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小爽是我们公司的文员,工作认真负责,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公司,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文员的工作的确比较多,但也不至于天天加班,有一次和她聊天,我就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小爽说:“姐,我也想早点下班,但是工作没完成,第二天还会有更多的工作,如果总是往第二天推,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与其到时候被领导批评,还不如加会儿班来完成其余的工作。”

我问到:“你的工作量那么大吗?”

小爽说:“其实工作也不多,就是琐事太多了,工作群、邮箱时不时会发来各种消息,很多都比较着急,只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处理,忙完这些紧急的工作,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关键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工作中,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比较低了。

听了小爽的话,我突然明白,一些人为什么在做一些重要工作的时候要关闭邮箱、网页、手机等提醒,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大量信息的干扰,能够专注于当下的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很多人工作的时候,都习惯打开微信、网页提醒,时不时地看一眼有没有新消息,生怕错过了什么。一旦收到信息,就会立刻去处理,然后继续手头的工作。本以为这样对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但因为频繁切换工作,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这种频繁切换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被称作“注意力残留”。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索菲·勒鲁瓦在她的论文《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难?》中这样定义“注意力残留”

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及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对任务的控制度和专注度较低,注意力残留就越浓厚,对后续的工作影响越大,即便是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分散一段时间。

处理完各种邮件、信息等琐事以后,再做一些复杂工作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回想邮件或者群消息中的内容,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快速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中。

“注意力残留”会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进度,如何才能将注意力残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度工作。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一、“深度工作”VS“浮浅工作”

1.深度工作

比尔·盖茨在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每年都习惯进行两次“思考周”。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湖边的一间小屋里。这样做是为了拒绝各种打扰,能够深度思考公司的一些重大事务。在一次思考周中,他就提出了“网络将成为行业的主要动力”这一著名论断。

在微软总部的办公室里,虽然没有什么外在因素妨碍比尔·盖茨进行思考,但是一周的隐居生活,有助于他进行长时间连续地深度思考,从而达到了更高的专注水平。

卡尔·纽波特博士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将这种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定义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要求我们进行长时间无干扰地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高速运转,不断创造出新的观点、想法、理念,突破现有的认知水平,持续在领域内收获更好的成绩。

2.浮浅工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新闻、邮件、微信、微博、家人、朋友、同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我们的时间分成了诸多碎片,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都是处理一些琐碎的工作,无法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这种与深度工作相悖的工作模式,被定义为“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并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多数人每天做的都是浮浅工作,我们就像一台发报机,频繁地接收、回复各种信息,无法集中精力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工作。正如记者尼古拉斯·卡尔说:“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二、深度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我们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

信息时代,成功人士具备的第一项核心能力: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网络、智能手机、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也降低了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难度,但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失去了深度思考和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复杂工具,不是智能手机、网站、APP,而是能够引导数据大重组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通常都很难理解和掌握。比如医学领域的专家,要利用大数据软件对所有人的体检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某些疾病的普遍规律,并对疾病预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内容是无法通过网页搜索简单获得的,而是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研究。

伦理哲学教授安东尼-达尔梅斯·塞汀朗吉斯在《知性生活》一书中说: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学习需要深度专注,而要做到专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一个是:

你的注意力要全情投入到某个希望提升的技能,或者要掌握的理念上。也就是说,刻意练习需要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保持专注。

研究发现,刻意练习的有效性与髓磷脂相关。髓磷脂是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可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如果相关神经元周围汇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有效地运转,我们在某方面的技能就会更强。

当我们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的时候,就会迫使某一个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运转。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细胞在这个回路的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地固化这种技能。

因此,想要具备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就要进行长期高度专注、不受任何干扰的深度工作。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2.有助于提升我们在工作质量和速度两方面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信息时代,成功人士具备的第二项核心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2007年,J·L·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最后一部《死亡圣器》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这本书需要将之前的6本书串联起来,为了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不让亿万粉丝失望,她住进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级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逃避了一切干扰,在这里进行深度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创作,这部小说成功问世,为系列作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J·K·罗琳能够如此高效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是因为她掌握了生产力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 x 专注度

即就是,单位时间内,专注度越高,产出的高质量工作就越多。

最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是最勤奋的,但是他们总能收获让人羡慕的成绩。这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了专注度与高质量产出之间的正比关系,学习的时候他们会极度专注,哪怕在备考、写论文上花费的时间不多,也能够取得足够优秀的成绩。

相反,那些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他们非常勤奋,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但成绩并不突出,因为他们虽然努力,但是专注度不够高,哪怕付出了很长的时间,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如果在工作、学习中进行深度工作,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在单位时间内就能收获更高质量的产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三、如何践行深度工作?

