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樵夫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原来做凡人更快乐

西游记中有几个十分厉害的凡人,实力堪比神仙,比如大唐宰相魏征能奉旨斩龙,镇山太保刘伯钦能驱狼驭虎,算命先生袁守诚能洞彻天机。

还有一个凡人更牛,宁愿做凡人也不愿意给神仙做弟子,宁愿种田伐樵也不愿意寻仙问道,这个牛人就是灵台方寸山下的樵夫。

为什么樵夫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原来做凡人更快乐

孙悟空只身片舟、漂洋过海,流浪十余年终于走到了灵台方寸山下,听到一个樵夫在唱神仙曲《满庭芳》,孙悟空和他攀谈问路,方知是山上的神仙菩提祖师教他唱的。

孙悟空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不从神仙学道,追求长生不老,樵夫回答说只有他一人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这话说得有点凄凉,看似无奈,但又处处透出禅机。

因为他和菩提祖师为邻,有意和无意之间自然经常能听到菩提祖师讲道,祖师见他家事劳苦,日常烦恼,于是教了他一首《满庭芳》,教他心情不好时就唱唱散心解困。

菩提祖师乃精通儒释道三家法术的顶级大能,这个在原文中有明确交代,樵夫耳濡目染,所以他和孙悟空的对话也透漏出三家的思想。

为什么樵夫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原来做凡人更快乐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孔子的著名论断,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或身体不好,就不能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远门,就必须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妥善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尽到孝道。

若是樵夫一走,他的母亲就孤身一人,又是年老体弱,不能自理,所以樵夫不能为了自己长生而抛弃母亲不管,那样即使学会了道又有什么意义。

二:心中有佛,万物皆菩提

修行只是一种形式,只要一心向善、志心朝佛,在那里都是修行,拜不拜老师都一样。这正好和观音菩萨和孙悟空说的“妖精菩萨,只在一念之间而”道理一样。

樵夫正是看透了这点,所以他宁愿在家,一边耕田砍柴,一边侍奉老母,也不愿抛弃老母,上山随菩提祖师去修行。

三:道法自然,有缘者得之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微。修道讲求追求本心,凡事不可以强求去做,应该顺天行事,顺时行事,最后才能达到道法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什么樵夫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原来做凡人更快乐

樵夫因为心中有羁绊、有牵挂,所以不适合修道。相反,他这种生活正合适:

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

他这种感悟比修道还要深刻,因为这是一种生活的感悟和自然的体验,比刻意追求效果要强得多,收获也更多,说不准哪天他就悟道了。

其实西游记中不愿做大神徒弟的大有人在,红孩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宁愿在号山做小妖怪也不愿意跟随观音菩萨到南海修行,为的就是一个自由自在,为此铁扇公主和牛魔王还和孙悟空斗得死去活来,最后闹了个家破人亡。

自由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孙悟空为了追求自由,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镇元大仙为了追求自由,宁可不去做天仙而只做地仙之祖。

为什么樵夫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原来做凡人更快乐

樵夫为什么不给菩提祖师当徒弟,因为他知道做凡人更快乐,他追求的是那种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的道果,所以他甘愿体验凡世生活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