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四川盧比,又名藏元,清光緒三十二至三十四年(1906-1908)四川省鑄幣。是為抵制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川邊一帶而鑄。是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在這枚鑄幣的背後,是清政府在被武力打開了通商大門的情況下,一次成功的金融阻擊戰。

01 高原上的不平靜

18世紀中葉,尼泊爾尚武的部落廓爾喀崛起,最終武力一統尼泊爾全境。

1777年,老國王亡故,老國王年僅2歲的兒子 拉納 繼承王位,國家的實際權力由國王的叔叔巴哈杜爾掌握。這位王叔個人野心膨脹,啟動了擴張的腳步,將矛頭指向我國的西藏。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清代西藏所用之銀錢,原為藏人將白銀交予巴勒布人(尼泊爾的部族),委託其鑄成巴勒布銀幣(藏語稱之為“章噶”),再運回藏內使用。

巴勒布人往往從中摻雜銅、鉛,再運回西藏換取純銀,以謀厚利。廓爾喀兼併巴勒布各部之後,鑄造新錢,其成色較巴勒布錢為高,故要求西藏將廓爾喀新錢1圓折巴勒布舊錢兩圓使用。

西藏地方官員認為折價不公,未予應允。

1778年(乾隆五十三年),廓爾喀以西藏當局徵收貿易稅太重為由,三千廓爾喀軍隊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入侵西藏佔領了聶拉木、宗喀、濟嚨等地,意圖搶掠遍佈西藏各地寺廟中的財富。

戰端突啟,清廷急調理藩院侍郎巴忠、成都將軍鄂輝等帶兵3000餘名進藏援助。當年冬天,清軍主力集結於拉薩。

廓爾喀見清軍來勢兇猛,遂提出和解。進藏大臣巴忠等人為向朝廷邀功,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償銀贖地,換取廓爾喀退兵。廓爾喀人大喜過望,雖然如約退兵,但其侵略的野心更加膨脹。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廓爾喀彎刀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西藏官員不與。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夏,廓爾喀人借索賠銀之名,第二次大舉入侵西藏,再次佔據聶拉木、濟嚨等地,並派遣主力3000兵力偷襲日喀則,洗劫了扎什倫布寺。

乾隆聞訊後,遂於次年二月,急調大將軍福康安率1.7萬清軍援藏。福康安率軍星夜兼程趕往西藏,每天強行軍18個小時,清軍的迅速行動大大出乎廓爾喀侵略軍的預料,結果清軍“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復後藏”,並乘勝打過喜馬拉雅山,兵臨廓爾喀首都陽布城下(今加德滿都)。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廓爾喀人的都城 加德滿都


望著兵臨城下的廓爾喀國王不得不求和,表示願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貢一次。廓爾喀也成為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

02 西藏幣制改革

乾隆平定廓爾喀之亂後,對西藏所用之銀錢為境外鑄造,感覺甚為不妥。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對西藏財政制度進行了改革,第二年在西藏設立鑄錢局,由駐藏大臣親自督造銀幣“乾隆寶藏”,以鑄造統一官錢取代外幣,西藏地方政府則經過中央的批准製造一種“章卡”幣。西藏有史以來有了鑄幣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鑄銀幣之一。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乾隆寶藏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章卡幣

清政府同時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專門立錢法一章,規定寶藏幣與章卡幣“純用紋銀製造……駐藏大臣派員督同噶布倫等監造,驗明成色,不許稍有摻雜”。

對貨幣的兌換也作了統一規定,一兩紋銀等於十枚重一錢的“乾隆寶藏”幣(含十分之一的水火工錢),等於六枚西藏“章卡”幣

清王朝在西藏建立了統一、獨立且信譽良好的貨幣制度,大大促進了西藏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

03 貨幣侵略

但一個世紀後,清王朝制定的錢法已不見其形。咸豐以後由於銀料匱乏,“乾隆寶藏”幣便不是年年鑄造了,時斷時續,而前些舊錢,“人皆寶而藏之”。這些銀幣成色較好,但錢身很薄,流傳下來的只重一錢,俗稱“西藏薄片”。

而在民間流通較廣的西藏“章卡”幣均被藏官方回爐,數年後章卡幣變得極少。

純銀製成的西藏“章卡”幣被西藏地方的造幣廠篡改,“用銅一銀二比例鑄造,品質甚劣,又無輔幣”,民間苦於流通貨幣少,貿易極其不方便。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西藏貨幣制度的弊端已嚴重影響了藏民的生活,這使印度盧比有了可乘之機。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印度盧比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在東印度公司機器鑄造的一種銀幣,專為貿易侵略所發行。