1.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

深度工作有4种不同类型的哲学,每一种哲学都对应着特定的环境特征,如果我们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偏离深度工作的轨道。

(1)禁欲主义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是指通过摒弃或者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因为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非常注重深度工作,他就采用了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从1990年开始他就不再使用电子邮箱,和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写信,他会让助理对所有信件进行分类,紧急信件会第一时间送到他的手中,其余重要的信件则会分批处理,每3个月处理一次。

正是因为采用了禁欲主义的深度工作方式,克努特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创新,就是是开发出了严谨的算法分析方法。

禁欲主义哲学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于多数职场人来说,是无法做到完全摒弃浮浅工作,长期专注于某一项领域进行深度工作的,它更适合那些独自工作、从事发明工作的人群。

(2)双峰哲学

双峰哲学就是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从事其他所有事情。

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像禁欲主义者一样进行深度工作;在余下的浮浅时间里,他们则会专注于其他日常需要处理的事情。

沃顿商学院最年的教授亚当·格兰特,习惯将他的所有课程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其余时间则专注于深度工作。在深度时间中,他又按周实施双峰法,每周会选出2-4天的时间过上彻底禁欲的生活,杜绝所有干扰。在深度时间之外,他会回归正常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参加学术研讨等活动。

一些职场人会采用这样的工作方式,比如企业高管、作家等,他们会选择某些特定的时间过上禁欲式的生活,切断与外界的各种联系。结束这段工作以后,他们会重新回归正常的工作,恢复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双峰哲学需要在工作中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所以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

因此,双峰工作并不适用于普通的职场人,因为领导会无法忍受我们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更不可能允许我们消失几天进行深度工作,所以我们还需要探寻其他的深度工作方式。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3)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使其成为一种简单的工作习惯,让我们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什么时候需要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很多职场精英都会采用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他们习惯利用上班前,或者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专注于深度工作,比如写作、学习新知识、写论文、思考问题等等,白天就能专注于日常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出率。

自媒体大咖杨小米,每天上班前会专注几个小时写作,上班以后,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不用担心文章还没写,而影响了日常工作的专注度。

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潇洒姐,习惯每天晚上坐在书房里专注写作,或者设计新产品,她的很多品牌产品的设计、畅销书都是在这些深度时间里完成的。

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收获,必须要进行深度工作。

在时间碎片化的今天,通过雷打不动的习惯支持深度工作,既能确保在一年的时间里有更多深度工作时长的积累,也能高质量地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

双峰工作法普遍适用于职场人,因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我们每天至少都能抽出2个小时,进行深度工作,经过时间的积累,也能收获很好的成绩。

(4)新闻记者哲学

新闻记者哲学,是指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

《时代周刊》的优秀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创作畅销书《聪明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的时候,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做记者,但是只要一有时间,哪怕是20分钟,他都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专注打磨他的新书。

新闻记者哲学工作法适用于那些优秀的记者,或者已经能够熟练进行深度工作的职场精英,因为经过长期的训练,他们可以随意切换工作,并快速进入深度工作模式。

这种方法的确很高效,也很有诱惑力,但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否则“注意力残留”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力,不但没有达到深度工作目的,反而会对深度工作产生排斥心理。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2.掌握4项原则,让深度工作成为一种习惯

原则1:要事第一

很多职场人都在学习各项技能,想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年内学了几十门课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工作还是原地踏步,能力也没有提升多少。

克里斯•麦克切斯尼在《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中说:“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同时面对多件事情,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法保持专注,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没做好。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成绩。

要事第一原则,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位置,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一件事情。

如何确定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四象限法则对所有事情进行分类总结,找出最重要的那个目标。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根据轻重缓急,把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紧急4类,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且不紧急的工作上。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四象限法则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就是工作中必须当下去完成的重要事情,比如开会前准备汇报材料、领导临时交代的一项重要任务等等。

