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鼎盛時期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明朝歷經276年,要論開創盛世,絲毫不亞於哪一個朝代。論到最鼎盛的時期,一定是永樂時期。永樂時期百姓的生活並沒有過的跟漢朝的文景之治一樣好,但要論到最鼎盛的時期,永樂時期的的確確是明朝最鼎盛的朝代。

  1. 永樂時期,在朱棣的部署下,明朝所有的知識分子全部動員起來,由姚廣孝和解縉統領。經過五年差不多六年的沒日沒夜工作,一部包羅萬象,叫做《永樂大典》的書籍,成書。此書的內容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現代人稱為“百科全書”。這本“百科全書”的不同點在於,它記錄了自中華民族有文獻以來的所有知識。遺憾的是,《永樂大典》至今已經遺失,但確確實實存在於世過。
  2. 鄭和六下西洋,使海外各國都知道亞洲有一個叫明朝的國家無比的強大(從船就能看出來)。而且鄭和遺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性格和平待人,從不仗著武器先進欺負別人。鄭和下西洋給朱棣帶來了一片繁華的景象,唐太宗時期的萬國來朝得以重現。凡是鄭和船隊拜訪過的國家,基本都會派人來嚮明朝進貢。此等繁華景象,不是每一個朝代都能擁有。
  3. 驍勇善戰的朱棣親自御駕親征,五次征伐蒙古當時主要的三個部落韃靼、兀良哈、瓦剌。五次親征都以勝利告終。蒙古當時主要的三個部落都遭到了朱棣的毒打,朱棣的親征給明朝邊境帶來了多年的和平,
    為“仁宣盛世”定下基礎。

《明史》對朱棣的評價是:

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雖然永樂年間的百姓生活過的並沒有那麼好,但以明朝為總體來說,永樂時期的的確確是明朝最鼎盛的時期。


永樂解史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上奪取了明朝的最高統治權,雖是篡位登基,但他的文韜武略都值得後世稱讚,他在位期間明朝國力達到最鼎盛時期,史稱“永樂盛世”。

政治上:

1、進一步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因此奪位之後怕別人有樣學樣,因此在朱允炆的基礎上進一步削弱了各藩王實力,完成了朱允炆未竟的事業,不得不說很具有黑色幽默。

2、廠衛監察。

為了加大皇權,增強監督力量,朱棣恢復了錦衣衛,同時增設了東廠,明朝特色的廠衛政治就此開始。

3、完善官制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4、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同時北平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軍事上:

1、北擊蒙古

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

2、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安南,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朝時期的開始。

文化上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外交上: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明史·成祖本紀》: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永樂帝朱棣他是一個雄才非比常人,並且有遠見,能夠看到未來發展動向,並且氣宇非凡的一個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四處征戰,最後去世也是在征戰蒙古的途中。在他統治之下,明朝初期經歷了一個小高潮,是一大盛事,在這個時間裡,明朝蓬勃發展,民定安生,一切都井然有序,綜合國力遠超於之前的朝代,所以後來的君主,對於朱棣的評價一直也很高。


青雲帝


明成祖朱棣是武功盛世,是軍事最為強盛的時期,但在其他方面並不是最鼎盛時期。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在位期間先後五次北伐,使韃靼、瓦刺各部先後接受了明政府封號。又於1406年派兵攻打安南,使安南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規模閱兵也發生於朱棣在位期間,前來觀禮的使節達到了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在各個國家引起了強大的反應。

1405年派遣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的任務,期間明朝還在東南海域上進行了維和行動,號召東南亞各國要和平共處,相當於世界上第一次聯合國大會。

明成祖在位期間相當於唐太宗李世民那樣萬國來朝,但在整個王朝發展上總體評價來說並不是最強盛的時期。

真正意義上的強盛時期是隆萬盛世,指隆慶、萬曆在位期間(1567—1620)長達54年的時間內,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階段,期間大明朝進入了開放、繁榮、穩定的輝煌時期,達到了“十錢鬥粟,家給人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狀態。

至於為什麼這段歷史很多人不熟悉,歸功於清代修訂《明史》中對明朝的詆譭。

隆慶元年,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開放海外貿易,並允許民間私人船隊遠販東西至二洋,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關”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國家的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到了萬曆年間,明神宗啟用了張居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大明王朝真正意義的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國庫和糧食儲備足夠國家使用十年。

明朝遺民曾在清初編纂的《樵史》中回憶道:萬曆年間,只說柴米油鹽、雞鴨魚肉,哪一件不賤?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不過二三錢。

