客观。

因为人心中“意”这个因素,的确存在着狭隘性和片面性。

只不过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外部调查、实践来规避“意”的影响,而儒家则是通过心法内求,以达到人之个体的内部灵明。

对于这种类比,可能很多人会将其对立起来,批判儒家心法而推崇马克思主义。

但其实二者并不冲突,没有了对自我心性的体察,恐怕学习马克思主义,多半也是要掉回“意”的圈套中的,“本本主义”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所以前辈、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哲学经验,是指引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辈当好好将这些文化、思想传承下去,让这些先人光辉的指引我们中华民族继续奋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