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为什么首先会逼死自己的生母?

阿斌的生活VLOG


雍正登基后,逼死自己的母亲,这个锅实在是有点大。清朝野史上关于雍正的不良传言实在太多,矫诏篡位就是他这一生都无法洗脱的,雍正皇帝从登基到死亡,历史仿佛都对他充满了敌意,让他的短短12年皇帝生活充满了迷雾。

在今天的深圳市档案馆,有一幅存在了200多年的“康熙传位遗诏”,诏书上用满、汉、蒙三种语言书写了同一内容, 汉字大概1700多字,诏书的最后总结了:“雍亲王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从段话就可以 看出,雍正的继位是合法的。

尽管野史误解颇多,但是正史却是承认雍正的继位合法性的,但是有一个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她就是雍正的亲生母亲乌雅皇太后。

后宫女人都是母以子贵,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成为皇帝,让自己老有所依,后宫的女人总是费尽心机, 使尽手段。

雍正的 母亲乌雅氏为德妃,原是隶满洲正黄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

雍正对于自己出身微贱的事实也是一种隐痛,为了政治需要,所以他必须抬高自己的母家地位,或许 也是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

而实际上,雍正并不是由乌雅氏所养大的,而是由孝懿皇后养大的,所以雍正和乌雅氏的感情并不好。

而乌雅氏一生为康熙皇帝生育了3个儿子,分别是胤禛、胤祚、胤祯。毕竟大儿子不在自己的身边养大的,对自己也感情淡漠。而她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皇十四子胤祯,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小儿子。

按理说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在皇家争权夺利中,亲兄弟应该是互相帮助的,但是她的这两个儿子却是相反,名义上为亲兄弟,而实际上却是两个 不同的党派,老四是标准的太子党,而老十四却和老八是一党。

亲兄弟在为了皇位继承斗的不可开交,反目成仇,亲生儿子对自己却并不待见。这是任何一个母亲都不愿意见到的。

相信喜欢看清宫剧的人都知道,乌雅氏一心想要的是自己的小儿子当上皇帝,没成想,最后继位的却是大儿子。

而雍正继位后,却对自己的亲兄弟并不仁慈,而是直接圈禁,都是一母同胞,如何能不生气。

如前文所述,历史对于 雍正的误解实在太多,而《清世宗实录》记载的关于雍正登基时其母乌雅氏的言论是乎更证实了他逼死母亲的行为。

而实际上,我们 仅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分析: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当时最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有3个,分别是老四、老八、老十四,而最有可能的是老十四,然而结果却是自己最不喜欢的大儿子成了皇帝,她从来没有想过雍正能成为皇帝的,因为雍正确实不是她的期望之中,这对她来讲,属于意料之外,非情理之中。

雍正继位的时候,乌雅氏也已经63岁了,在当时也属于高龄了,同时面临了丧夫,最爱的儿子被圈禁,这样的双重打击下,抑郁而病,所以雍正逼死自己母亲猜测是不合理的。

第一:雍正的亲生母亲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敌意?

自己作为正统继位的皇帝,亲生母亲不理解自己圈禁老十四的做法,对雍正有敌意,但是这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别说是皇家,就算是平民百姓家,任何 一个母亲也不能接受自己的两个儿子相互残杀,无论谁有道理,母亲都不能接受这样的做法。

第二:雍正杀母的动机在哪里?

雍正对于自己母亲的出身低微,都如此介意,通过史官来抬高自己的母家的地位,又如何能做出弑母的事情来让后世诟病。

所以关于雍正逼死自己的母亲这种说法,是完全 不合理的,这锅对于雍正而言实在是背的冤枉。


雨霁视角


一、雍正并没有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继位后,册封自己的生母德妃为皇太后。但是德妃不接受皇太后的册封,也不搬到太后应该居住的宫殿。当时朝廷有人说雍正的帝位来的不正,而德妃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在打雍正的脸,所以不是雍正逼死生母,而是生母不给雍正面子。

二、雍正与生母关系疏远。

雍正的生母是包衣出身,在生雍正的时候地位很低,是没有资格抚养孩子的,雍正被送给当时的佟贵妃抚养,所以母子之间并不亲近。等到德妃地位上升了,雍正年纪也大了,那个时候德妃最宠爱的是十四阿哥,她对雍正没什么感情。

