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前言

明朝時期,駐守北方的邊防軍由於戰爭防禦需求,常年需要出到長城之外進行一種燒荒行動。具體方式就是:在秋、冬季節明軍根據計劃出動,將靠近長城邊境幾百裡範圍的草原枯草燒掉,也包括遮擋視野的林木。燒荒除了便於瞭望、炫耀明軍武力等目的之外,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堅壁清野。

如果燒荒行動在這些邊鎮附近的重點要害區域得到了有力執行的話,就可使遊牧民族的馬匹在靠近明朝邊境的範圍,在秋冬二季甚至春初時都難以得到天然草料的充足供給。馬群缺草供給,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以蒙古族為主的遊牧部落的南下侵擾。不失為在秋冬及春初幾個月裡對付遊牧民族入侵的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燒荒之舉措在明朝北部邊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時人常有提及。明朝嘉靖年間的官員唐順之,就曾經談到燒荒對北方邊境外遊牧部落的重要遏制作用。

他說:“虜人來去如風雨,此亦未必盡然。且虜人非萬騎不能大舉,騎不可一日無水草。沙磺少水,而水草可飲食萬騎者,尤為難得。虜人擁騎南下,須是覘得水草便利處,然後可入其無水草處。故知守邊要地止有數處,而當時擺邊之法為失算矣,虜人亦不能以飢渴馬致千里也。是以邊城雖綿亙千萬裡,虜人雖是風雨來去,而其所從入大約可以先定。其小小隘口,零騎可入處,雖不可數,而其大舉之路,大約不過數條而已。”

燒荒在軍事防禦上對明朝的有利,已經是明朝人的共識了。

明朝在北方邊境的常年燒荒之策並沒有被清朝繼承,因為清朝的邊境線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清代滿族入主中原,蒙古部落及東北之地都已經被降服,邊境線已經已經向北方更大幅度的推移,並非原來明朝長城一線的所謂“九邊”之地。因此,用於長城一線對付蒙古等遊牧部落的燒荒策略被取消,並沒有像明朝那樣成為清朝的國策。偶爾實行過的燒荒軍事行動,也只是在清軍平定朔漠和準噶爾等少數的幾次軍事行動期間,且持續的時間短,波及的範圍也很小。與《明實錄》比較,《清實錄》幾乎沒有關於燒荒的記載,平時無故放火燒荒者還會遭到嚴懲。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明朝北邊燒荒之策的創立時期是在永樂初年。據《明成祖實錄》載,永樂五年,鎮守大同邊將江陰侯吳高最早提出在明朝的邊防軍當採取燒荒之舉對付遊牧民族的入侵,以後才逐漸在長城一線的各個邊鎮全面推廣開來。通過對《明實錄》的查閱,洪武時期幾乎沒有一條用燒荒之法來防禦蒙古等部落入侵的史料。所以能夠推測到,燒荒之法,應該是在永樂年間,才開始逐步確立的。

永樂五年十二月癸已日,鎮守大同江陰侯吳高奏請:“沿邊草盛,欲焚之。”永樂皇帝朱棣敕令此事可行,但當穩妥操作。他下令指示:“最當第慮,旁近未知,或生疑怪。且巡微軍馬倉猝難避,屯堡房舍將有所損,須預報之使備。”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可見,當時明朝在北邊的邊防軍還不習慣此舉措。永樂皇帝還認為此種行動如果缺少嚴謹的安排調度,容易產生驚擾,甚至可能因燒荒引發的火災危害到己方,產生軍馬、房屋等方面的損失。

至正統年間,翰林編修徐理上言時。

說:“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鎮壓北虜。乘冬遣將出塞,燒荒哨瞭。"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何明初並不採用燒荒之法來防禦蒙古入侵呢?較合理的原因最可能就是,明朝北邊的諸多軍鎮尚處在初創時期,明朝邊防軍還沒有在實踐中摸索出使用燒荒這套策略來對付遊牧民族的入侵。明代以前,在北方的戰爭風雲中也曾多次出現戰爭期間以燒荒來剋制對手的歷史記載。但去古已久,明朝人重拾燒荒這個並非自己最早原創的法寶在長城一線進行歷史的重演,還需要一個不斷摸索熟悉的過程。

自永樂五年至正統九年,明朝邊防軍的燒荒已經由大同逐漸向包括宣府、寧夏等在內的軍鎮向整個北部邊防線推廣,上升為明朝防禦蒙古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後,燒荒成為“常例”,明朝常敕令於秋、冬季出邊燒荒。史載,宣德四年九月,明朝遣將出塞燒荒。守大同武安侯鄭亨、守宣府都督譚廣等各遣人上奏,宜及時發兵出塞。宣德皇帝表示同意,說:“燒荒固常例,師行不可不謹”,遂敕令:"諸將肅部伍,嚴號令。毋或怠忽,為虜所窺。”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說明早在宣德四年之前北邊大同、宣府、寧夏三邊已將燒荒視作“常例”。

