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北宋是個非常奇特和發展失衡的時代。一方面,北宋經濟生產總值佔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口超過一億兩千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另一方面,北宋軍隊數量龐大,卻在面對外族侵略時長期處於劣勢;經濟繁榮,但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北宋軍事上“積弱”,經濟上“積貧”,被後世人們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貧弱的一個朝代”。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北宋是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國都東京被金軍攻破,金軍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帝父子倆,以及宋室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回國。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被擄掠一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幕上演,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立國167年的北宋由此滅亡。

北宋的滅亡令人扼腕嘆息,宋室的悲慘遭遇讓人熱淚滿襟。

北宋滅亡的原因,後世有很多的解讀,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但司馬光實施的“元祐更化”加快了北宋的滅亡是毋庸置疑的。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司馬光實施的“元祐更化”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變法,北宋最後的餘暉

北宋發展到宋神宗時期,北宋立朝後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政策產生了居大 的弊端,吏治上的“冗員”)、軍事上的“冗兵”、財政上的“冗費”,使得宋室朝廷危機四伏。

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王安石變法,北宋最後的餘暉

王安石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內容龐大紛雜,變法過程曲折繁複,雖然有諸多弊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經濟方面: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徹底改變了北宋“積貧”的局面。

軍事方面:軍隊士兵素質提高,馬匹數量大幅提高,武器數量質量明顯改善。宋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收復羌族三十萬帳,是北宋軍事上最大的勝利。

宋神宗和王安石相繼去世後,宋哲宗即位,哲宗年幼,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全被廢掉,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

元豐八年(1085年)底,六十七歲的司馬光任宰相,到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去世,司馬光只擔任了八個月的宰相。高太后一向反對新法,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馬光任宰相期間就做了一件事:廢除新法,恢復舊法。

全面廢除新法,不論好壞,全部廢除,態度激烈迅猛。為了實現廢除新法的政治主張,把因反對新法而被貶的呂公著、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人招回朝中任職,增加保守派的力量。不遺餘力地打擊變法派。變法派主要人物章惇被迫賦閒,蔡確貶死於新州,呂惠卿在謫籍。對西夏,則繼承了熙寧以前的妥協政策,把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以偷安一時。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

為何司馬光如此痛恨新法

司馬光十九歲參加了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歷任判官、將作監主簿,權知豐城縣事,大理評事、國子直講,天章閣待制兼侍講,仍知諫院。宋神宗時任御史中丞。可以看出,司馬光進入官場後,主要從事的文字工作,沒有主政地方的經歷,這使他對政務民事、地方經濟在主觀和客觀上缺乏深刻的瞭解,對朝廷政策的弊端沒有足夠的認識。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司馬光和王安石因政見不同,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激烈的爭辯,在議政會議上也毫不相讓。因反對變法,司馬光以“不通財務”、“不習軍旅”為由,拒絕出任樞密副使的職務,退居洛陽,絕口不論政事,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被迫遠離權力中心時間長達15年。

這樣的結果讓司馬光產生一起惱怒情緒,司馬光出身士族,千辛萬苦科舉高中,出仕做官是唯一選擇,出將入相是終極目標,政見不同無奈離開只是權宜之計,編纂《資治通鑑》只是文人情懷的表現 ,署理政務才是主業,悠長歲月的忍耐是無奈的,同時也在蓄積質變,在有了發洩的時機時,往往是變本加厲激烈迅猛的表現出來。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司馬光要求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符合禮制法度

司馬光嚴格的以儒家思想來要求自己的做事規則,甚至言談舉止都要符合禮制法度,為人以孝為先,剛正不阿,生活簡樸,堪稱道德楷模。他堅持以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在他的心目中有自己的堅持和追求,儘管人們認為他心中的目標是過時,腐朽的,但他認為是神聖的,是心中的圭臬。

司馬光以宗法的角度來看待新法,便無視新法巨大的成果,新法的弊端和缺陷無限放大。在他看來,新法表現為一無是處,禍國殃民。他把變法的責任都推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接著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司馬光除盡罷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造成對外軍事失利,經濟混亂,國勢頹危。通過變法而積聚起來的錢財,也在反變法派執政的幾年當中“非理耗散殆盡”。

儘管司馬光已“齡發愈衰,精力愈耗”,他認為廢除新法,就要掃除支持新法的變法官員,必須不加甄別全部打擊,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演變成排除異己的奪權之爭。

司馬光:博學多才道德楷模的宰相,卻開啟北宋走向滅亡的快車道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

新舊黨爭,北宋朝廷走向衰亡

司馬光廢除新法,嚴厲打擊變法派的鬥爭,使變法之初的政見不同,演變成排除異己的奪權之爭。

司馬光去世後,高太后繼續廢除新法,恢復祖宗舊制,前後歷時九年,此一時期變法派人士幾乎全部貶職。蔡確、章惇等被貶至嶺南(廣東一帶),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此時黨爭淪落為意氣之爭,朝中政務無人料理,政治風氣日趨崩壞。

元祐九年(1094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親政,章惇進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恢復宋神宗的新法。章惇當政期間,對保守派官員大肆報復,以“抵毀先帝、變易法度”的罪名,剝奪了司馬光、呂公著的贈諡,絕大部分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又企圖追廢宣仁太后,為哲宗所止。

到了宋徽宗時期,章惇獲罪被貶逐,宋徽宗改用韓忠彥、曾布為相,試圖化解新舊黨爭,但黨爭已是無可化解。宋徽宗啟用蔡京。蔡京當政,與宦官童貫等勾結,立“元祐黨籍碑”,將司馬光等人定為奸黨。北宋朝廷就在新舊黨爭產生的權力更迭中,快速衰微,直到靖康之變的發生。

“元祐更化”時,司馬光無視新法取得的成績,以個人好惡凌駕於國計民生之上,全面廢除新法,卻又無法提出有效的政策方針。以意氣之爭對待朝中持不同政見的官員,使政見的異同演變為爭奪權力的鬥爭。北宋滅亡的責任不能全由司馬光來承擔,但至少是主要責任者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