三、德妃是希望老十四继位。

德妃最爱老十四,康熙皇帝对十四也很宠爱,大概在德妃的潜意识里十四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所以她接受不了雍正抢了十四的皇位,所以跟雍正对着干。至于德妃去世,应该是老十四被贬受了打击,心里抑郁所致,雍正跟生母感情再不好,也不至于逼死自己的生母,德妃纯粹是自己找死。





月满西楼呀


雍正帝45岁时,他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去世了,他每日为亡母上食品三次,哀号痛哭久久不止,群臣感动陪哭。

雍正的娘孝恭仁皇后,在升迁的大道上属于草根逆袭,1673年刚刚14岁的她被选入宫,她由一个小宫女,努力奋斗,逐步得到康熙的宠爱。19岁生了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母凭子贵”,第二年她被封为德嫔,她接连为康熙生了3子3女(六皇子夭折),她被封为德妃。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都非常喜爱。但是德妃更喜欢十四阿哥。



德妃雍正母子关系淡漠

因为雍正生下来,德妃因身份低微没有资格养雍正。雍正就被身份高贵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走抚养了,佟佳氏的父亲是朝廷重臣,又是康熙的舅舅。德妃的儿子一个被人抱养,另一个儿子夭折,所以她全部的爱都给了小儿子胤禵。大儿子雍正从小不在自己身边长大,母子感情自然淡薄。

争权打压母亲的爱子遭母恨

偏偏她的这两个儿子是争夺皇位的政敌。德妃夹在两个儿子中间滋味不好受,她是左右为难,非常痛苦。斗来斗去,最后雍正胜出。自己最爱的小儿子被雍正囚禁在景陵,史料记载,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时,就曾下令让弟弟胤禵守陵,并削去他的亲王封号剥夺他的兵权,母子成永别。这让德妃又恨又气悲痛欲绝。



亲兄弟斗成这样,任何一个母亲都不希望看到,所以她很伤心很生气,半年后就郁郁而终。

据史料记载,雍正在康熙驾崩后继位,他料理完康熙后事后,举行继位大典。按规矩,登基前先拜母亲,再接受大臣朝拜,才能名正言顺继位,但德妃却说了一句: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意思是,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她梦想当皇帝的必须是自己小儿子。


《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请求文武百官前去朝拜劝母,她冷冰冰地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意思是:皇帝继承大统,当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你们向我行礼,没那个必要,也跟我毫无关系。

她决定绝食殉葬康熙,这做法更震惊众人,

“决意从殉,不饮不食”。

雍正对她母亲说,您真要死,我陪着您死,这皇帝我不做了。雍正费了很大的努力才让母亲回心转意,放弃殉葬,参加雍正的登基大典。


雍正帝即位后,遵奉母亲为仁寿皇太后,但遭到了德妃的拒绝。不但拒绝皇太后封号而且拒绝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她坚持住在皇帝嫔妃住的永和宫。

德妃抑郁病死,雍正遭非议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德妃乌雅氏患病,第二天凌晨就死了,终年64岁。她走的很急,很突然。历史上对于乌雅氏的病情却没有任何记载。雍正对自己母亲的突然离世,悲伤不已,痛哭不止,是演戏?还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无论怎样老太太是气死、恨死、抑郁死、逼死、她的死都和雍正脱不了关系。


小姐姐讲史


说起雍正,他的勤政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堪称楷模,在他执政的13年中,实行摊丁入亩,施行火耗归公,使得国库充盈,设立军机处,平定叛乱等等,诸多政绩昭昭于世,而雍正又是清朝皇帝中被世人黑得最惨、评价最差的一个皇帝,而且又三大谜团与雍正有关,即雍正逼死母亲,杀死儿子,篡改遗诏,这三项罪名,每一项都能让雍正遗臭万年,下面就来谈谈雍正逼死他母亲的事情。


雍正的母亲是在雍正继位半年后在永和宫病逝的,她的去世有很多疑点,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儿子雍正逼死的,他的母亲想见小儿子胤禵,雍正不允许,所以他的母亲一怒之下撞柱而死,这就是所谓的雍正逼死母亲的说法,那么果真如此吗?

