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光山設縣之始,即設置西陽縣及軑縣雙縣,設縣迄今(2020年)已有2222年曆史。光山建縣制之始,最早見於《漢書》。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光山古城影像(北門內牧師樓今尚存)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紫水塔

光山建縣制之始,尋諸典籍,最早見於《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載:

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縣十四:西陵,有云夢官。莽曰江陽。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吳芮都。軑,故弦子國。鄂,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蘄春,鄳,雲杜,下雉,莽曰閏光。鍾武。侯國。莽曰當利。

《漢書》中這段記載的江夏郡所屬西陽(縣),軑(縣)、故弦子國。治所即今光山城西和仙居鄉。這是光山設縣治有文字可考的源頭。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北龍山

一、光山縣名“因浮光山之說”,不足為憑

因為叫“光山”名稱之前,光山縣名早已有“光”字,如“光城縣”、“光城郡”、“光州”等。“光山”被用做地名,最早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山經》之八: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水]。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獨山

《山海經》中的光山,是“神(仙)計蒙”的住處。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光山縣是文獻記載與甲骨卜辭中商代古“光國”所在地。

《國名紀》雲:“《春秋圖》有光國,今光州是也。”

《禹貢》載:“為揚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時為黃國。”

《輿地圖》載:“古有光國,即今光州。”

《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黃帝庶子姞姓之後,封光,因氏。”

《廣韻》光,明也。亦州名,漢西陽縣地,屬江夏郡,梁置光州。

光國。姞姓,黃帝之後,初居黃河流域,商中後期遷入光山。光國故都遺址分佈在縣城一帶,以北臺子商遺址和寶相寺周遺址最為重要。北臺子遺址面積有7萬平方米,出土大量商代陶片,代表光國前期;寶相寺遺址面積3000平方米,為一東西向嶺,嶺上見周代陶及罐等文物,代表光國後期。

光國是夏商時代一個古老的方國。漢王符引自春秋戰國《世本》一書所撰《潛夫論·志氏姓》說:黃帝十二姓之後,“姞氏之別,有闞、尹、蔡、光、魯、斷、密須氏。”說明光姓是黃帝后裔姞姓之一支。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珠山

甲骨文中的“光”地,是光山已知最早的地名。

甲骨卜辭文例中,商王朝有一名叫“光”的重要武官。“光不其伐羌”(前3·33·5)又,“貞:光獲羌”(前5·32·7)又,“甲辰卜,亙,貞:今三月光乎來,王佔曰,其乎來,迄至隹乙旬又二日,乙卯允有來自光氐羌,芻五十”(遺珠620),此條有二個“光”字,前者是人名,後者是地名。又,“王其從望稱冊光及伐望,王弗悔有”(摭續141)。

其後秦朝實行“郡縣誌”,光山即建制“西陽縣”(《漢書》),陽字與“光”有關。其後叫“光城”、“光城郡”、“光州”,“光陽郡”每一個稱呼都有“光”。隋朝更名“光山”,只是由“城”、“郡”、“州”、“陽”變成了“山”字。客觀上是光山縣城多山,縣境多山的狀況。

如《清史稿》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地理九△河南:光山。州西南四十里。古絃子國。縣境大半山區,自西北而來,綿亙近二百里。

宋代著名詩人孔武仲有《題光山驛壁》曰:

跨縣連州幾疊山,為君題作小潼關。江湖不得長耕釣,塵土別為屢往還。

漸入長效趨坦蕩,卻從平地望孱顏。何當輕騎重登險,指點湓城夕照間。

詩人在詩中稱光山為“湓城”,反映了光山縣城四周被流慶山,寶相寺山,三里崗,黃大山,天賜城,望城崗環繞,而四山之雨水下來,水泉奔湧的景象,說明光山不僅縣境內多山,而縣城也被山水環繞的事實。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文殊李氏祠

1991年第四期《中原文物》刊登的已故著名歷史學家何光嶽文章《光國與光國甲金文——兼論光國的來源和遷徙》說:“光山並非因為光耀,乃光人遷此而得名。為西周時光國所在地。劉宋於此置光城縣,隋改光山縣。梁於此置光州。”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潑河

“光山”縣名並非因為浮光山的光耀,何光嶽先生文章中的觀點是“乃光人遷此而得名”,是基於推理的延伸,因無直觀文字資料,所以筆者並不完全認同該文章中的觀點。

筆者認為,“光山縣”名和“光州”名的由來,是從“光城縣”演變而來的。

《地選》載:“光州,南朝梁武帝時(502一549)置。以治光城得名。北魏因之。……北周(557一581)改稱南光州。……隋開皇元年(581)復光州,領縣六。”

這時期,光州治“光城”,因此“光城”又是“光州城”,兩者類似,所以隋朝開皇十八年,更“光城縣”為“光山縣”,甚至在隋大業元年在光山置“光陽郡”,旋改為“弋陽郡”,直到唐朝武德三年又改回“光州”的名稱,反映了政權更迭過程中,“光山”、“光州”的稱呼,在這個輪迴中,注重的更是傳承,如典型的“光陽郡”,是對光山古“西陽”縣和“光城縣”的合稱,“弋陽郡”,是因為“西陽”縣曾是“弋陽郡”治所。同理“光山縣”是對光城縣”的繼承。