印度盧比重約合我國庫平銀三錢二分,幣面鑄有英王頭像。早期的盧比含銀量很高,約在八九成之間,輔幣有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盧比。其形制美觀,規格統一,利於攜帶、計算與儲藏深受藏民的喜愛。

印度盧比進入藏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清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嚴禁與英印通商之際,英商通過大量的走私把印度盧比運輸到西藏。

鴉片戰爭以後,對西藏貿易覬覦已久的英國遠不滿足走私利潤,多次與清政府交涉開放西藏無效以後,英國便於1888年和1903年通過發動兩次侵藏戰爭,用武力打開了西藏通商大門,建立亞東、江孜等三處商埠。

此後,英印商品如潮水湧進西藏,印度盧比迅速擊敗沒有競爭力的西藏“章卡”幣,逐漸作為主幣在西藏市場暢行無阻。1894年,亞東正式開關時還是以銀兩計算進出口貨物總值,

三年後便改印度盧比為計量單位了,甚至在川邊藏區印度盧比也大量流通,衝擊著當地銀兩與制錢並行的貨幣制度。

印度盧比因成色等優勢人皆樂用,英商乘機抬高價格,使它的市面流通價值往往高於幣麵價值,“每一印度盧比重量僅三錢二分,作銀三錢七八分不等”,開始瘋狂掠奪財富。

印度盧比本身便是英商獲利甚大的金融商品。清末數十年間印度盧比流入西藏市場保守的估計,“其數量至少在四千萬元以上,若以每元盧比盈利一錢計算,英商僅鑄幣利潤一項即有四百萬兩之多”。

04 川鑄藏元打垮侵入西藏的印度盧比

最早意識到印度盧比入侵西藏危害的是川滇邊務大臣劉廷恕。

1886年(光緒十二年),印度盧比遍及了前後藏、川邊藏區市場。此時劉廷恕提出“印幣亡邊”,呈請當任四川總督用藏餉仿造盧比,以抵制其氾濫。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劉廷恕試鑄了一種純銀幣,重三錢二分,正面有“爐關”二字。“爐關”銀幣因用土法鑄造,出品不多,但由於是純銀製造,格式一致,輕便易攜,因而漢、藏民都樂於使用。

錫良於第二年接任四川總督後,也看到“國幣關係主權”的嚴重性,在“爐關”銀幣試鑄成功的基礎上,由成都造幣廠繼續仿盧比大規模生產銀幣“四川藏元”,要求“鑄造務精,成色務足”,數量足用便可。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經戶部批准,錫良正式鑄造重三錢二分的四川藏元,成色為九成左右,共一元、半元、四分之一元三種,並仿照盧比式樣,幣面也鑄有皇帝光緒的頭像,這是中國通行的唯一印有中國皇帝頭像的銀幣。因為長得實在太像印度盧比,又被藏區百姓戲稱為“四川盧比”。

四川藏元專為藏衛而設,應準在西藏及附近使用,作為特別商品,在內地無法流通,因此它開鑄之初便是專為抵制印度盧比的特別金融商品。

因為中國鑄造的貨幣奪取了他們壟斷貨幣權的利潤,所以四川藏元進入康藏市場之初便受到印度盧比的排斥。英商通過控制對西藏貿易,在市場上拼命壓低它的購買力,竭力穩住印度盧比的地盤。

四川盧比——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


清政府規定“自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起,按年仍解藏餉川鑄盧比銀五萬兩,由糧臺派兵赴領,以免番商折扣”,抓住藏元打入西藏市場的這條根本途徑,同時為避免藏元在此過程中遭到貶值,從政策上加強了保護。

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主動降低了四川藏元的比價。四川藏元用銀三錢二兩,使用價值就按三錢二兩來定。這樣一來成色十足的四川藏元在信譽上就壓倒了印度盧比。
與此同時,趙爾豐還規定,藏區稅收只能用四川藏元,不得徵收用印度盧比。這樣一來印度盧比在藏區的流通就越來越少。
為了徹底將印度盧比趕出藏區,趙爾豐還發行了小額的十銅元,以方便普通百姓的日常交易。

清王朝晚期已落後、腐朽,但在此次迎接外幣入侵的挑戰中,中央到地方步調一致,靠自鑄貨幣給英商以有力回擊,這一舉措維護了清王朝和人民的利益,應當受到歷史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