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考研寒门子弟vs.出国深造纨绔书生,谁更厉害?

1.

在中国,全国数得上的大型考试,高考第一,考研第二。高考称霸中国教育界多年,作为social ladder,存在道理是有的。

那么考研呢?

我们知道的基本情况是,报考者经过”千军万马“的笔试和”精心准备“的复试,就能拿到录取。

不过这可不简单。

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数据所示,在2016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7万(四舍五入等于两个河南高考生的总和),录取率约为29%。到了2017年,报名人数增长到201万人,增幅达13.6%。

统考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难,获得录取的几率也一年比一年小。但这难不倒一心求学的莘莘学子。

摇头晃脑握着新东方考研词汇,早读午记晚上背,他们从来不嫌辛苦;

手机上百词斩扇贝乐词拓词不背单词,都是他们的掌中宝。

肖秀荣是他们对云里雾里的政治抱有的最后大腿。

他们一年365天背下的术语和句子,都不敌肖大考前出的肖四肖八。

考过的人都知道。

为国家培养教学科研人才,2-3年的学制似乎正正好好。

对公务员有益,对进国家单位/事业单位有好处,

学到东西,学费便宜,不考白不考。

2.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群体遥相呼应。

他们鄙视四六级和专四专八,托福雅思GRE奉为上宾,红皮书绿宝书从来不会断货。

abandon不在他们的词海之列,他们不喜欢背单词,但习惯跟单词混脸熟。

Cindy会教给他们最能打动考官的金句,Andy会留给他们最具学习价值的句型,在语言这条路上,他们越走越远,也越走越顺。

这是申请国外留学党。

他们更像是“投机主义者”。

他们早把留学摸透了底儿:

申请留学入学概率高,学习时间短。

相同学习背景,到国外能拿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出去转两圈,口语6得起飞,搞不好还会顺带学个西语小语种。

1-2年的学制恰好够用,紧张点效率些没什么不好,

小组学习,开放心态,独立自主,能力一层一层往身上叠加。

先人一步见世面,先人一步毕业,先人一步工作,没什么不好,国内百分之八十的单位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海龟都采取了很大幅度上的倾斜待遇。

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敢断定,

他们的内心世界,应该简直不要太爽。

3.

回归万年难题:考研与出国,哪个更好?

事实是:说不上谁好谁坏。

前者不是寒门书生,后者也不是纨绔子弟。

国内考研人不知道日复一日的毛概马哲和单词到底有什么用,他们珍贵的365天的光阴,他们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背单词的时候,日子从眼睛里过去;

念马哲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解数学的时候,日子从皱眉时过去;

他们握着手机里的众多掌中宝,对前路一片迷茫。

正如最开始的数据统计所说,想过名校考研这条独木桥的人太多了。

好容易从人群里挤出来,这边导师忙着学术忙着论文忙着商业化,就是没空多看一眼人群里的他们。

好容易研究生涯里毕业,那边企业高精尖高素质高水平的眼光太高,压根看不到人海淹没里的他们。

4.

另一方面,国外留学党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亦是如履薄冰。

学习上,刚到美帝和欧洲,语言交流都是问题,(虽然在过了一阵以后,口语水平就以飞速提升)。国外课程评分标准按照随堂测试、日常作业、大小项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细分分数的传统,迫使着学生一直保持努力学习的状态。

大部分学生不想学习都难。

生活上,坐在烧钱的余灰上,他们做不到理所当然。

心生不安,就会选择努力争取奖学金和校内外兼职。

出国,说是体验,更不如说是历练。

5.

国内考研与出国深造各有好坏,评定标准自在人们心中。但说到最终能对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巨大帮助的,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谱。

不管走哪条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路遥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这几步,希望你迈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