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回首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從戰後復甦到失控癲狂,不免讓人陷入沉思。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1960-1985日本經濟的復甦啟動期

上個世紀60年代,二戰戰敗國日本開始尋求經濟復甦,當時日本的國策是"貿易立國",即大力發展出口貿易,同時限制進口貿易。世界大佬美國就成為了日本的首位"傾銷目標"。剛開始,日本賣給美國的都是些技術含量不高的輕工業,例如服裝、玩具,直到70年代才逐漸開始把工業製品銷往美國。

70年代中期,日本信心滿滿的想要把日本汽車打入美國市場,沒想到直接遭遇了滑鐵盧。日本人很納悶,我們的汽車省油、實用還便宜,怎麼就不行了呢?我們看看美國人喜歡什麼車子,氣派的、燒油的、結實的,美國人有錢,所以"經濟適用型"完全入不了美國人的眼。

但是很快,劇情就發生了反轉。8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直接翻了三倍多,加不起油了,美國人開始想起了省油的日本車。此後伴隨著日本車打入美國的,還有日本的重工業,比如機床、重型卡車、挖掘機等。

從1976到1986十年間,美日貿易逆差就翻了十倍多,年逆差額接近600億美元。

對日貿易逆差佔到了總進出口貿易差額的4成,也就是說美國花錢向全世界買東西,其中有40%是向日本買的。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這個驚人的逆差數額突然間讓美國政府打了個寒顫。美國政府心想:你這個二戰戰敗的小日本,靠著我給你買買買才能重新站起來,沒想到你小子的胃口越來越大,難不成想買空我美國,稱霸世界不成?於是乎,美國開始研究如何整治這個野心勃勃的小鬼子。

1986-1987日本經濟的暫緩期

上面講的貿易逆差到底是怎麼回事?說人話就是,美國一直在買日本的東西,而日本卻不買美國的東西,這就造成了錢一直從美國流向日本,這樣一直單向買買買的後果很有可能就變成美國買窮了,日本賣富了,然後終有一天小日本就翻身做爸爸了。

所以怎麼辦?不買嗎?那可不行,畢竟美國的各項生產成本都太高了。如何能夠一邊買一邊少花錢?有了!從匯率下手,讓你的日元升值,我的美元貶值,那麼花同樣的錢就相當於省錢了。

老大不愧是老大!這麼陰的招都想得出,而且日本還得"自願"陪玩。可以不同意嗎?不同意的下場可能是第二顆原子彈……怕了怕了,我願意!我奉陪!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其實,"廣場協議"不僅僅是美日之間的協議,也不是簡單的逼迫關係。80年代初期的美國,高通脹導致了財政赤字,貿易逆差又導致了貿易赤字,為了解決這棘手的"雙料赤字",綜合了各種解決方案,最後只能選擇從匯率入手,讓美元貶值,使強勢美元變成弱勢美元,以求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而日本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日本希望通過日元升值,增加日元的流動性,幫助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又能增加日元的購買力,擴大內需。

當然,匯率的調控不可能單單通過美日兩國來達成。於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德、日五國的財政部長齊聚紐約曼哈頓廣場酒店,一起討論五國聯手干預匯率的事情。很快,五國就達成了共識:通過英鎊、法郎、馬克、日元的升值,來達成美元的貶值。而在資金干預分擔方面,美、日各分擔30%,德國分擔25%,法國分擔10%,英國分擔5%。所以,"廣場協議"主要就是針對日元和馬克升值的協議。短短7個月,日元兌美元匯率就從1:237升到了1:168,日元升值了30%。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簽訂”廣場協議“的五國財長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進出口企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舉個例子,一件出口商品在美國售價1000美元,假設利潤率為10%,即賣出一件可獲得利潤100美元,當匯率為1:237的時候可以獲得23700日元,當匯率為1:168的時候,就只能獲得16800日元的利潤了。就因為匯率的變化,憑空就下跌了30%的利潤率。面對如此困境,日本企業也是想方設法的開源節流,壓縮成本。

"廣場協議"的效果顯然超出了日本政府的可控範圍,美國找到了日本這個"接盤俠",並且讓日本放開了金融市場,使得歐美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可以自由的出入日本金融市場,達到金融自由化,而日本卻沒有達到擴大內需的期望。