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就是我们需要通过不懈地努力去实现的大目标,比如五年内成为畅销书作家、一年内发表X篇论文、考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考取行业专业证书等等,实现了这些目标以后,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业,以及人生目标的实现,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就是一些不着急完成的日常工作,比如统计办公室设备、统计有关报表等等。

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就是一些不重要但是要求短期内完成的事情,比如临时打印一些开会的文件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总是在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收发邮件、回复信息、处理各项基础性工作,无法进行深度工作。

当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以后,我们就有了长期奋斗的方向,进而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进行深度工作。

原则2:关注引领性指标

在确定最重要的目标以后,就需要通过滞后性指标引领性指标来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

滞后性指标用于告诉我们是否完成了目标。

比如考试成绩、工作业绩、销售额等,它们并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但是能够用来判断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

引领性指标用于教会我们怎样做才能去完成目标。

比如销售额没有达标,就要思考该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销售额等等,这些就是引领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把握的。

引领性指标,能够引导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在短期内可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我们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专注于深度工作的引领性指标就是:专注于最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时间。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通过增加深度工作的时间,或者优化工作流程等引领性指标,来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实现短期目标。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原则3:使用激励性计分表

使用计分表,是为了能随时看到自己的工作、学习进展情况,既是一种激励,也能用于校准深度工作的时长。

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博士每周习惯制作时间记录卡片,卡片上画了一张表,标明了每天的日期,并将卡片贴在电脑显示器边上,这样就能时刻看到它。每进行一次深度工作,就将所用的时间记录在卡片上,当他的科研成果取得重要进展的时候,就会在对应的那一个小时的深度时间上画圈做标记。

我们可以像纽波特博士一样自己制作时间记录表,也可以使用效率手册,或者“10000小时清单”,它们和计分表有着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记录投入在某一项技能、学习、研究等工作中,所用的深度工作时间。

使用时间计分表的好处,一是将积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工作结果相联系;二是有助于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在这个积分表的刺激下,能够激励我们挤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用于取得更好的成绩。

原则4:定期复盘总结

复盘是围棋术语,是指在博弈结束以后,选手会把棋局重新走一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加深对这盘棋的印象,二是找出双方的漏洞,知己知彼,是高效提升棋艺的好方法。

复盘的过程既能发现问题,还能与以往的知识积累、认知进行融合,不断突破自我,持续精进。

深度工作同样需要定期复盘,结合深度时间计分表,对一段时间内的深度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分数高是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分数低、表现糟糕的原因又是什么,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应该如何努力,然后根据复盘地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不断提高深度工作的成绩。

每隔一段时间,最好是一周做一次复盘总结,每月再进行总的复盘,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到应对的策略,进而投入更多的深度时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我有没有去实践?”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定期复盘的习惯,通过复盘反思,让自己不断收获成长,时刻保持进步的状态。

原苹果公司全球副总裁戈峻,从上大学开始,就养成了写周报的习惯,每周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一周的工作进行复盘总结,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列出下一周的详细工作计划,这个好习惯一直坚持了二十几年,直到现在,每周六他依旧会雷打不动地写周报。

定期复盘会让深度工作变得更加有规律,因为每一次的复盘,都是对深度工作的刺激和反馈,在不断的“纠错—进步”中,我们会愈发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持续收获更好成绩。

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也会帮助我们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达到精英的水平,但是想要很好地践行深度工作,对于普通人而言,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只有让深度工作变为一种习惯,才能在不消耗有限精力和意志力的情况下,轻松投入到深度工作中,收获突破性的成绩。

频繁切换任务,工作效率低下?解锁深度工作,告别“注意力残留”

总结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每天看似很忙碌,常常加班到深夜,实际上做的都是浮浅工作,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但因为专注度太低,工作产出的质量并不高。

职场精英、领域内的顶尖人物,都会通过深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创作、做科学研究、学习新知识……进而在领域内获得顶级的成就。

我们无法向很多学者、教授那样长期进行深度工作,但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然后通过践行4项原则,让深度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像职场高手一样高效工作,收获更好的成绩。

——END——

*作者介绍:大大的人儿,原500强国企员工,坚持早起、写作、学习,分享职场、成长干货。生活不易,成长还要继续,职场路上,我们一起精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