这还要从雍正年幼时说起,雍正的生母是乌雅氏,当时她的位份还很低,按照清宫的制度,她生下皇子是不能自己抚养的,乌雅氏生下四皇子胤禛后,就交给了当时的皇后佟佳氏,胤禛虽然知道乌雅氏是自己的生母,但“养恩大于天”,从小跟着佟佳氏长大,佟佳氏对他视如己出,关系非常融洽。

而与生母的关系除了血缘外,其他的就有些尴尬了,就没有那么亲近了,加之乌雅氏后来有生了十四子胤禵,此时她可以自己抚育皇子了,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胤禵。


而此时的佟佳氏也去世了,胤禛从生母那里得不到关爱,这让他内心很不平衡,甚至有些复杂,那么既然情场失意那就职场得意吧,胤禛最终靠自己的本事拿下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乌雅氏在老十四胤禵身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心一意想要其能在继承大统上更进一步,却不幸皇位被老四拔得头筹,乌雅氏就如同吃了苍蝇般不痛快,她恨雍正抢走了胤禵的位置,她认为皇位就是自己小儿子的。

乌雅氏压根儿就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总觉得雍正的皇位不是正道得来的,她曾多次表示雍正当皇帝是“实非梦之所期”,意思是你继承大统,我做梦都想不到,因此就开始了不合作运动。

在雍正的登基大典上,雍正尊封母亲为“仁寿皇太后”,群臣要给她跪拜祝贺,乌雅氏却说“皇帝诞膺大委,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她竟然拒绝了大家给自己行礼,这让雍正很是没面子。


乌雅氏被封为皇太后,理应由永和宫搬到宁寿宫去住,但乌雅氏坚决不搬,说不搬就不搬,气死你。
乌雅氏的生日到了,雍正皇帝为她办了隆重的万寿节,本来是喜庆的日子,大臣们要向太后跪拜祝寿,乌雅氏虽说赏脸出席了,但仍然拒绝群臣跪拜行礼,一点面子也不给。
雍正刚刚上台,母亲就这样不待见自己,一直与自己叫板,一帮兄弟们还在不停的闹事,他是忍无可忍,要狠狠的打击这些敌对势力,老十四胤禵自然也在其中,被雍正囚禁在康熙的景陵,削去一切的职衔。

这就如同火上浇油,就像要了乌雅氏的命一样,她彻底的气病了,对雍正的种种亲近拒不接受。

乌雅氏病后,雍正亲至永和宫,不分昼夜亲自侍奉汤药,乌雅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希望能见到胤禵,这样的请求,雍正肯定是不会拒绝的,于是就命人去传胤禵。


可是等胤禵回来的时候,还是没能见到乌雅氏最后一面,这其中出了一点小状况;雍正是叫粘杆处的两名侍卫去的,这个粘杆处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特务组织,工作效率高,而不是宫中的太监和侍卫,派去的两人感到景陵带胤禵时,遭到了看管人员李如柏的拒绝,因为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文书,雍正只好写下圣旨再派人前去,这一来二去的就耽误了时间,等胤禵回到京城时,乌雅氏已经病逝了。

于是宫廷内外就有了这样的传言,说是母亲想见小儿子胤禵,雍正不同意,所以一怒之下就撞柱子而死,也就是说母亲是被雍正逼死的,据说有人还在永和宫的柱子上看到了血迹。

面对这样的谣言,雍正是怒不可遏,派粘杆处的特工四处侦查,发现都是八爷党手下的人散布的,对他们自然是严惩不殆。


雍正也确实好冤,自小母子关系就不好,这不能怪他,错就错在他不该夺取皇位,但这也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想得到的,有着也试图改善母子关系,但其母亲乌雅氏基本可以说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而且还处处神补刀,胤禛和胤禵都是她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她这里就行不通,最后看到事情已无法改变,只能郁郁而死,但要说雍正有心气死甚至逼死母亲,实在是没那个必要,何况当时朝政还不稳,各种力量暗潮涌动,如果再逼死母亲那岂不天下大乱,让对手找到还击的借口,自己搞不好还会下台,甚至惨死,雍正再傻也不会那么做的。






遗产君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生虽然不高,却很受康熙宠爱,从康熙十七年到二十七年,她为康熙生了三位皇子、三位皇女。雍正继位后,乌雅氏成了皇太后,但半年后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关于乌雅氏去世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胤禛、胤禵之间的争斗有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德妃所生皇子中,有两位长大成人,他们分别是胤禛和胤禵,而且都是康熙晚年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因此,胤禛与胤禵在康熙时代就斗得不可开交。

