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道光皇帝,讓恭親王繼位,不是咸豐。大清會變得更強嗎?

捨我其誰小哥


大家好!我是探秘追蹤。

雖然歷史沒有假如,但是如果讓恭親王奕訢繼位而不是咸豐,大清是有機會強大的。

我來和大家分析下這個問題。

首先,恭親王奕訢是滿清統治者當中少有的開明人士。他是第一個主張並實施與西方各國平等處理外交事務的統治者。1860年,他提出要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中國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起點。之前的滿清統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國”自稱,蔑視外國為蠻夷。雖然經歷了倆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但這種根深地固的思想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一直沒有一個正確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機構,也沒有創造出和諧的外交環境。所以說是恭親王奕訢是大清外交工作的開創者。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分別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雖然被後世認為喪權辱國,但是相比一個棄國而逃的逃跑皇帝還是更有責任感。也是他在關鍵時刻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

第二,他是洋務運動真正推動者和領導者。他在與洋人的交往中認識到,大清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學習洋人。所以他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的興起和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等”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運動雖然被後人認為是失敗的,但是為當時的清王朝贏來難得的“同治中興”,也促進了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國庫稅銀從清中期的七八千兩,到清末已經發展到近三億兩。

第三,他是第一個大膽啟用漢族軍事人才的統治者。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他提出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正式在他的努力下,才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中興四臣”。試想,如果不是這“中興四臣”清王朝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慈禧太后面對恭親王的治國才能內心是複雜的。所以對奕訢既重用又打擊。他幾起幾落。致使他的治國之策不能得到有效貫徹。他曾因為反對同治重修圓明園而被革職。

不得不說恭親王是滿清貴族後期統治中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從清王朝與洋人的交往和鬥爭中清晰地看到大清王朝可能的未來和自身的弱點,並努力尋求變革。他有豐富的治國理政和外交經驗,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一直左右和影響著大清的政治和外交政策。

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是亡於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是如果是恭親王奕訢繼位,至少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是他一定不會拿著海軍軍費來修園子。那麼甲午海戰的歷史也許可以重寫。如果是他也不會同時於11國宣戰,招致“九七國恥”。





探秘追蹤


如果道光皇帝不讓咸豐繼承大統,而是讓恭親王繼位,大清王朝也未必會變得更強。
一、這是由他們當時的社會制度決定的

明朝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如蘇州,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僱傭與被僱傭的生產關係。

可是,清朝入關以後,政府不僅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發展,似乎還無視這些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仍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社會制度仍然是封建制度,採取的仍然是重農抑商政策。

二、洋務運動,並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最後還是失敗了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當時的清政府驚醒了,再不向西方國家學習,自己就會被動挨打。

於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中央以恭親王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曾國藩舉辦了輪船招商局,李鴻章經營了北洋艦隊,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等。但是經過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國家並沒有強大,反而敗給了日本。

不從根本上去改變,穿新靴走老路,換湯不換藥,是行不通的。參與其中的恭親王,只看到表面現象,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三、大清王朝的氣數已盡,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夠改變的

清朝這架古老的破車,已經運行二百多年了,其內臟功能已經慢慢衰竭。官僚地主沉溺於鴉片,不能自拔,官場上,人浮於事,貪汙腐敗成風。

軍隊戰鬥力不強。當年叱吒風雲的八旗兵,已經不見蹤跡。打起仗來,官比兵跑得還快。比如甲午戰爭時,葉志超一天就狂奔三百里,逃回了國內。

換做恭親王做皇帝,他願意像日本那樣進行徹底的革新嗎?徹底廢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制度,廢除科舉制,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據當時的情況看,他也不會。
所以說,即使道光帝讓恭親王繼位,清朝未必就會強大,至多會延緩一下清朝的壽命。


飛雪迎春666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而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他的第四子愛新覺羅·奕詝。

  恭親王即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愛新覺羅·奕訢,乃系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異母弟弟。在選擇皇四子奕詝還是皇六子奕訢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道光皇帝一度非常猶豫,但奕訢的精明能幹和工於騎射到底沒拼過嫡子身份、以“孝”奪嫡的皇四子奕詝。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正式將皇四子奕詝的名字秘密寫入傳位詔書。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駕崩,皇四子奕詝登基為帝,是為咸豐皇帝。

  而咸豐在位並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言,只能算是守成之主,關鍵是他還守不住,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他便攜皇室宗眷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

  而他所寵幸的女子慈禧,更是成為了後來加速清朝滅亡的劊子手。

  那麼不禁有人在想,假如當初,道光沒有傳位於咸豐,而是傳位於恭親王,那麼清朝的命運又將變得如何呢?

image.png

  我想,如果當初道光真的把位置給了恭親王,那麼清朝的命運即使不是能起死回生,那也不至於會敗亡得那麼快吧。

  恭親王本名愛新覺羅·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咸豐的親兄弟。是清末的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可以說他的能力比起咸豐,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相比於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咸豐攜眷逃跑的做法,奕訢可是拿出了自己皇室宗親的擔當。

  他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擔任起議和大臣,分別和英國,法國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列強與清廷的矛盾,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

  大多數人看來,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於是屈辱,可是別忘了,當時連敢去簽訂條約的人都沒有,咸豐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只有他挑起了這個擔子。

  另外,還記得那場“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嗎?恭親王就是支持洋務運動為數不多的當權派之一。

  他支持曾國藩,李鴻章等在封建的王朝裡搞近代化工業,興辦了大量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而中國的近代史也由此起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清朝這個行將朽木的老病人,出現了一次迴光返照,也就是“同治中興”。