宣德七年九月鎮守山西都督僉事李謙上請:“偏頭關外,地臨黃河,皆邊境衝要之處,草木茂盛。或有寇盜往來,難於瞭望,請如大同、宣府例,至冬初發兵燒荒。”

正統元年八月,屬延綏鎮的延安都指揮王永上報“欲往河曲焚草搜賊”,得到了正統皇帝的批准。正統七年十一月,錦衣衛指揮僉事王瑛上言因甘肅鎮及遼東鎮下的義州屢被遊牧族人侵擾害。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建議:“近地水草有餘,故也,乞敕邊將遇秋深率兵,約日同出數百里外,縱火焚燒,使胡馬無水草可恃。”正統皇帝“命所司計議以聞,頗採用之”。

這說明遼東鎮大約此時才開始燒荒。正統七年十二月,翰林院編修徐理上言五事,

建議:“今宜於每年九月,盡敕坐營將官巡邊。分為三路,一出宣府以抵赤城獨石,出大同以抵萬全,一出山海以抵遼東。各出塞三五百里,燒荒哨瞪,如遇虜寇出沒,即相機剿殺。每歲冬出,春歸休息。”

皇帝命兵部同五府管事官議論施行。這說明此時“九邊”中大多數邊鎮都已經開始進行燒荒了,燒荒這種在現代人看來有違環保政策的方法,開始真正變為了明朝的御邊國策。

除此之外,燒荒行動在執行中就不同年份、不同區域常打折扣。具體表現為:燒荒的時間太早,草還沒有足夠枯黃,達不到燒燬的目的。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結束語

有人把燒荒與北方荒漠化、森林破壞的關係聯繫起來討論,得出的結論是燒荒嚴重破壞了草場,此說法恐怕未必成立。在荒漠化影響的人為因素中,現代研究成果經過現場考察後認為過度放牧、耕墾草地等行為導致地表被破壞才是荒漠化的最大殺手,所以不應誇大燒荒之舉對草場荒漠化的影響。因為燒荒並不是導致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的原因,與過度放牧、人工墾殖破壞草原地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影響不能相提並論。再加之明代實行燒荒時常大打折扣,因此燒荒這一 因素對明代北方地區草場日益荒漠化的歷史影響還是有限的。

當然,不容否認的是,北方長城一線外平地森林的大量消失,確實與明代的燒荒有比較密切的聯繫。從生態破壞的角度講,長期的燒荒行動對北方的樹木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明代時,北方地區總的氣候環境比較乾旱,林木能夠長成茂盛的森林非常不容易。而燒荒就會使大片林木被燒燬後很難再次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一種破壞。雖然燒荒的主要目的是燒掉草原枯草,但明軍為了便於嘹望發現森林中潛藏的遊牧部落,加之不能控制火勢,大量九邊外的林木被毀在所難免。這裡要注意的是,明軍燒荒時燒燬馬草為主時的燒燬林木行為,也是有選擇的。

明軍非環保的“燒荒”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因為林木茂盛至很難前進時,也會阻止遊牧民族穿越某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山林。遊牧部落一般不會選擇砍伐殆盡林木後才通過某些要道,那樣畢竟太費時費力。所以,燒荒時明軍主動燒燬的林木應該還是有選擇的。當然,風助火起,有時候難免蔓延至不可預測的範圍中去。甚至還有把明軍自己的沿邊寨堡燒掉的,如此引火燒身雖為極少數,卻讓人哭笑不得。因為森林的生長特點和草原不同,森林一旦被毀壞,短時間很難恢復。再加上當時沿邊採伐林木的活動不絕,二者交互作用,加速了這一進程。.


燒荒確實會對森林產生嚴重的破壞,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但燒荒對森林之外的草原而言,只是燒燬草原的枯草,使被燒地區的馬匹在秋、冬季節難以吃到天然枯草。現代學者所作草場燒荒試驗的研究也表明,燒荒不是使被燒的野草在來年不能生長,反而會使草場在春季會提前一二十天返青提前生長,對草場生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因此,早春牧草返青普遍提前十五至八天,加之草木灰的肥效作用,使牧草不但生長旺盛,產草量增加,且生長期相對延,燒草場卻為厚厚枯草所覆蓋,實際可牧時間要比已燒草場推遲一個月左右。因此,牧草返青提前,有利畜群早春放牧,挽救乏畜。”四古今雖有差異,但草場生長的特點當無根本的不同。燒荒並不是導致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場在春季延遲生長的原因,反而有益於草場的提前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