《南史》載:“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縣。(光山)”

《隋書·志·卷二十六》載:弋陽郡梁置光州。統縣六,戶四萬一千四百三十三。

光山舊置光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置縣焉。大業初置光陽郡。又有舊黃川郡,梁廢。樂安梁置宋安郡,及宋安,光城二縣,又有豐安郡,開皇三年並廢入焉。有弋陽山、浮光山、金山、錫山。

《隋志》載:“大業元年(605),煬帝嗣位,並省諸州,復改州為郡,仍置司隸刺史,分部巡檢如漢制。改光州為光陽郡,旋改為弋陽郡。”

《地選》載:“光州,南朝梁武帝時(502一549)置。以治光城得名。北魏因之。……北周(557一581)改稱南光州。……隋開皇元年(581)復光州,領縣六。……唐太極元年(712),光州從光山遷至定城。”光州建治光山為165年。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官渡河

成書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說:光山本漢江夏郡西陽縣,魏屬弋陽郡,晉為郡治。梁置光州及光城郡,隋開皇廢郡置光山縣,大業為弋陽郡治,唐徙光州置定城。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光山縣古城地形圖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二、“光山”縣名來緣於浮光山不正確。

1、現存光山首部縣誌《嘉靖光山縣誌》曾記載光山縣名來源於“浮光山”,影響巨大,是光山縣名出自僕公山的始作俑者。筆者細研此說,出自該志卷一《風土誌》之“沿革”與“古蹟”部分。其中沿革表附論說:“按先王疆理,封建公天下以利民也,秦不師古,始易封建而為郡縣,歷代沿革邑名不一,至晉乃因山立名。然勝國時此地淪於腥羶,紅巾賊復厄於兵燹我。”這條附論說明了光山縣是“因山立名”,即縣名出自“浮光山”。

但是《嘉靖光山縣誌》援引的《元和郡縣誌·卷十》原文有誤,一是字面上誤原文“晉安帝立光城縣理於此”為“晉安帝立光山縣”。二是又自相茅盾,既說晉立光城縣,又說“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

今人常說的光山縣名來源於“浮光山”之說是宋代的另一本輿地書《太平寰宇記》所出。但該書並沒有如今天的“山光水色,相互映照,常見光輝,故名光山”的說法。“故名光山”四字是後人加上去的。“浮光山”並不是“光山”。原文如下:

“第一百二十七卷淮南道五---蘄州、光州記:光州弋陽郡光山縣,

光山縣北三十里,舊四鄉今七鄉,本漢西陽屬江夏郡,魏屬弋陽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入樂安縣,十八年又置光山縣一名弋山縣。

淮水經縣七里,浮光山周迴十二里一名弋浮山在縣西北八里。應邵注漢書雲弋山在縣西北水經注雲浮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碁,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

《嘉靖光山縣誌》“古蹟”“《浮光石壁》部分解釋詩句“郡邑由斯剩藉光”文曰:浮光山在縣北八十里,北枕淮流,南面為千籮畈即濮公山也,上有濮公洞,光州光山縣俱以此得名。”

然而該志卷一的附論說明了這些“名義”的來源是“其名義多附會不經”,“間有存者亦春秋筆”。原文曰:“附論:邑久無志,《風土》暨諸《遺蹟》惟恁鄉俗流傳,其名義多附會不經,其甚者俱黜削不錄,間有存者亦春秋筆,夏五甲戍已醜之義也!”

故光山首部縣誌《嘉靖光山縣誌》說光山縣名來源於“浮光山”不正確!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南龍山

2、《水經注》分條記載“光城”(今光山城)與“浮光山”。

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所著古代中國地理名著《水經注》卷三十·淮水: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淮水又東,徑新息縣故城南。

……

淮水又東北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本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流注於黃水。黃水又東徑晉西陽城南,又東徑光城南,光城左郡治。

《水經注》分條記載了“浮光山”與“西陽縣”、“光城縣(光城左郡治)”的位置與關係,說明“光城”(今光山城)與“浮光山”並無半點聯繫。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潑河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建縣兩千年,因浮光山?您可知“光山”縣名的真正由來?

大蘇山

蘇浙皖贛、移民百萬。六十餘縣,根在光山。

高門餘慶本光山,不幸流離五代間。

今日太平家可樂,郎君富貴錦衣還。

這是宋代著名詩人程師孟《書仲謨先人功德院》詩句,描繪了五代十國時期光山移民國子監祭酒湛溫及其後人湛俞的家世。

光山是中國人口遷出大縣,歷代移民潮中有許多移民都來自光山,光山是如今數百萬江南移民的祖源地。

據謙記商務印刷所承印《民國光山縣誌約稿·戶口志》載:崇禎間流寇肆毒,民戶凋耗,十室九空。清順治初招集流亡人丁僅萬餘。滿清一代光山既系腹地未遭大故,即洪楊之變,所損無幾,數百年休養生息至於民國之初可稱庶富,民國九年辦自治,調查戶口至八十三萬餘口之多。而自清同治以來七十年間因人滿之患遷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者佔六十餘縣,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亙古未有。

作者:雲湧軒李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員 河南印社社員 信陽市根親文化研究會理事會員 司馬光文化研究會理事 光山縣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