后来,胤禛继承了皇位,出于不信任的原因,他赶紧召回了远在西北领兵的胤禵,实际上是剥夺军权。

胤禵到京后,面对哥哥雍正皇帝,他也没给好脸色。胤禵多年被人拥戴,自己也觉得皇位近在咫尺,现在不仅曲居臣子,而且地位大不如从前。

进城前,胤禵就行文给礼部,询问是先拜见大行皇帝的梓宫,还是先祝贺新君继位,以及见雍正时的礼仪。这是礼仪都有定制,胤禵完全是多此一问,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抵制雍正,从心里不认可这位新皇帝。

胤禛忍着怒火没有发作,命他先拜谒梓宫。于是,胤禵奔赴灵堂哭丧,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清制,官员在给大行皇帝哭丧时,要在典礼官的示意下不时地提高嗓门嚎啕大哭,然后再行三跪九叩之礼。

雍正虽是皇帝,所有程序也要一丝不苟地照做,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还要哭得更深情。胤禵一惯比较耿直,不像其他兄弟那样会掩饰,所以,他只是干号,哭得也不够深情,这也成了他后来的一项罪状——“叩谒梓宫并不哀痛”。

胤禵明明看到胤禛就在灵堂,却只是远远地磕头,毫无向皇兄表示祝贺的意思。雍正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只好一边哭,一边主动地接近胤禵。但胤禵依旧我行我素,对雍正视而不见,一步也不动弹。

眼看场面极其尴尬,雍正已经下不来台。乾清门侍卫拉锡赶紧拉着胤禵向前,这才打破僵局。可没过一会,胤禵就开始责骂拉锡,还在雍正面前咆哮。

深宫中的斗争,往往比自然界还残酷。胤禵不给雍正面子,雍正也容不下他。雍正随后就下令,剥夺了胤禵的大将军王,仅保留了最初的贝子爵位。

雍正与胤禵本是同根所生,相煎何太急,对于他们的争斗,德妃看在眼里,伤在心里。

胤禵想单独见德妃,雍正也不允许。世界上有几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儿子?尤其何况胤禵还是幺儿。儿子千里迢迢,母子分别良久,哪个母亲不盼望团聚?可想而知,德妃心里有多苦。

对雍正的各种不配合

雍正继位之初,乌雅氏虽是母亲,但处处与大儿子作梗,让雍正非常被动。雍正即使心里不高兴,也只得赔笑脸。

夹在两个相互仇视的兄弟之间,乌雅氏生不如死。历史记载,在康熙大丧期间,德妃就想以绝食的方式为康熙殉葬,“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最后,胤禛苦苦哀求才作罢。

按照清朝礼仪,新皇帝举行正式的继位大典前,必须向母后行礼谢恩;母后戴上皇太后凤冠接受皇帝百官贺拜;礼部还要向太后进呈金册,乌雅氏也要搬出永和宫,到慈宁宫居住。

儿子当皇帝,母亲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可乌雅氏却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清世宗实录》”

这种种程序,乌雅氏竟然全部拒绝。凤冠不戴;百官朝贺,不受;迁居慈宁宫,不去。这一连串反常表现,还是如此重大场合,让雍正极其难堪。在胤禵被惩处的情况下,这位老太太用不合作对自己的大儿子表示抗议。

雍正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他可以对其他人下手,但绝不可以对自己的生母动手。没有别的办法,雍正只好动员满朝文武,和自己一起苦苦劝说,德妃才勉强接受行礼。

雍正加大对胤禵的打击,乌雅氏去世

雍正元年初春,雍正借将康熙帝灵柩运往遵化景陵之机,将胤禵逐出京城并软禁于汤山,还命令副将李如柏负责看守。

过了一个月,雍正又下令将胤禵“其禄米永远停止”。清制,文武百官有罚俸处分者,只罚俸银,仍可领取俸米。历朝历代,即使犯人也有饭吃。

雍正不仅在生活上迫害弟弟,还在精神上打击他,语言上侮辱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雍正连续对弟弟下手,这不能不让母亲痛心。

随着雍正打击胤禵力度的加大,他和母亲的关系即使表面和谐,感情恐怕也早已破裂。本来乌雅氏已经答应雍正,康熙灵柩送往景陵后,就可以举行皇太后加冕典礼,但不管是太后还是雍正,都未曾提及过此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就在雍正停胤禵禄米的当月,乌雅氏突然病重,几个小时后就离开人世。

乌雅氏去世后,民间以及野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而且相当有市场:

一、太后要见胤禵,雍正大怒,而且阻拦母子相见,于是,太后在铁柱子上撞死。

二、雍正在台面上表演孝顺,台面下忤逆太后,双方关系剑拔弩张。于是,太后自尽而亡。

后世历史研究者考据,为了不给康熙丢脸,太后应该不会作出撞铁柱子的傻事。太后之死,最大可能就是她原来就患有气管炎、哮踹病,心情郁闷无处消遣,再加上儿子们的心理刺激,导致病情加重而亡。

秋媚说:太后之死,雍正不管有没有逼迫,他都难辞其咎。老公(康熙)去世,太后已经痛不欲生了,否则也不会要求殉葬;雍正不仅不体谅母亲的痛处,还严厉打击胤禵,这不是往母亲伤口上撒盐吗?


