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明刻本《富平县志》是富平建制以来的首部县志,由时任知县刘兑倡修,前保定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丕扬(二品衔)主纂,刊印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春,岁在甲申,故史称明万历甲申刻本《富平县志》或《孙志》,是为明代陕西八大名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县志原版刻本在国内已荡然无存。而目前流传于世的《孙志》,皆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时任知县吴六鳌重刻本,但存疑甚多。寻觅明万历甲申刻本《富平县志》原版真迹,恢复文化遗存,是地域文史工作者多年的夙愿。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2015年5月,笔者受原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惠志刚老师和县文化局董副局长所托,先后在国家图书馆等处查询未果,又从互联网检索得悉美国哈佛大学似有《孙志》藏本,遂求助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万军博士(笔者同学,富平流曲镇炭村人)。是年九月,王博士与侄女王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費尽周折,终于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到了明刻本《富平县志》,并获得该馆提供的PDF 版。“哈佛燕京图书馆”创建于1928年,由美国霍尔基金资助,初名“汉和图书馆”,1965年改为现名,历任馆长均为华人。该馆收藏中文古籍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由此推测,明刻本《富平县志》收藏时间,似应在1879年至1930年之间。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王博士通过“云邮箱”发来PDF版明刻本《富平县志》及封包图片,在编号为“391”的封包标签上,依次横排用中英文书写着:

萬暦富平縣志 Wan-li fu-p′ing hsion-chih

萬暦如皋縣志 Wan-li ju-kao hsion-chih

萬暦淄川縣志 Wan-li tzu-chuan hsion-chih

萬暦胙城縣志 Wan-li tsou-ch′ang hsion-chih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打开PDF 版文档,首页顶格横写no.801,正中间用毛笔竖写“萬暦富平縣志”,下端小字横写“no.801/萬暦富平縣志十卷/劉兌孫丕揚(明)籑修/明萬暦間刻本/九行二十字(203×143)/二冊”

明刻本《富平县志》分上下两册,共存留130页计33500余字,全部为毛笔手书楷体,木刻版正反面印刷。页面尺寸为203×143,叙言每页竖排七列,正文每页竖排九列。卷首仅存《刘兑叙》两页,缺《孙丕扬叙》,卷尾附张正化、张执《志后叙》。正文分为“图考、地理志、建制志、祠祀志、官守传、乡彦传、选举志、田赋志、习俗志、沟洫志”共十卷,全篇结构独特新颖,图文并茂。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志书主纂者孙丕扬(1531—1614),字叔孝,号立山,陕西富平县流曲镇南街孙家堡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八月考中壬子科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丙辰科殿试三甲进士,时年25岁,初授行人,后迁御史。此后历任大理寺右寺丞、保定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位居朝廷一品重臣,考满加封太子少保。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月,三朝元老、赐进士、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孙丕扬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诏命“赠太子太保,如例赠祭葬”(引自万历帝实录),葬流曲城北。天启初年,谥恭介。孙丕扬一生在朝为官33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素以“刚正不阿、不徇私情”著称,德高望重,声名显赫。

在元代以前,富平概无成刊县志。明万历八年(1580),保定府新安人刘兑(字景泽,号锺所)任富平知县,遂决意请贤修志。其时适逢孙丕扬因拒媚权贵“愤而以病乞休”居家,“结庐于锦川精舍,入则顺颜承欢,出则明经授徒”

(引自志后叙)。刘兑三顾孙府,恳请丕扬担纲编撰县志,“公辞愈固,而余请愈力”(引自刘兑叙,下同)。孙丕扬颇感盛情难却,方才应允。万历十一年(1583)仲秋,孙丕扬以五旬之龄,不顾秋霜风雨,“慨然率门人辈”,踏遍频阳山山水水,“秉烛执笔芸窗,治稿锦川精舍……不三月而告成”,成稿时值万历甲申年(1584)正月,是为富平县有史以来的首部《县志》。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在志稿採编期间,孙丕扬率本县乡贤名流及门人弟子,诸如张正化、张执、李焘、李玉、李旟(yú)、田潜、由大任、李可学、孟师曾、孙丕振(丕扬胞弟)、韩汶、韩希贤、宋一、韩纪识、李旐(zhào)、孙光范(丕扬独子),以及县丞高希占、主簿庐遂、教谕杜本益、训导程希洛、通判孟国诏、听选孟国信等,为成就首部《富平县志》,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务实精编。县令刘兑为志富平,从筹划聘贤到定稿刊印,多方组织全力以赴。诚如《孙丕扬叙》所言:“邑侯不刘先生不志”。据笔者考证,孙丕扬编纂《富平县志》的地点,就在富平流曲镇南街善庆寺,即今流曲小学。

明万历甲申刻本《富平县志》,无疑为关中地方志的罕世之作。孙丕扬受托编纂县志,并视此“以不枉此一生……与邑大夫、乡大夫共力行之”,不足半载就大功告成,堪称地方修志佳话。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史拓荒之巨著,同样可以这样评价:孙丕扬所著的《富平县志》,亦堪称富平地域之“史记”!该县志对县域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示范性的作用,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建设弥足珍贵,将影响深远。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县志》发现与析补琐谈

该孤本《县志》自明万历甲申年(1584)春刊印迄今,已存世450余年。盖因代久年湮和印刷缺陷,尚有部分页面字迹模糊难辨或文字空缺。为了还原古籍本貌及便于读者赏析,笔者依照原版格式用电脑予以重录,先后六易其稿,力求准确无误。对志书中的空缺处及模糊难辨字,参照明刻本《频阳四先生文集》及相关文献资料,共研析补缺549个字。对残缺的叙言,采用古籍“抠字法”

予以修补。从原版中“抠字”近万余,最后挑选4200字建立“明版字库”。再依据明刻本《县志》模式,逐字逐句逐页精准比对排版。共析补《孙丕扬叙》10页计884字,析补《刘兑叙》6页计531字。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补《叙》与正文版面谐调一致,选字精准笔法流畅。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斗胆研析新增19字。但仍有14字未能辨认,另外原版空白处约21字不知其详。经过析字补缺后,全志书共276页(含空白页),总计34906字(含空缺字)。在志书整理析补过程中,深得惠老师和王博士的悉心指导,谨此表示诚摯感谢!

明刻本《富平县志》的面世,实属近年文史研究的重大发现,这无疑是富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不仅填补了富平乃至陕西省文史资料的空白,而且为后来的地域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具体的资料范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