在古詩《古井臼歌》中更能看到隆萬盛世的景象:神宗在位多豐歲,鬥粟文錢物不貴

類似的記載數不勝數,所以隆萬盛世應當是明朝綜合實力最強的階段,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發展,海上貿易興盛,並數次對外出兵幫助藩屬國抵禦外侵,也正是這個原因,直到明朝滅亡後,朝鮮、琉球、安南等國依舊堅持以大明為宗主國。


調侃歷史


我覺得明朝最繁盛的時期是在仁宣時期,又不然在歷史格局上把它和文景之治以及貞觀之治放在一起統稱為三大盛世呢,在現在的拍賣行最為出名的明朝瓷器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後剛剛是宣德年間的最為精品這正是經濟領域的佐證,宣德皇帝派鄭和下西洋與外邦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正是自信的表現,當時的火器也是領先世界,明軍三大營,等等。何其壯哉。



有趣一起賞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自1402年燕王朱棣從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後,仍然繼續推行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明朝建立70多年來的經濟建設成就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著名的北京故宮建成。剛建成的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京城、外城組成。紫禁城內的宮殿有精製的木雕、石雕、彩畫和金光燦爛的琉璃瓦頂,他集中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匠師設計,是我國保存的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帝王宮殿群。城內店鋪林立,商業繁榮,一派繁華的景象。

永樂十三年,明成祖命人重新疏通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這是明初的一項重大民生建設,極大的促進了華南地區與華北地區的經濟連通和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明成祖在位時曾經五次親征蒙古,每一次都大勝而歸,有力的打擊了蒙古部族對明朝的破壞和侵擾,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明成祖初期,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便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33年,鄭和先後7次率領27000至28000多人,200多艘海船,浩浩蕩蕩的從劉家港出發,經歷了亞非拉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鄭和船隊每到一國,都會受到當地土著的熱烈歡迎。他們所攜帶的大量金銀珠寶,絲綢和青瓷碗盤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極大的促進了明朝與亞非拉各國的經貿往來,使明朝的經濟實力達到頂峰。

綜合上述內容,我認為,明朝最鼎盛時期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


獨立評論員


讀到明史的時候往往會輕率得出一個結論:明朝最鼎盛的是朱棣永樂時期,原因無非是編撰《永樂大典》,鄭和七下西洋,萬國來朝等。但往細裡思考就會發現這些都是些面子貨,中看不中用,所謂“盛世”應該是在一個朝代中政治昌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像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無可爭辯,縱觀朱明一朝,還真找不出這麼一個時期。

永樂皇帝朱棣按照傳統中華文化典章制度,得位不正,並且像他老爹一樣多疑暴戾,因此在他統治時期為了力證他篡位的合理性,是朱家的優秀子孫,應該繼承大統,他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消除他內心的自卑,眾人的懷疑以及千秋史筆的譴責,都是些華而不實,好大喜功的事,於國於民沒有實際上的益處,因此加在他身上的溢美之詞都言過其實,“鼎盛”水分很大。

能稱得上鼎盛的必須是後世能享受他留下的歷史遺產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朱棣在這兩方面乏善可陳,就是一個奪侄皇位,濫殺暴戾,好大喜功,格局窄逼的皇帝。他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成為歷史上最為奇葩的皇族淪為笑柄。

儘管人們不喜歡秦始,但他開創書同文車同軌件郡縣制大一統奠定了中華帝國制度基礎,百代都行秦政制; 漢武帝劉切則通過獨尊儒術,遠逐匈奴,農耕民族戰勝遊牧民族,奠定了中華萬里江山和漢民族的性格;唐太宗則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讓大唐輝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峰; 宋太祖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經濟發達,文化昌明,北宋時期GDP佔全球的80%,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康熙大帝則是發揮少數民族的彪悍,繼承中華文化典章制度,從此中華不再是漢疆一十三省,而是橫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一統的多元一體,雖遠必佔,讓四鄰瑟瑟發抖的中華大帝國。