秋媚读史


首先要澄清一点,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没有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当雍正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后,后宫中人都向她贺喜,可是她却说喜从何来,而且还直言她不想让雍正当皇帝。

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

按理说雍正是她的亲生儿子,雍正皇帝一旦继位,她也能母凭子贵,成为太后。

可是并非如此,在雍正继位后,乌雅氏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封号,雍正皇帝和百官多次向她请示,希望乌雅氏能够接受这一尊称,但是遭到了拒绝。

而且乌雅氏此时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在康熙死后,她曾表示要为康熙殉葬,因此不再饮食。

雍正得知此事后,痛哭流涕,向乌雅氏再三哀求,最后乌雅氏才放弃殉葬的想法。

朕稽颡痛哭,再四哀恳,母后始勉进水浆。



乌雅氏为何不喜欢雍正皇帝,其实这也与他们早年的经历有关。

乌雅氏出身低微,在生育雍正时,她还没有被封为“嫔”,如此一来,雍正被送到佟佳贵妃身边扶养。

从小在养母身边长大,年幼的雍正自然与佟佳贵妃更亲近,而且当时还是小孩子的雍正大概是因为某些事伤了乌雅氏的心,以至于让她耿耿于怀。

之后,乌雅氏又生育了十四皇子胤禵,此时的她已经被封为德妃,有资格扶养自己的孩子。

与雍正相比,乌雅氏更喜欢自己亲手养大的十四皇子。

在康熙死后,十四皇子胤禵从边关返回京城,而雍正却不让他进京,雍正对胤禵的做法让乌雅氏极为不满。

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在雍正皇帝继位后,乌雅氏并没有表现的很高兴,而且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之后在雍正元年五月离世。



至于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逼死自己的生母,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雍正没有这么丧心病狂,他怎么可能做出逼死自己生母的事情。


东方大史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雍正皇帝的身世,以及他背后和他母后所发生的故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背后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准确解读更应该是他自己生母步步紧逼,才导致雍正帝心怀不满。

二者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雍正皇帝是生母乌雅氏与康熙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当时由于乌雅氏貌美如花,深得康熙喜爱,大概14岁就已经进宫了,生下雍正的时候。

由于她地位不够,并不能够亲自抚养,而当时的佟佳氏,身为贵妃,自然就成了雍正的养母。相信在雍正心里:生恩不及养大!这句话他是深有感触的。

毕竟那可是以权当道的年代,阶级划分也比较明显,雍正生母乌雅氏地位和他的养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虽然年幼,但是最起码有些事儿雍正心里还是有杆秤,再加上平时长时间与养母接触,当时宫廷也有避讳,自然疏远生母也是不可避免的。

乌雅氏总共生了六个孩子,三个儿子中除了中途夭折一个,剩下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后来即位的是皇四子,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雍正。

据说当时雍正还是挺嫌弃生母地位的,担心她将来会影响自己,也就故意疏远了。当然乌雅氏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岂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好歹是自己亲身骨肉,自然受不了这般打击。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她被册封为德妃,虽然孩子不在了,但是她的的地位可一点没变!

后来乌雅氏在佟佳氏去世之后,也想缓和娘俩的关系,但是却不料雍正根本不买她的账,依旧对死去的养母佟佳氏十分挂念,所以这也再一次导致娘俩的隔阂越来越深。

乌雅氏生下小儿子胤禵,自然也就把所有的恩爱都给予了他的小儿子,这也更是为后来埋下祸根。

(爱新觉罗.胤禵)

当然,乌雅氏也是有私心的,她肯定希望有一天他的小儿子继位,以至于在将来有一天,能够在气势上压他哥哥一头,也算是给自己出一口恶气。但是后来乌雅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反而他的大儿子当了皇帝,实属在她意料之外。

