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上一篇:

中醫勇敢地參與新冠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想必各位都看到了,多次有報道,說中醫參與治療的病人集中出院等等消息。

這有一定的真實性,中醫是關於生命的醫學,驅動生命自身去抵抗病毒,中藥是廣譜的,當然可能有效,包括雙黃連在內的中醫方法都是有效的,安全性得到驗證,應當發揚,用高新科技驗證有效性,為人類健康做出獨特貢獻。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為什麼中醫可能有效,因為生命是一套高明的體系,要因勢利導各種力量來保持和恢復正常,能調整輕微病變。

我們強調中醫是關於生命的醫學,就是要認識到生命的特性和規律,因勢利導它,達到保全生命的目的。換句話說,西醫丟失了生命的能力,中醫的獨特優勢,或存在價值,就是要利用生命的能力。

這個認識,是本人面壁十年的研究結論,《醫學新思維》就是圍繞這個核心的理論體系。這個認識,至少本人沒見別人顯著地提出。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我們應當注意一個不安的趨勢,隨著疾病階段的發展,有人鼓勵治療危急病人。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這是害了中醫

中醫的機理決定了,它不適合處理危急病人,只適合輕微病態的扭轉,那時候生命力顯著存在,可能有效;在危急關頭,生命力已經消失了,中醫協同生命的基礎就幾乎喪失,不能用以前的思路。

所以需要使用“狼虎藥”,這樣是可能的,比如火神派的做法,使用大劑量的芒硝、附子,但要清醒,中醫缺乏對疾病的深入瞭解,這樣做的效率必定不高。當然,現在基於西醫檢查結果,再根據經驗治療,也是可以的,有些中醫配方也能治療癌症,這也應當謹慎地相信。

但要明白一個危險的局面,隨著接下來醫學管理加強,人家拿出明確的統計數據,就很容易證明,中醫比不過西醫,要求中醫下課。

這就是特殊形式的,驅動中醫和西醫比長較短,貼近西醫,最終被西醫絞殺。這是我們在科學時代一直犯的錯誤。很簡單,人家有全世界最先進的一套體系,有無數聰明的大腦,靠近西醫只能導致最終消亡。

越是疾病前期,生命力越是存在,中醫方法越有效;越是危急狀態,生命力消失,中醫協同生命的治療方法越是低效。只有那些經驗用方起效。

其實人們已經認識到這個規律: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再看中醫理論,這是套前科學的體系,它的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越是疾病狀態,有效性越低,越是前期,有效性越高。舉個例子:發射導彈,前期只需要大致對準一個方向就行,隨著導彈的飛行,就需要一套精確的系統來調節細微。所以,依靠中醫理論對危急病人的治療必定低效。

特別是這次的新冠病毒治療,根據機理,是病毒激發了免疫系統的激進行動,中藥如何能壓制這種行動?很難的。

所以我們把話放這兒,等幾個月,事態明朗後,看危重病人的中醫治療有幾個是有效的,就能明白了。可能這方面的信息很隱蔽,需要冷眼觀察,多方比較才能認識到真相。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中醫來自古代,還沒有科學的改進,就註定它有諸多不足。這是必然的,古人就那麼低下的科學水平,他們不是天外來客,就註定其有限性。

不需要對古人過多誇讚,匍匐在他們之下,大家想想,現在所有對中醫的誇讚,是不是都默認古人光榮偉大?是不是都去古書中找證據?就沒有理性地思考,古人如何能為後人提供指導?

顯然是不可能的,古人只是搭建了框架,有待後人的完善提升。

可以這樣說:中醫代表的整體觀醫學還處於發軔階段,需要我們勇敢地認識到這一點,開啟新的科學之路。

這是整個中華的機會,是我們這代人的機會。

應當理解古人的高明之處,認識到古人的不足,借鑑時代生產力來改進,這才是發展中醫的唯一進路。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你不支持中醫處置危急病人,這不是害了中醫嗎?這不是在拆中醫的臺嗎?

我們不是要毀掉中醫,我們要實現戰略的轉移,把疾病前期當作主流,把疾病治療當作例外情況,經驗證明有效的,就繼續發揚,包括中西醫結合,都是可以的。但我們的重心要轉向疾病前期,包括健康保持,輕微狀態的調整,輕度中度疾病的治療。

我們的目標,是追求科學真理,儘量努力做到這一點,我們儘量不存先見之明,如果中醫有價值,就儘量支持它,如果中醫不適合新時代,就應當取締它,這個醫學就是科學,不需要莫須有的東西。

任何帶有先見之明的做法都是危險的,只會選擇性地使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高明和正確,到後來,只會導向科學的反面。大家可以看看當下的醫學爭論,有多少人能脫離此樊籠。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華民族是成立的,中醫就是成立的。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中華文化孕育發展了幾千年,她在歷史上遭遇如此多的挑戰和壓力,並沒有如同其他文化那樣消去,還在孕育著中華的強大。這就說明,必然有一些東西在我們的認識能力之外,應當有所敬畏。

中醫的獨特價值,就是健康保持,不安狀態的扭轉,輕微病變的治療,這方面是西醫的缺陷,卻是中醫的優勢。所以不要去跟西醫比危重病人治療,那不現實,只會把中醫搞死。

正如《醫學新思維》的觀點: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不要期待中醫能治療危急病人

不要認為,危急病人的治療才是醫學的要義,更高明的醫學,是上醫治未病。疾病前期的規模,比疾病救治,大多了。這就是中醫的廣闊天地。

那麼有人問了,這套體系如何成立呢?

這就是《醫學新思維》一直強調的:互聯生產力。

互聯網能產生隨時隨地的測量體系,引入了民眾,能激發所有人的思考,當然有助於中醫的發揮價值。真相就是:科學時代適合西醫,互聯時代適合中醫。

這個計劃的真正落實,需要國家出臺扶持政策,消除人們從事醫療創新的擔憂,激動十萬億級別的社會遊資,和無數聰明的大腦,投入創新產業中來。簡言之,依靠某些企業去探索是不行的,這需要另外的生態環境。

這就是思維的改變:以往依靠中醫自身的力量,學習西醫,來試圖自我改進,結果越改越弱,接下來,中醫因勢利導時代,駕馭西醫來獲得發展。

我們不是強調中國的優勢是集中精力辦大事嗎,這個計劃就是最好的機會。是中醫涅槃,中華復興的最大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