朱棣號稱永樂大帝徒有虛名,水分很大,編撰的《永樂大典》深藏深宮,沒有刊行面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除帶回些不穿褲子頭插羽毛的酋長來上貢歸附,經濟上賞得多收的少,龐大的遠洋艦隊既無軍事目的,也無經濟目的,就是一政治遊行,向海外誇耀天朝的富有與強大,沒有為帝國增加半寸海外領地,也沒有留下半張紙的航海技術積累,那眼界和格局沒有超越鄉下暴富的財主那種富貴不炫耀猶如錦衣夜行,和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差了不是一兩條街,至於萬國來朝更是笑話,朱棣沒有經濟頭腦,是隻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的老祖宗,為了維持天朝上國的顏面,幾倍幾十倍回饋朝貢國帶來的那點貝殼,人參,魚乾,牛馬皮草等土特產,以至讓那些蠻荒民族把朝貢都當成為一本萬利的的生意,甚至是敲竹槓的藉口。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居然就是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每次都帶幾千人趕著瘦牛病馬來大明朝貢,來的次數頻繁,按照慣例除胡吃海喝還帶回大批的朝廷賞賜,讓明朝財政捉襟見肘,不堪重負,於是英宗皇帝下詔不準再來朝貢,也先於是領兵南侵,釀成土木堡皇帝被劫案,為大明王朝掙足面子的朝貢都朝成這份了,明朝貢體系成為只有面子不要裡子,是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典範,朱棣功不可沒!

朱棣缺乏漢武的雄心,唐太宗的胸襟,宋太祖的寬仁,以及後來康熙大帝的多元一體的偉岸,他把明朝的把長城當成朱家的院牆,畫地為牢,西出嘉峪關,東出山海關就到了國外,子孫從此不敢越雷池半步,留下的明朝從此邊患不斷,北邊的遊牧民族部落把大明王朝當成懸掛在廚房裡的肉乾,一遇草原乾旱草枯,遊牧業凋敝,衣食不擠就南下劫掠一把,而在明朝號稱最鼎盛的朱棣時期都毫無一勞永逸的辦法,導致整個大明一朝,幾百年都在疲於奔命,再無漢民族祖先“雖遠必誅”的豪邁志氣,這樣的帝業也敢稱鼎盛?

明朝最富足之時為朱棣之孫的仁宣之治,這是大明王朝文治的頂峰,至今搞收藏的都知道宣德的文物最有價值,然而過於短暫,僅僅十年,緊接之後的英宗皇帝本人都當了遊牧部落的俘虜,為漢人之恥。

縱觀明粉眼中輝煌的大明王朝都經不住質疑,更不用說表面光鮮,內部卻是問題叢生的朱棣永樂時期,“鼎盛”二字言過其實!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有明一朝最鼎盛時期非明成祖朱棣時期莫屬。

從文治方面看:

1、編修《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2、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被稱為麒麟。 3、改革吏治 明成祖時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現在

4、遷都北京 天子戍邊,明成祖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原名北平)。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今天我們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武功方面看

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 ,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 明成祖朱棣諡號“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花繁柳密LZK


明朝的興盛一般是以明宣宗和明英宗為界限的,自從朱元璋開闢了明朝, 明朝就經歷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個皇帝的治理,國力漸漸開始強盛起來。明宣宗死的時候,給只有九歲的皇帝留下的是全盛的帝國。但是經歷了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和宦官亂政,明朝就就開始由盛轉衰了。明代中期以後,國家漸漸開始內憂外患。因為當時又日本的倭寇來騷擾我國沿海,還有蒙古國騷擾大陸邊境,還有內部政治的文臣黨爭等。

因此可以說,明朝最鼎盛時期不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而是在明仁宗朱高熾及明宣宗朱瞻基時期。

雖然明仁宗在位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是他告訴大家要節儉,不讓皇室貴族打擾平明百姓的生活,也嚴厲限制了大臣的權力。宋仁宗還對朱棣的政策進行了調整,緩和了他剛上臺的統治危機。

宋仁宗死後,朱瞻基就成了皇帝。明宣宗看到永樂皇帝四處打仗,搞得勞民傷財,於是就減少了出兵的頻率,減少了去越南和蒙古的軍隊頻率。其實在朱棣的攻擊下,蒙古國已經如一盤散沙,打不了明朝了。

明宣宗執政的重點和成果主要在於治理朝廷,而不是在於軍隊和戰爭。在明宣宗執政的時候,明朝內部真的是人才很多了。像楊士奇、楊榮、楊浦、于謙等人都是在明宣宗在位的時候被明宣宗重用的人才,他們幾個大臣都是依靠著內閣的運轉,所以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比如休養生息等。


腎為先



125878215蜂獾


優渥圈養宗室的政策,隨著宗室的龐大,財政越來越緊,就無法作為,只好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