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看《目送》,讀一個60多歲女人筆下的文字,以我20多歲的眼光,如隙中窺月,60年的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一次次碰觸我的內心。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一、家是安全感和幸福的歸宿

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路痴,一直認為方向只是外界給這個世界劃的一個界限。

迷路是暫時的,只要別丟了自己,很多路都會為你打開。

可現在的人,往往認清了方向,丟掉了自己。

我們的人生總是在被某種力量牽制著,社會生存壓力,親人強制,朋友圈的影響,兒女的牽掛。。。

這些無形的力量牽制著我們的選擇,前半生按父母的意志,中半生在工作,創業,愛情,分離之前慢慢認知自己或在不知中結婚生子,後半生把自己未完成的美好寄託給孩子。

而一個人的幸福與自我安全感程度,取決於對這些外在力量的依賴程度。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些路不自己走,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人一直在尋找一個心靈的安全寄託,寄託的歸宿就是家,年少的時候,在父母身邊就是家,進入社會,四海為家。

在挫折,委屈與痛苦面前,便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找到終身伴侶後,兩個人在哪裡那裡就是家。

從此,錢與權,欲與情,房與車,子與女,這些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負擔越重,生命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當這些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半真的存在,變的自由而輕飄。

一切,都在自己的選擇。

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選擇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選擇逃離一個家。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精神獲得獨立

我越來越覺的,在思維與精神沒有獨立之前,依靠經濟與社會束縛做的選擇,造就了太多的悲劇。

自己應該對自己負責,所有發生的孤獨與無助,意外與突然,都要自己為自己買單,而不是找一個另一半,讓他與你共同負責。

人總是在不同時段擁有不同的自己,我想去漂泊,看盡人生百態,卻沒有以前那種揹著包就去一個陌生城市的勇氣。

想要安定,陪在日漸蒼老的父母身邊,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

或者,這個社會,把女人定位成男人的附屬品,幾十年的疼愛與嬌慣埋滅在了生兒育女與相夫教子的責任中。

社會的公平性就在於這是大部分人必走的路,每個年齡段所要承受的早晚要懂,即使,懂了之後,內心會自己告訴自己,晚了一步。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相由心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很多事,我一直在固執的尋找答案,只是,答案一直在那,沒人告訴你為什麼。

若要選擇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路,就要接受不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不議論,不抱怨。

若內心不強大,就要接受不順帶給自己的打擊,若精神不獨立,就要被外界所束縛,若自己在做想做的自己,所有的經歷都是快樂的。

觀自在,所有好與不好的,都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無關。

外在的相,本虛妄,何必執著。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龍應臺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相信,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人生的每一段都有意義,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對於過去,接受,看開,明白,放下。

對於未來,自己在等著自己,將要走的路和經歷,都是在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對於現在,活在當下,做好當下。

《目送》:觸碰心靈的文字,必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作者管管:喜歡用文字記錄心靈成長軌跡,熱愛製做美食的90後寶媽。寫作是觸及靈魂的旅行,願你我在旅途中相遇相知相伴。

感謝有緣人讀到我的文章,歡迎點贊、關注@心靈管家,感恩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