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傳香——防風

草本傳香——將中藥寫入詩詞之中,歷代文人墨客中不佔少數。


清•葉壁華 《浣溪沙》

滿地繁花紛墜紅,單衣小立暗防風,

丁香薰罷啟煙籠,當歸時節億天冬。

注:

1、葉璧華(1841-1915),字潤生,別字婉仙,客家人,嘉應白渡堡(今梅縣丙村鎮)盧陵鄉人,自號古香閣主人。是清末民初嶺東著名女詩人、教育家。她與大埔範荑香、嘉應黎玉珍並稱“晚清粵東三大女詩人”,著有《古香閣詩集》2卷。

2、葉壁華與李舫蓉結為夫妻後,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後生一子。這是一首觸景生情詩,盼夫早歸之作,值此深秋不返,只好等到冬天了。

3、詩中除花紛(天花粉)外,餘皆精晰,共含8個藥名。這是一首微帶惆悵之意的傷秋之作,滿地落花,風中獨立,丁香暖香,思歸故鄉,道出了少婦思念郎君的心緒。以上詞中雖有藥名嵌入,但不覺詰屈聱牙,反感到妙趣橫生。


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

防風,顧名思義,功效就是為了匡扶人體正氣,防止邪氣入侵。

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可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屬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頭痛、肢體痠痛等症,服用防風后,周身出汗,病毒閉幕,咳嗽因而減輕。防風也治咽喉不利,喉間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於咽喉枯燥的患者。

《本草新編》:防風,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系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

防風微溫而不燥,藥性為緩和,但防風不宜和花椒同吃,因為花椒性溫味辛,兩者同吃會使防風藥性變得燥烈。

草本傳香——防風

相傳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時,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並籌劃日後的治國大計。同大禹的父親一起治過水,如今又幫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風氏,卻沒有趕到。大禹以為防風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過了一天,防風氏趕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殺了防風。

防風遲到,因為從浙江趕到會稽,要經過苕溪和錢塘江,當時因為苕溪又發大水,防風氏接到通知後日夜兼程,還是遲到了。防風被無辜冤殺,當時從他頭中噴出一股股白血,白血灑落在地上。

第二年,白血灑落處長滿一種傘形羽狀小草,後來當地鄉民為治水受了風寒,頭昏腦漲,渾身痠痛,非常難忍。病人中有人夢見防風要他們吃這種草,說是能治風寒病。鄉民們試著一吃,果然病就好了。鄉親們說:“這是防風神留給我們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風’吧!”

草本傳香——防風


“風” 有無限意境

《說文解字注》:風,八風也。但“風”在中醫裡卻是指與正氣相對的邪氣之一。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自然界最容易侵入人體並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

《黃帝內經》曾記載:“風者,百病之始也。”

草本傳香——防風

“藥王”孫思邈曾寫過一首小詩:“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才著體成災咎。”意思是說,坐著躺著都要防風從腦後襲來,頭腦部被邪風入侵容易誘發多種疾病,如加上醉飽之後躺在風中,邪風侵入身體也會出現多種不適。


含防風的一些感冒名方

現代也製成中成藥上市


防風通聖丸

功 用:解表通裡,清熱解毒

主 治:外寒內熱,表裡俱實,惡寒壯熱,頭痛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荊防顆粒

功 用:發汗解表,散風祛溼的功效。

主 治:風寒感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