这一下他对大儿子心中的不满更加强烈了,他的小儿子在她的教导下,对这个哥哥很是不满,两个人也免不了磕磕碰碰。

身为母亲,这时候已经不能再做到公平公正了,自然更多的是偏袒和爱护小儿子,雍正有时候也只是出于道义上的关心,对自己的生母更加没有了好感。

后来在康熙去世之后,乌雅氏看到雍正继位,就想为她的小儿子打抱不平、绝食抗议。

(雍正与乌雅氏剧照)

一方面表达对先帝的深深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儿子的谴责,认为他就应该把皇位让给他弟弟。自然也就进一步计激化了娘俩的矛盾,虽然后来是雍正逼着母亲的。

但是他也有更多的是为了出于他自己的利益考虑,只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俩人的关系也到了不可修复的地步!

乌雅氏是他生母没有毛病,但是生母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碍到雍正帝内心的想法的时候,处处给自己扎刺,还特别拥护她的小儿子,自然就要受到雍正的排挤与不满。

他只是尽可能做到仁至义尽的前提下,合理面对母亲的无理取闹,如果她们母子俩再一次触犯他的底线,那么自然,你不仁,我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

面对绝对的利益,亲情还是挺考验人性的!


大国布衣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朝历史上,雍正生母的真正死因,其实也算是一大悬案。有说是正常病逝,也有说是被雍正气死,还有人说是被雍正逼迫后撞柱而死。那么,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雍正的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由于乌雅氏的出身不好,他们家隶属于满洲正黄旗包衣,其父亲也只是一个三品官员,所以乌雅氏最开始只是后宫中的一名侍茶宫女,后因机缘巧合被康熙看上并宠信,由此生下雍正。

然而,生下雍正的乌雅氏并没有因此获得封赏,反而因为她只是一名宫女,并没有资格抚养皇子,所以雍正从一出生开始,就交由贵妃佟佳氏抚养,正所谓“生的不亲养的亲”,也由此造成雍正和他亲生母亲的关系一直也不是特别亲密。



与此同时,对于乌雅氏来说,一方面雍正自小就不在她的身边,所以她对这个大儿子也是打心眼里亲近不起来。另一方面,乌雅氏后来又连续生了二子三女,在这种背景下,她就更加无暇顾及雍正。

再加上,乌雅氏后来非常宠爱她的小儿子十四阿哥胤禵,而十四阿哥与雍正又成为皇位竞争对手,但在乌雅氏的内心深处,显然是更加希望她的小儿子最终能够成为皇帝。所以,她内心对雍正又产生了相对的抵触情绪,而且还经常站在雍正的对立面,这让雍正也非常不满。

后来,雍正成功登上皇位,作为政敌和手下败将的十四阿哥自然难逃追责,于是他先是被削夺兵权后软禁,接着又被发配到河北遵化为康熙帝看守陵寝,不允许再返回京师。

对此,乌雅氏的情绪更是一落万丈,并且因为心里极度郁闷,对雍正也是愈发的不满。以至于在雍正继位后,她居然公开表示雍正继位不是她所想。群臣请求朝拜皇太后,她竟然直接拒绝;后来雍正想封她“仁寿皇太后”,让其搬到宁寿宫去住,她也以在先帝丧期为由拒绝。



在这种背景下,雍正和他生母乌雅氏的关系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两人都是互不理睬,后来在雍正登基后的第五个月,素来身体健康的乌雅氏突然就因病去世,据说从她起病到逝世,总共只有十来个小时。由此大家便开始怀疑乌雅氏的死亡,与雍正有关系。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乌雅氏生病期间,却是表示希望能够看到十四阿哥,而雍正对此却并不是很上心,后来在乌雅氏的强烈要求下,雍正才派人前去秘密将十四阿哥带回来,结果等到十四阿哥回来时,乌雅氏已经病逝。

由此,民间便有了这样两种谣言:一是说是在乌雅氏生病后,很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小儿子十四阿哥,但雍正却不允许,于是乌雅氏一怒之下,撞柱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乌雅氏自感身体不佳,希望雍正能够将十四阿哥释放出来,但雍正却只撂下一句狠话:“朝廷的事情就不劳皇额娘操心!” 言毕,乌雅氏一时间急火攻心,导致她一口气上不来而一命归西。

至于这两种谣言是不是真的,现在已经很难在说清楚,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在乌雅氏生病期间,雍正还是万分焦急,曾经数次前往永和殿,连续几天都衣不解带,昼夜侍奉。

