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活的越來越"性冷淡"


中國年輕人,活的越來越


01

你以為這是佛系,其實這是性冷淡。

我們先來了解下佛系是什麼意思:青年一代的一種不走心、怎樣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從某種角度上來看與無慾無求、看破紅塵的佛文化有相似之處,所以被稱為佛系。

調查表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性冷淡了。”

比如:

性冷淡美食:沒有喜歡吃的東西能填飽肚子就行。吃什麼都隨便。

性冷淡戀愛:你愛我也好,不愛我也罷,我都行;

性冷淡工作:給我什麼任務,我就做什麼,朝九晚五,安安穩穩就行;

性冷淡旅行:放假去玩嗎?太熱、太遠、人多,我在家就好,去哪都一樣……

你以為自己是佛系,其實這是性冷淡。

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成了這代年輕人的寫照,不僅僅是一群人的現狀,更是社會的現狀。

中國年輕人,活的越來越


02

我們為什麼會越來越性冷淡

現在很多文章提倡斷舍離扔扔扔,提倡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一個人獨處,提倡極簡主義,我們會覺得這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先鋒。

扔掉那些不需要的事物,同時,很有可能還會把身邊親近的人也扔掉。

其中有一條評論特別精彩:極簡主義肯定沒孩子,等有了孩子你會發現,啥主義都能給你治好。

極簡主義我並不是真的很喜歡,在扔掉一些不怎麼經常用的東西之後,有一天突然要用到了,只好重新在買過。

大學時,一個宿舍六個人,我的閨蜜喜歡把東西整理在一起打包在一個個袋子裡,上面是床,下面的桌子書櫃衣櫥看過去很整潔。

但感覺空空的,像是沒有住,有一種孤獨感沒有人氣也沒有生機像秋天,我還是比較喜歡萬紫千紅,勃勃生機的春天。

很多時候,社會教化我們變得越來越“性冷淡”。教化的同時我們自己接受了這樣的一個選擇,其實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中國年輕人,活的越來越


03

沒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性冷淡,都是扯淡。

那些看似樸素的老人,其實都是看遍了人生百態,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事變遷後,才沉澱出的淡然。

但你呢,明明還沒看過世界,卻做出了一副捨棄天下的表現。

就連很多媒體也十分熱衷傳揚“做人要無慾無求”的價值觀。

正如張嘉佳在《老情書》中寫下的:

“老和尚說終歸要見山是山,但你們經歷見山不是山了嗎?

不乘著年輕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不入世就自以為出世,以為自己活佛涅槃來的?

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來的,你們的平平淡淡是懶惰,是害怕,是貪圖安逸,是一條不敢見世面的土狗。”

沒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性冷淡,都是扯淡。說實話,誰都可以無慾無求,唯獨年輕人不可以。

中國年輕人,活的越來越


04

少些性冷淡,多些人情味

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在一個小區門口站了一堆人,有人戴著耳機,有人玩著手機。

新來的人看到門口站了一堆人,以為小區門禁又壞了,正在搶修,就站在旁邊等著。

結果又來了一個人,直接拿著門禁卡開了門,留下一堆人面面相覷。

原來,根本不是門禁壞了,而是第一個人沒帶門禁卡。

於是後來來的人也就很“自覺”的站在門口等著了。第一個人沒開口問,後來的人們也沒想著溝通。

雖然聽起來很可笑,但是這卻是社會的現狀,連公交排隊都要站一米開外的距離。

人人都變得很客氣,很獨立,人人都有一種疏離的感覺,不願親近他人。

想想幾十年前的鄰居都是“遠親不如近鄰”,可是如今的鄰居卻永遠是“只聞其聲,未見其人”。

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冷清嗎?人都是群居動物,但是現在的人們活得“賽神仙”似的不近人情。

希望生活多些人情味,多些煙火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