於是日本開始搞降息,降低日本央行的貼現率。降息的好處:第一,把借錢的成本降下來,鼓勵企業多借錢去擴大投資,特別是海外投資;第二,希望能夠打壓匯率,讓日元適當的貶值,不再一路飆升。因此,從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短短一年間,日本就搞了5次降息,貼現率從5%降到了2.5%。相對應的,活期存款利率也從1.75%下調至0.26%,以刺激民眾增加消費。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連續5次降息之後,日本企業真的拿著錢到海外進行投資了。尤其是中國當時正在改革開放,人力、物力、稅收那都是白菜價,於是日本企業開始大舉投資中國,在中國開廠生產。這似乎是好事啊,日本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可是日本本土員工也失業了

中國廉價工廠的崛起,讓日本的高成本工廠撐不住了,工廠一家家的倒閉,員工一批批的失業,失業和降薪,大大削弱了日本民眾的購買力,然而越是買廉價商品又越是給中國賺錢,日本廠商賺不到錢又出現更大的倒閉潮,這種現象就叫做

"通貨緊縮螺旋"

形勢發展到這裡,通縮螺旋都出來了,那應該直接表現出經濟衰退才對呀,可是歷史上的泡沫經濟又怎麼解釋呢?剛才講了實業,下面該談談金融了。

一部分虧損的商人、收入驟減的百姓開始尋求新的生財之道,他們猛然發現,"廣場協議"根本就是一個保證,保證美元貶值,保證日元升值,那還幹什麼實業打什麼工,直接炒外匯啊,簡直沒有比炒匯更能確定結果的事情了。

這時候,最最刺激的大招來了。1987年中旬,日本政府宣佈《景氣對策》,兩個要點:對居民減稅一萬億日元;對公共事業投入五萬億日元。所以這是一個六萬億日元的刺激計劃,但是刺激到哪兒了,刺激到金融市場了。至此,日本全面進入了畸形繁榮的時期。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1987-1989日本經濟的泡沫期

5次降息加上六萬億的刺激政策,原本是為了振興實業,萬萬沒想到,這加速了實體經濟的衰亡,以及金融市場的極度畸形瘋狂。

當時日本的各個企業,不論大小,都成立了一個全新的部門——"財務技術部",主要工作:炒外匯、炒股票、炒期貨。簡直就是躺賺。根本就無需再開工搞生產。這股風氣也從企業吹到了個人。

等等,炒外匯我們理解了,可是炒股票又怎麼知道買哪隻可以穩賺不賠呢?這就要提到日本當時的"民營化大改革"了。以日本老牌國企"日本電信電話NTT"來啟動的民營化改革,開啟了群眾"打新股"的浪潮。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打新股極少有破發的,基本也是屬於搶到就是賺到的躺贏操作。於是全民炒股的時代也到來了。到1989年底,東京證券交易所平均股價達到38915日元,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除了炒股,企業家們還炒房。為什麼企業低成本借到了錢,就沒人來好好發展實業呢?能把錢用到哪,這還是得聽美國爸爸的。從50年代起,美國一直有對日本開展貿易制裁,從紡織品、鋼鐵、彩電到汽車、半導體、電信、工業機械乃至全行業,基本都被美國採取了貿易制裁,

偏偏只有金融和房地產被美國"遺漏"了。所以天量的資金不是流入股市,就是流入房市。

1985年,東京推出了"京都改造計劃",相對於大企業熱衷於投資股市,普通老百姓更傾向於投資房產。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房市,房子的供求關係開始發生變化,供不應求的行情使民眾的心理由理財轉向投機,於是大家也不想工作了,整天想著如何炒房。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股市、房市的雙重炒作下,日本是真有錢!有錢到什麼地步?人人都打高爾夫,夏天滑雪的人次多於冬天,就連日本經濟倒數的"貧困縣"也造出了一個號稱擁有世界最大室內沙灘和和海濱浴場的度假中心,據說海水模仿夏威夷,雪山模仿阿爾卑斯。日本的壕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時的日本百姓沒有誰覺得這會是一個泡沫。並且從1988年,日本開始反撲美國,跑到美國的地盤上天價收購美國的資產。也允許他們那麼囂張,畢竟"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就是當時的泡沫巔峰。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1990-2010日本經濟的崩潰期

最後,戳破泡沫的不是別人,又是日本政府自己。也是一個大寫的悲劇。如果早知是一個泡沫,誰又敢去觸碰它。日本政府無非也就是想緊一緊,控制一下節奏,上調了一下存貸利率,沒想到這居然是個一碰就破的巨大泡沫。

1985-1990:日本泡沫經濟癲狂史

1990年,股市大跌,8個月內市值下跌近50%。1991年,房價大跌,東京房價三個月暴跌65,數萬億資產灰飛煙滅。倒閉的,破產的,上天台的,也集中爆發。極度瘋狂的畸形繁榮過後,是日本的經濟大蕭條,是日本消失的20年。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究其內因,又是千差萬別。

以上,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