  恭親王當臣子,權利有限的情況下,憑藉聰明才智尚且讓清朝出現了短暫的回光,那麼要是當年道光真的傳位與他,那麼清朝的命運無疑會有一定的改變。

  退一步講,至少清朝皇位的傳遞不會像咸豐皇帝一脈出現斷絕的情況。

  清朝自咸豐皇帝便開始出現皇嗣嚴重減少的情況,咸豐皇帝生育兩位皇子,其中皇次子不幸早夭;同治皇帝更是沒有生育任何皇嗣,只得從皇室近支宗親中選擇皇位繼承人;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也沒有生育皇嗣。晚清時期皇嗣的減少乃至消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image.png

  如果奕訢繼承皇位,做起碼在皇位傳承上不會像咸豐皇帝一脈出現“兄終弟及”、“近支承繼”的皇位傳承辦法。奕訢共有四個兒子,雖然第三子和第四子早夭,但長子和次子都健康的活到了成年。而且,在奕訢去世之前,已經有兩個孫子降生,最起碼向下再傳兩代沒有問題。

  奕訢共有4個孫子,而且都是健康的活到了成年,甚至還出現了69歲才去世的長壽記錄。

  甚至於,一旦當年真是恭親王登基為帝,那麼也就不會有慈禧什麼事了。

  後期大清走向下坡路,“後權”和“帝權”的相對立,慈禧獨攬大權各種“作妖”。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當時短命的咸豐帝造成的,如果咸豐帝不早逝,後黨也不會崛起,也不會在後來一直影響和把持著清國的政權,攪得大清停滯不前。

  毫不誇張的說,清朝之所以會敗亡得那麼快,其實慈禧是要負有一定責任的。慈禧當上太后後便獨攬大權,而清朝在她的頑固“統治”下,更是日益腐朽。

  還記得那場百日維新嗎?

  光緒帝年輕,有志向,他深知中國非改革不可,於是滿懷期待地同康有為等人討論變法新政,可是終究不能為手握大權的慈禧所容,最後只能以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殺收場。所以百日維新是被慈禧扼殺在搖籃裡的。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道光帝把皇位傳給恭親王,而不是咸豐。那麼身為咸豐妃嬪,恭親王嫂子的慈禧也就沒有機會以太后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獨攬大權了。

  那她也就沒有機會以她頑固的勢力來阻止新政變法。

  那麼,可想而知,清朝的命運會有很大的改變,即使不能再現強大,也可以多存活幾年。

  當然,這僅僅是個人暢想而已。

  他恭親王在牛,也只是一個人,即使他能做“明治天皇”那樣的人物,也沒有倒幕派這樣的勢力區幫助其改造這個國家。滿清晚期遭遇的是三千年未見之變局,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瀾的,倘若恭親王有足夠的鐵血手腕手握實權鐵血改革,那可能還會使得清朝統治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終究還是會走到末路,殊途同歸。

  沒錯,洋務派、維新派,這些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動搖不了滿清貴族的地位。想要改造或者說拯救那個病入膏肓的中國,唯有破後而立。恭親王作為皇族,自然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而且咸豐駕崩後,除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以外,大清朝的朝政,特別是日常事務,事實上就是控制在恭親王手中,恭親王已經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華。恭親王固然與一眾晚清名臣一起打造出所謂的“同治中興”,但終究在甲午戰爭中被雨打風吹去。

  也就是說,恭親王如果做皇帝,我相信他應該仍然可以打造出一次屬於他自己年號的中興,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哈哈,改變不了大清滅亡的命運。

咸豐帝英年早逝,兒子同治帝沒有子嗣。

恭親王雖然是比較英明,但是恭親王與咸豐帝一樣,都是子嗣稀少,而且屬於教育。長子載澄純粹就是紈絝子弟,把堂兄同治帝給帶壞了;次子載瀅,後來更是犯罪了;還有兩個兒子很早就夭折了,大清一樣後繼無人。


伊洛河畔看春秋


會強些。

因為咸豐帝確實很無能,無魄力,無膽識,無眼光,是大清皇帝中最無存在感的皇帝。

恭親王的膽識和執政能力都比咸豐強!但大清病入膏肓,內憂外患,也好不到那裡去!


狐羊樹


可能會改變命運


陳秦朗


封建王朝沒有能者上的道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用戶1991731468805


如果道光皇帝傳位於恭親王,不是咸豐,大清肯定會變得更強。


小龍女5505


不一定


同城電工


並不會,恭親王奕訢也沒比咸豐厲害多少。

以上是結論,下面是為什麼。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在1858年派少量兵力北上,要求換約。隨行的有一個香港人叫李泰國,已經加入英國籍,與清國桂良會面時據理力爭。這事讓奕訢知道了,然後強烈要求桂良當場殺掉李國泰,說他是市井無賴之徒,面對欽差無禮咆哮,理應就地正法。人家好好一個外國人,怎麼就成市井無賴了,恭親王的想法未免過怪。

戰事打到後面,1860年了,數千英法聯軍都打了過來,攻陷天津,清政府要和談,英國人派外交官巴夏禮先行。又是奕訢,認為巴夏禮是聯軍謀主,拿下他,聯軍投鼠忌器,必然不敢造次。。。

這點見識,真沒比咸豐皇帝高多少。

誠然,辛酉政變後恭親王是洋務派的領袖,自然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不一樣,但要說老道光臨死前是不是傳位給奕訢會更好,那就是想當然了,當時這哥倆兒真是一般貨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