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隋朝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原,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因为隋炀帝的暴政,隋朝仅仅存在了几十年,便迎来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帝国,唐朝。

大唐王朝的开国国君是李渊,有人说他是鲜卑的贵族,并非汉人血统。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皇室之中有鲜卑血统,就说唐朝是外人构造的。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好比清朝时期康熙的血统中,汉、满、蒙三族的血统分别占50%、25%、25%,可是却不能说清朝是汉人统治的。从唐朝来说,李氏王族自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这个真假无从考证,但是李氏家族,为了让汉人的臣服,至少可以看出李氏王族是认同自己是个汉人的身份,没有以鲜卑族的后裔自居。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判定一个王朝的民族属性,应该要从这个王朝里的民族认同、统治文化和国家利益的倾向性综合来看的。

一、李氏王族从北魏时期的“六镇”说起

中国历史的汉王朝和唐王朝,是历史上比较繁荣强盛的两个王朝,历史称之为“强汉盛唐”。

唐王朝的开国帝王是李渊,今天的甘肃泰安人,当时称为陇西成纪。李渊和唐朝之前的隋朝开国帝王杨坚,他们其实都和北魏开始的“关陇集团”有关。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北魏孝文帝

早在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统治者就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目的是为了缓和北方的民族矛盾,争取得到汉人们的支持,巩固北魏的统治基础。冯太后的辅佐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这些政策有效的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也为了隋朝的发展和后来唐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在朝内遭到了很多来自鲜卑贵族的反对,因为这会使得贵族的权利受损。鲜卑贵族不仅在改制前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抵制。

鲜卑人拓跋珪在北魏建立了政权,迁都平城后,在北方边陲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当时这六个镇,有着很高的地位,因为这六个镇,对外有防御北边柔然进攻的作用,对内有保卫京都平城的作用,是整个北魏生存的命脉所在。因此,守卫这六个镇的将领全部是鲜卑贵族,在北魏时期有着重要的权势,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并且随着战争,能够得到升迁的机会不少,一下子就位列权贵,这使得许多北魏贵族争相从军。到了公元523年,破六韩拔陵起义,得到众多六镇地区军民的响应,破六韩拔陵率军攻打,随后兵败被杀,六镇起义一接连不断。

隋文帝的父亲杨忠被在之前被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在之前也被赐鲜卑姓“大野氏”。

二、李氏王族并非纯粹的鲜卑人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据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李渊的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史称西凉。西凉时期保存着汉文化的完整文明,且这个文明就算到了北魏,也对其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李氏王族非纯粹“鲜卑民族”。

根据古书《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记载: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李渊是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是李广的十六世孙。

就在隋文帝杨坚掌握大权后,李渊的父亲随即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恢复了汉姓“李”,可见李氏王族非鲜卑人。

李渊的父亲这么做,足以让人信服两点:一,要么他们的确是的汉人。二、要么他们是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文明的鲜卑人。

不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汉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汉人

然而在历史上,汉人十分重视血统,"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就是意味着祖先不会去享用,不同族、不是子孙所供奉的祭品。这条信息,是自古以来汉皇帝乃至贵族们,遵循的祭祀原则。古代社会,祭祀是一件大事,是不可能随便祭拜别的族的祖先。但是李氏王族,祭拜的却是汉族祖先,这就可以看出,李氏王族是汉人后代。

李渊在建立了唐朝政府之后,主要的代表汉人集体群居,并且其他民族在李氏王族的眼里依然是外族,不然后来的文学著作,例如唐诗中也就不会出现“胡姬”、“胡马”等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