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世間萬物可能都蘊含著很多智慧,雖然我們對很多事習以為常,但卻知之甚少,所以就經常被一些的“冷知識”打臉。


1、撲克牌中4個K上面印的人物都大有來頭。

紅桃K是查理大帝、黑桃K是大衛王、梅花K是亞歷山大大帝、方塊K是愷撒。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其中,查理大帝是一箇中國人不太熟悉在西方卻如雷貫耳的人物,他於公元800年(中國唐朝時期)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曾通過五十多次戰爭使法蘭克王國成為控制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大帝國:西臨大西洋,東到多瑙河,北達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差不多囊括了昔日西羅馬帝國的全部國土,自從西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歐還從未出現過如此龐大的國家!

他在行政、司法、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對中世紀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被稱為“歐洲之父”。

公元843年,查理死後不久,他的3個孫子在《凡爾登條約》裡瓜分了帝國,帝國一分為三,成為日後三個歐洲國家的雛形——法國、德國、意大利。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圖為查理帝國的分裂,圖源:《世界歷史地圖集》)


2、美國白宮是因為被燒過才塗成白色的。

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取得獨立後,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力不斷擴張,但英國並不希望看到美國實力壯大,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對美國進行壓制。於是,1812年6月爆發了“第二次美英戰爭”,英軍於1814年8月攻佔華盛頓——白宮就是在當時被英軍(其中一半是加拿大民兵,當時加拿大尚未獲得自治權)焚燒,戰後(1817年)不得不用白色塗料粉飾牆壁,並因此得名。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圖為英軍佔領華盛頓後放火燒城


3、今天地圖上看到的歐洲國家名字,很多都是“一戰”結束後產生的。

1913年時,歐洲就這麼幾個國家。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1919年“一戰”後,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英、法、美三個國家在戰後組織了巴黎和會,除了討論如何懲罰德國、奧匈帝國等戰敗國之外,剩下的問題都集中在瞭如何重新劃分歐洲。

在三國主導下,德國疆界被壓縮,奧匈帝國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等,波蘭復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按照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民族國家,新產生的國家主要是在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基本奠定了今天歐洲國家的雛形。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4、America其實是一個人的名字。

哥倫布是最早到達美洲大陸的歐洲航海家,可是他一直以為自己到的是印度,所以管當地的原住民叫印第安人,直到哥倫布死去時,他都以為自己去的就是印度。

後來,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在1499年至1504年間曾幾次航行到南美洲沿岸進行實地考察。他返回歐洲後,繪製了一份新地圖,並充分肯定了他所到達過的地區並非哥倫布所指的“印度”,而是“新大陸”。

從1507年起,人們便以他的名字稱“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也就是America.


5、春秋早期打仗很“優雅”。

那時候,各國間都流傳著一些戰爭規則,比如“不鼓不成列”,這就跟足球比賽一樣,大家站好位置,示意裁判員各就各位準備好了,然後才能開打。

再比如“不重傷,不逐北”,就是格鬥的時候不能讓同一個人重複受傷,如果對方已經受傷了,都不能再打第二下,打敗了別人就該見好就收,不能揪住不放。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公元前597年“超級大國”晉國和楚國的邲之戰中,晉國戰敗,在逃跑中晉國很多士兵的戰車陷入泥坑中,追過來的楚軍不但停止了追擊,反而主動上前教晉軍如何抽去車前的橫木以便逃出泥坑,晉軍修好車後再次逃亡,楚軍再次追擊,沒幾步晉軍戰車又壞了,楚軍再次幫助修理戰車,然後再追......追了一會兒之後就不追了。

還有“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虜頭髮花白的老者,清朝人顧炎武在對春秋歷史研究了一番之後也慨嘆,“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車戰之時未有殺人累萬者。”


6、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原是褒義。

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武將一品繪麒麟,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後因明代中晚期某些當官的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自然就成為貶義詞了。


7、宋朝開始中國人才有一日三餐。

在此之前,普遍只吃兩頓,因為宋朝工商業發達,而且沒有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頓晚飯。


8、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2014年,故宮的工作人員在清理文物時發現了寫著“乾隆詩稿”的兩個箱子,共裝有乾隆詩稿2.8萬餘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萬多首,共計4.5萬餘首。

要知道,歷經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現了兩千多名詩人,他們寫的詩集結在一部《全唐詩》裡,加起來也就48000餘首,而乾隆一人寫的詩便幾乎接近整部《全唐詩》。

不過,乾隆寫的這麼多詩,能夠流傳於世的卻很少,只能說是有數量沒質量。


9、和珅、紀曉嵐、乾隆皇帝可不是同齡人。

正史裡和珅1750年生,比紀曉嵐小26歲,比乾隆皇帝小39歲,是差了好幾代的人,遠沒有電視劇裡同齡人的感覺。

10個歷史冷知識,顛覆你的認識,在家沒事幹學起來吧

與之相反,劉邦與秦始皇看似好像是兩個時代的人,其實是隻差了3歲的同齡人,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


10、今天的中國作為“吃貨大國”,是一步一步傳來,一點一點吃成的。

上古時期,中國人的食物相當單調,除了五穀就是野菜,比如《詩經》裡的荇菜,就是一種水草,想吃得下水撈,還得選來選去,“左右芼之”,頗費功夫;

秦代之前,中國沒有藕,藕是原產於印度的作物;

漢代之前,中國沒有葡萄、芹菜、香菜、蠶豆、黃瓜、大蒜等,後來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這些蔬果,幾乎夠打一局《植物大戰殭屍》;

南北朝之前,中國沒有茄子;

隋唐之前,中國沒有萵苣和菠菜,這些都是從波斯及地中海地區傳來的;

宋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西瓜;

元代之前,中國沒有胡蘿蔔;

明代之前,中國沒有馬鈴薯、玉米、辣椒、西紅柿等,這些原產地都是美洲;

清代之前,中國沒有洋蔥、洋白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