后来在乌雅氏病逝后,雍正也是大操大办,坚持素服斋局三十三月,以示孝道。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即便和其生母不太亲近,但也不至于逼死生母。


我是赵帅锅


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世人习惯称为康乾盛世,而雍正夹在中间,为康乾盛世的连续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其功至伟,不过对于雍正得帝位种种阴谋论可以说有很大的市场,这当然是因为精彩的九子夺嫡胜利者必定会有人质疑,还有就是雍正的生母种种表现,让雍正很尴尬,也就有了雍正逼死生母的说法。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并不喜欢雍正,最疼爱雍正同胞十四弟胤禵

乌雅氏共生有3子3女,四阿哥胤禛是她所生的大儿子,十四阿哥胤禵是她所生最小儿子,这两个都是她所生,感情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当时乌雅氏身份低微,按清制不能抚育自己的儿子,胤禛满月后就被送到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宫中抚养,当时孝懿仁皇后还只是贵妃,胤禛从小就在佟佳氏宫中长大,因此和生母乌雅氏关系比较生疏。

十四阿哥胤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这时候乌雅氏早已经晋封为德妃,有资格自己带孩子了,所以胤禵是她一手带大的,再加上她和康熙所生的皇六子胤祚早夭,让她对胤禵倾注了最多感情,而十四阿哥从小聪明过人,重情重义,不仅乌雅氏对他很疼爱,康熙对这个儿子也给予厚爱,日常生活中都会给予一些特殊优待。

同胞兄弟在九子夺嫡中却是阵营不同

胤禛和胤禵两人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感情却也不好,两人之间年龄相差十岁,在九子夺嫡中,胤禵却是站在八阿哥胤禩阵营,胤禩爱惜羽毛,很会伪装,因此有“八贤王”的美称,胤禵和为人谦和的八阿哥情投意合,在太子被废后,四爷党和八爷党争夺更为激烈,胤禵坚决站在八爷党那边和胤禛作对。

在一废太子后,康熙想着重立废太子,大臣们会错意,居然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被康熙大骂,对于八阿哥结党之事进行痛责,八阿哥夺嫡之势有所下降,到康熙封大将军王的时候,十四阿哥胤禵夺嫡的呼声最高,成了胤禛和胤禵两兄弟的争夺,而胤禵被康熙亲封大将军王,很多人都觉得胤禵被立储的机会很大,而这场兄弟夺储之战,乌雅氏是始终站在小儿子胤禵那边。

雍正有没有逼死生母乌雅氏?

等到康熙突然病逝,雍正宣布继承皇位,而胤禵当时还在西北带军,准备班师回朝,乌雅氏在听到雍正即位后,本来说儿子当了皇帝,作额娘理应高兴才是,可是德妃乌雅氏居然说了一句有悖常理的话:“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这句话说的真有意思,自己儿子当皇帝,母亲还说并非是我所期望的,只能说乌雅氏太过偏向十四阿哥。

然后乌雅氏进一步给雍正难堪,在康熙大丧期间,就说要绝食给康熙殉葬,在雍正苦苦哀求下才作罢。按照清朝惯例,新皇登基大典开始前,皇帝和百官都应当向皇帝的母亲行礼,可乌雅氏拒绝受礼,雍正又跑去恳求,乌雅氏才勉强答应受礼。


等到雍正要给乌雅氏上皇太后尊号时,乌雅氏拒绝受封,也拒绝移居到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这次是怎么样都不肯合作了,在雍正元年五月,乌雅氏崩逝于永和宫,也就是雍正登基才几个月,乌雅氏就死了。

民间对于乌雅氏的死亡,有一种说法是雍正罚胤禵去给康熙守陵,不得返京,乌雅氏想见小儿子,雍正不肯,乌雅氏一气之下撞柱而死,当然这只是传说,乌雅氏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的确是病死的。

不过说到被雍正逼死,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说,主要是雍正对胤禵的打压,让乌雅氏心痛,看到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皇位没了,还被自己所讨厌的大儿子无情的打压,自己以不合作的态度要挟雍正,也不能使雍正回心转意,心情郁闷下导致病情加重,最后暴病而亡!


