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婦女節

古代也有婦女節

眾所周知,每年的3月8日是世界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和慶祝活動。其實婦女節在中國古代就早已有之,並且每年還不只一次。

元霄節
一年一度的元霄佳節,對於古代女性來說無疑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平時她們整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唯獨這一天她們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招搖過市,在家人陪伴下或成群結隊到街上觀燈。據古籍記載:“正月十五夜,燈明如晝,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我們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盛況了。
在這一天,許多青年男女還一見鍾情私定終身,日後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辛棄疾的名句“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寫的就是元宵夜情人之間相約的情境,而傳統戲曲中此類題材更是不勝枚舉,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但也有一些好色之徒借人稠擁擠之機趁機“揩油”,有的甚至拐賣婦女,據史書記載,北宋時開封府就曾因流氓活動猖獗而停燈三年。


端午節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要灑雄黃粉末,並且把雄黃酒抹在臉上和身上,以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同時還要用一些中草藥熬水洗澡,以消滅身上的病菌。由於婦女和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理特點,她們很容易受到各種病菌蠹蟲的侵害,所以,“端午節”又是對婦女兒童進行規範衛生和養生的重要時期。在民間,還傳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為藥”的說法,許多家庭要在家庭內外掛菖蒲、香艾、大蒜,並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製成很好看的“香囊”,掛在婦女和孩子身上,所以,端午節又是孩子和婦女打扮得最美麗的日子。
長此以往,“端午節”就逐漸演變成了中國民間的“女兒節”和“娃娃節”,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婦女節和兒童節。
七月七
農曆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起源於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民間相傳,天帝的孫女織女與人間的牛郎結為夫婦,並生下了一雙兒女。天帝知道後,命天兵天將將織女捉迴天宮,牛郎聞訊急忙挑上兩個孩子追趕,卻被王母娘娘用銀簪所劃成的天河阻隔。從此,天河兩岸就有了兩顆明亮的星,那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牛郎星旁邊還有兩顆小星,這便是他們的兩個孩子。牛郎織女平時不能相見,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在鵲橋上會一次面。後來,民間據此出現了拜銀河、乞巧等許多民俗活動,因參加者多為女子,故七月七也被稱為“女兒節”。 下九節

中國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下九日為古代婦女歡聚的日子,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雲:“初七及十九,嬉戲莫相忘。”宋元野史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每月下九,置酒為婦女之歡,名曰陽會。蓋女子陰也,待陽以成。故女子於是夜為藏鉤諸戲,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達曙者。”可見每月的十九日也是古代婦女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