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私塾先生竟考不上秀才

大清道光廿三年的广州,众多学子将榜单挤得是水泄不通。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看见名字的学子是喜上眉梢,寻觅不到名字的愁眉苦脸。在人群之中有个人稍显与众不同,初看榜单时他是惆怅,大约一炷香的功夫,他就如释重负长舒了口气。此人就是日后搅得咸丰帝夜不能寐的洪秀全,然而此时的洪秀全却是个四次皆不第的私塾先生!

大清嘉庆18年2月10日的广西花县,洪秀全的啼哭声响彻该县山谷。当时其父亲洪镜扬是个中农,虽然日子过得是相当拮据,但他做了他这辈子最正确的抉择。省吃俭用送洪秀全去本村的私塾读书,希冀有朝一日他能光宗耀祖。和现在小学的入学年纪相同,洪秀全摇头晃脑也是七岁开始的。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科举,采取的是八股文为作答方式。它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因为由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它的题目一律是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最大的特色是从起股开始,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有八句,旧时学子考试的时候,常采用孔问孟答的体裁作答。

从八股文的资料来看,滚瓜烂熟的背四书五经貌似捷径。实际上乡村的私塾先生多为秀才,让他们教授《三字经》等启蒙知识尚且勉强,对于《论语》这类高深的儒家经典则力不能逮。很不巧洪秀全的先生就是个秀才,因而洪秀全无法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再加上科举早已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造成洪秀全靠了四次,皆不第最后回村当了教书先生。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反观此时的清朝是风雨飘摇,公元1840年英国靠坚船利炮,轰开了广州的南大门,在八旗绿营兵败如山倒的过程中,三元里民夫痛击侵略者的胜利,从阵前传到洪秀全的家乡。他看着面前整齐的儒家学说,不禁陷入了良久的沉思,我的国家究竟路在何方?

浓浓阴霾中的一丝曙光

血流满河的惨相告诉洪秀全,孔夫子不能救国家,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有所改观!《劝世良言》是基督教的分支新教最早的中文布道书,其作者是中国传教士梁发于1832年写完,全书分九卷共计九万字。同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对这本书进行了首次刊刻印发。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都有儒家经典的影子。

洪秀全最早浏览此书是在公元1836年,可惜那时的他对科举还抱有一丝期盼。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落第,16岁到31岁的科举路,他走的是步履蹒跚。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三十而立的习俗,无立锥之地的洪秀全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有一日他闲来无事,在阴暗的角落发现了《劝世良言》。和第一次将书甩手扔在旮旯不同,津津有味读完书后是茅塞顿开。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书中讲到在西方的世界,有一尊神仙名为上帝。人间的吉祥安乐都靠他施舍,因而人们对其是顶礼膜拜!更重要的是洪秀全有了革命思想的启蒙,他个人觉得在远古时代,中华与西方共尊上帝。不幸的是后来走了岔路,把上帝的雕像凿碎并扔掉。因而满清皇帝实际就是妖魔的首领,必须集合天下的可怜人,将满清皇帝的田地财富夺过来,分给缺衣少吃的贫苦人!

毛主席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将洪秀全与康有为、严复、孙中山并列在一起,来高度褒扬他的革命精神。四人中只有洪秀全未留过学,连香港亦未曾去过。靠手中的《劝世良言》、《旧约》等书就能悟出革命信念,可见此书的作用不是一般的大。它除了帮洪秀全塑造革命的思想外,还帮他找到了萧朝贵、冯云山等志同道合的人,预知详情请看下文!

草台班子构建如此轻松

公元1843年的广西某村落,洪秀全跪在最前首的位置,后面一字排开为李敬芳、冯云山、洪仁玕三人。从这一日开始,拜上帝教正式创立,他们三人是首批信徒。这其中起牵线搭桥的还是《劝世良言》,因此接下来讲述彼此的故事!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冯云山住在洪秀全的隔壁村,路程约摸着有三里。他于1815年出生在家境殷实的人户,其父亲名为冯绍衔是个传统男人。从小就为冯云山安排好了道路,必须靠科举光耀明楣。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冯云山听从父亲的安排,结果两次在广州考试均落第,最后不得已在乡村私塾做先生。

说起洪仁玕大家很陌生,但要提起《资政新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没错它的作者就是洪仁玕。他是洪秀全的族弟,8岁时在洪秀全的私塾读书,后来奔赴广州参加科举失败。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洪秀全,为何把《劝世良言》当启蒙书籍?

话说洪秀全参悟《劝世良言》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二人。由于相同的科举不第经历,使三人迅速走到一起。并且一起纂写《太平天日》一书,用来吸纳广大的信徒。由此太平天国有了雏形,为日后叱咤风云埋下了伏笔。

谁能想到一本《劝世良言》,竟然冥冥之中促成了洪秀全的蝶变,成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母本。现在如今的角度来看,成也此书败也此书。不能正确剔除里面的糟粕,是太平天国覆灭的缘由之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