历史红尘


首先要说明的是:胤禛之生母,德妃乌雅氏,在雍正继位后,封尊仁寿皇太后。也就在雍正继位即雍正元年,乌雅氏于5月23日(公历1723年6月25日)在永和宫逝世,而就在半年前,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历1722年12月20日),她的丈夫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去世在历史上也成为一宗悬案,有说是太后病逝,有说是雍正逼迫她,生气之余撞柱而死,到底乌雅氏的死因如何,还有待考证。

在这里,提问者说雍正继位之后,逼死自己的生母,是不科学的,因为缺乏有力的历史证据。

一、谣言起于何处

为什么很多人说雍正逼死自己的生母呢?原因大概有这些。

1.乌雅氏身体一向健康。史书记载:“皇太后身体素康健。”康熙刚刚去世半年,史书也未见乌雅氏有何旧疾,从她起病到逝世,只有十来个小时。

2.乌雅氏的一系列行为令人生疑。作为雍正的生母,自己的儿子荣登大宝,本来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可是乌雅氏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到疑惑。

一是雍正即位的时候,她居然公开表示胤禛即位不是她所想。群臣请求朝拜皇太后,她竟然直接拒绝,还下懿旨说欲随先帝而去。

二是雍正想封她“仁寿皇太后”,搬到宁寿宫去住,乌雅氏以在先帝丧期为由拒绝。

三是乌雅氏生日,雍正给她办万寿节,虽然答应了,但却不接受群臣跪拜。

3.雍正后来的行为同样令人生疑。乌雅氏逝世三周年后,如此重视孝道的雍正却以天热为由没有去祭拜,就是祭日前雍正写的哀悼诗也平淡无奇,难有感动。雍正还鼓吹乌雅氏与允禵母子关系不和,与自己反而很好等等,以及对曾耽误允禵母子见面的李如柏进行提拔等等。

二、太后之死还原

乌雅氏的生日,雍正给她办了一个万寿节,即乌雅氏去世前一个月。一个月后,乌雅氏生病。作为母亲,乌雅氏实际上和小儿子允禵的关系最为要好,原因很简单,允禵是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而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养大的,所以,雍正与生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因为这时候允禵已经被雍正罚去守陵了,生病的乌雅氏想看见自己的小儿子。雍正再心狠,也不会置之不理,于是,就派人前去汤泉(允禵守陵处)找允禵回来。

然而乌雅氏左等右等,就是没看见允禵回来,为什么呢?

1.传信使者之谜。

雍正派去传信的使者不是宫中的太监或者卫士,而是粘杆处的侍卫。粘杆处,是雍正年间的特务组织,起源于雍正当皇子时候的雍和宫,雍正继位后,将粘杆处改名为尚虞备用处,隶属于内务府,实际上是为皇帝服务的特务组织,十分隐秘低调。

当时雍正派去的两名粘杆处侍卫,一个叫吴熹,一个叫朱兰。雍正为什么要派粘杆处的侍卫去,可能是考虑到粘杆处办事的效率高,速度快,另外办事机密,不会扩散什么消息。

吴熹和朱兰赶到汤泉,说自己是粘杆处的,是奉皇上的命令带允禵回京。当时在汤泉看管允禵的叫李如柏,见二人什么文书都没有,就拒绝了两人的请求,还将吴熹和朱兰给捆绑起来了,并给雍正上折子说有人冒充国家秘密机构的干部想带走皇子允禵。

雍正见这事儿办砸了,只好重新写了一道圣旨,另派人前去带允禵,这一去一来路上往返就将近半月,等允禵回京的时候,乌雅氏已经病逝。

乌雅氏病逝后,雍正可谓大操大办,坚持素服斋局三十三月,以示孝道。

但民间却起了谣传:说是乌雅氏想见小儿子允禵,雍正不允许,所以一怒之下,撞柱而死,就是被雍正逼死的。

2谁在谣传?

对于这个谣言,雍正派人进行了调查,并且还查出了结果,这些谣言来自于宫中的太监或奴才,他们是:于义、何玉柱(允禟的心腹太监),八宝(允䄉的属人),关格(允䄉的亲信太监),马起云(允禩的太监),马守柱(允禵的太监)等人,这些人据说是亲眼看见过永和宫柱子上有血迹。

一看这些人,都是“八爷党”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们真的看见了还是雍正皇帝找出的几个替死鬼,最后把脏水泼向“八爷党”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乌雅氏因为要见允禵和雍正发生过矛盾,是什么矛盾?是否因此起了冲突?现今都难以判定,而且,雍正为什么要派粘杆处的人去传信?为什么没有出圣旨?事后,雍正为什么对对误事的李如柏还进行了表扬和提拔?这都已成秘密,也正是因为如此,太后之死,才显得更为诡谲难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