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古城池復原圖

池州城池歷經毀繕。永泰元年建成後,到晚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被黃巢起義軍攻破,遭第一次兵燹而毀。翌年,宣歙觀察使竇潏即來池州指揮善後事宜,他花一年半時間安撫民眾後,然後為防江盜修築城牆府署,越三年至中和三年(883年)而成。

宋建炎中(公元1127-1130年),城毀於“草寇”張遇,知州李彥卿以賜錢八萬緡甃之,周圍七里零三十步。紹興初(公元1131年)復圮。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知州李思重築。嗣是,趙炎、陳覃、傅伯召、葉永漸、徐橋相繼營葺。嘉定十二年(公元1217年),程宗仁又向北拓寬城地,增加城牆六百八十二丈,共一千零六十丈,城才完整。嘉定十六年,知州史定之復於城外西偏築新城如偃月狀,計七十七丈。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知州王伯大又闢壅門三,而易秋浦門為秀山門,並在城外鑿浚護城濠。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趙普勝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州城,九華門東南一帶城牆被毀。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知府何紹正修築全城。西北仍舊趾,而擴東南隅三百餘丈,周長一千四百二十八丈,立七個城門:南正門名通遠;東南門叫毓秀,西南門叫鍾英,東門叫九華;西門叫秀山;北門偏東的叫做迎恩,偏西的稱望京。門各有樓,通遠、九華、秀山、迎恩四門有月城。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中,聽從風水先生的話,塞望京門。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九月,兵備副使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築郡城,內磚高一丈二尺至六尺不等,外磚高四尺,垛口高三尺五寸,月城增高三尺。增置門樓、警鋪共二十七處,至四年正月訖工。

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通遠門、大觀樓圮。知府樸懷玉、貴池令張應薇重建。嗣後,稍有坍卸,六個縣分修,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知府李暲請示報告上級,將大修事務專任貴池縣,經費則使用朝廷國庫的公帑,未行。至二十九年,知縣王寅奉文修造,共繕垣一千四百二十八丈,周計八里而弱,城身高二丈三尺,女牆又高於城身三之一。其西北山為基,城牆相對高度大概是平地的一半左右。城址寬二丈二尺,城上馬道是城腳的一半,鑿浚護城濠如故。從安池太兵備道共領公帑一萬七千八十五兩多。舊志說當時的池州城“樓櫓雉堞甲於南郡”。


池州古城池復原圖


池州古城池復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