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宅家抗疫的日子,他寫出了引起共鳴的《宅家記》


我是平生第一次過了一個宅在家裡的春節,而且是一個漫長的假期。

從2020年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武漢宣佈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封城,一種不安的情緒瞬間傳遍全國,我的心裡也開始了一種躁動。好在經歷過“非典”,沒有一絲恐慌。和同事稍有議論,也屬正常心態。

除夕放假,開始在家做家務,重要的事是包餃子。調餡兒、和麵、擀皮,把工作臺從廚房移到客廳,一邊包,一邊看新聞,一邊心裡漸漸揪緊,餃子就被捏的更加瓷實。第一次沒有看完春晚,可能是精力不足,更有可能是心裡有些亂。總覺得沒有睡踏實。

邯鄲:宅家抗疫的日子,他寫出了引起共鳴的《宅家記》

正月初一咬牙串了一個老領導的門,這是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一直堅持去的。還有幾個每年鐵定要拜訪的老人,無奈都只好作罷,打了電話過去,做了說明。還有兩個老人沒有聯繫方式的,也只有等到來年解釋了。

看新聞,固定了央視的新聞頻道,成了整個春節假期最重要,也是除了吃飯和睡覺以外的唯一一件大事。

大年初一,中央召開了常委會。在這之前,解放軍醫療隊、上海、廣東、浙江等醫療隊開始馳援武漢。新聞用了“馳援”一詞,我感受到了中央的重視和決策如千斤重。

武漢關閉了離漢通道。武漢怎麼辦?可能許多人和我一樣,都在每天關注不斷上升的感染病人數字;關注鍾南山、李蘭娟的一言一行;關注武漢的新聞發佈會;關注我們所在城市的感染病例。揪心、焦慮、無奈、警覺、擔心、感動,種種心態交織在一起,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更多的感動還是來了。看著那些畫面,我一次次淚流滿面。冒著生命危險衝進重症病房的醫護人員,秀美的臉上一道道勒痕;馳援武漢的一輛輛救援車輛,上面寫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一箱箱口罩,一件件救援物資從四面八方湧向武漢;“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無數的暖流與愛,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精神。

在那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與情景面前,我的表現只能無奈!不能和武漢同胞們一起作戰,心裡極度難熬!宅在家裡,不給政府添亂,也是一種貢獻。話說的似乎有理,可國家有難,又豈能偏安一隅!

望窗外空空的街道,無聲無息的庭院,心裡泛起無數的波濤。想起幾次與武漢的相遇,與武漢的交往經歷,那座英雄的城市,繁華的城市容貌和不屈的歷史影像,至今歷歷在目。東湖、黃鶴樓、晴川閣、漢正街、博物館、長江大橋……那個親切友愛的出租車司機、詼諧幽默的鴨脖店老闆、熱情大方的賓館服務員、認真負責的清潔工,那些武漢街頭一個個普通人的群像,此時一幅幅浮現在我眼前,使我一直深愛著這所城市。

邯鄲:宅家抗疫的日子,他寫出了引起共鳴的《宅家記》

如今,這座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江城被病毒侵擾,那些如春風一般笑靨被口罩遮住,如燕子般身影的小姐姐被防護服包裹,昔日繁華的街市變得空冷,著實讓人心疼。可武漢人並沒有從此停滯自己的生活。那些逆行者憔悴的眼神裡,依然盪漾著愛的執著。樂觀向上,勇敢擔當,樂於奉獻的武漢人,依然用不屈和堅韌守護著這座城市。

畫面,畫面,畫面。感動,感動,感動。一封封充滿深情的家書,一個個激情滿懷的表白,一句句衝鋒在前的錚錚誓言,一個個堅毅勇敢的背影;那些放棄了團聚,推遲了婚期,拋下了孩子,遠離了父母,千里馳援的白衣戰士,他們用大愛扛起了武漢。一輛輛滿載藥品和口罩的車船飛機,一箱箱盛滿瓜果蔬菜的濃濃情意,一聲聲“與你在一起”的暖人話語,一個個豎起的拇指和哽咽的讚譽;那些日夜趕工,那些不收一分酬勞,那些幾乎捐獻了全部,那些獻上了生命的人們,他們用真誠和無私托起了湖北。我知道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的,愛成了中國這個春天最美的畫面,最多的感動!

宅在家裡,什麼事也幹不了。澆花、餵魚、做飯、在客廳轉圈鍛鍊,這些都是近乎無聊的事,此時變得必然。這個春節假期,我原本出行的計劃廢了,原本團聚的飯局退了,原本參加的婚禮取消了,原本回家鄉訪親的事再說了。但我沒有沮喪,焦慮和期待之後,我反而更加冷靜沉思了。一個泱泱大國,一個經歷了無數磨難和災難的民族,豈是能被一種病毒所擊垮的?疫情之後,是更加強大的中國。我堅信!

邯鄲:宅家抗疫的日子,他寫出了引起共鳴的《宅家記》

邯鄲:宅家抗疫的日子,他寫出了引起共鳴的《宅家記》

欒桅,本名李新縣,男,1962年10月出生,大學學歷,高級政工師,河北作協會員,市作協副主席,著有詩歌集《真誠的河流》、散文集《梧桐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