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造”开启“春天之约”

疫情之下,宁波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其背后,是广大企业坚守实体经济、以智能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执着;是民营企业放眼全球、加快构建跨国产业链的胆魄;是航运物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宁波制造保驾护航的互动;是金融服务业瞄准发展痛点,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创新。

作为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这些年,宁波从“制造”向“智造”迈进的步履从未停止。一批提前布局、抢得“智造”先机的企业,穿越疫情的阴霾出奇制胜。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在疫情倒逼下,开始寻求“绝地反击”。

在宁波,这场产业之变正加速上演,“宁波智造”的“春天之约”悄然开启。

以“智造”开启“春天之约”


疫情阴霾下的“杀手锏”

最近,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克服疫情因素如期交货,而“史无前例”地收到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五六家全球著名汽车厂商的“表扬信”,这一切多亏了该企业去年底投运的数字化车间。

为了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旭升近几年相继投入了1.5亿元,对车间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它就像个‘杀手锏’,让我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企业迅速恢复的产能里,数字化车间的贡献率占一半。今年2月,多数车企产值大幅下滑,旭升却不降反升,产值同比预计增长50%。接下去,旭升将继续加大对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力度。

尝到甜头的还有宁波华朔模具机械有限公司,4年来华朔投入近5亿元建设数字化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0%。2月份以来,华朔的国际订单量激增。如无意外,华朔今年的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约40%。除了订单数量上的“逆势飘红”,数字化工厂建设也让华朔告别了以往的“招工难”。

借力智能化改造提升,双鹿电池同样实现了“逆袭”。得益于“黑灯车间”的建立,眼下双鹿日产40万节电池,却只需要一名工人,其产量约占双鹿电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抵御风险的利器。

疫情之下,一批先行先试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正成为“宁波智造”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有799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8815个,其中5770个已竣工。已竣工的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63.7%,企业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7%。


痛定思痛的智能制造“刚需”

疫情影响员工缺乏,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大部分工序已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部分产品存在的毛刺仍只能借助人工处理,这让东浩铸业的发展“如鲠在喉”。“为企业补齐自动化的最后一块短板!” 宁波东浩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浩心急之下痛下决心。

业内人士表示,疫情之下,谁能抢先一步恢复生产,谁就有希望抢下更多的订单;谁能抢先一步转换思路,谁就有希望在后续的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在部分企业因为缺人举步维艰时,不少本土企业已经迎难而上,向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寻求“解药”。

“80人中有30人未到岗!”宁波德阳电子有限公司根据企业实际,与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联手,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音响箱体装配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有着智能化改造“刚需”的还有宁波天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计划用两个月时间,完成1500平方米数字化生产车间的改造。

当前,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到来,廉价、低素质劳动力带来的粗放发展方式,将成为企业成长中的最大“短板”。后疫情时代,招工难将成为一种常态,并且长期存在。最近一个月以来,向智研院提出自动化、智能化诊断和改造服务等需求的中小企业络绎不绝,短短两周内,已有近百家中小企业向该院提出此类需求。接下来,智研院将组成专家团,为企业“把脉开方”。


“双轮”驱动的“2.0”版本

智能制造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面对员工不足、产能低下等发展瓶颈,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必须痛定思痛,加快转型升级。此次疫情中,提前加快智能化改造的企业“逆势突围”,而不少中小企业却“痛苦不堪”,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宁波加快推动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由来已久。2017年,我市启动了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实施智能制造推进工程,不少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后疫情时代,宁波如何打造智能制造“2.0”版本,向更高质量的“宁波智造”跨越?

眼下我市正加快制定关于制造业智能升级的相关政策,侧重点之一就是中小企业。而另一类侧重对象则是已经实现一定程度智能化的规上企业。我市将借助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加快数据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产业链的重构,增强企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宁波已陆续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大院大所。以此为基点,加快创新人才、技术等引进和培育,厚植宁波智能制造发展土壤,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