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北朝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北朝時期,在統治者的推崇之下,佛教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社會上崇佛風氣的盛行,導致信徒遍佈、寺院林立。佛教一度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信仰。

同時,在北朝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封建倫理綱常對女性的束縛較輕,女性的社交行為相對自由,不少女子也信奉佛道並且走向皈依佛門的道路。女性崇奉佛教、釋讀佛典也成為一種獨特的歷史現象。

一、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

北朝女性崇佛者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皇后嬪妃為代表的宮廷成員,二是官宦家庭的女子,三是普通平民女子。不同的社會階層其信佛原因亦不相一致。

1、宮廷后妃信佛原因

北朝時期,后妃崇佛的表現主要是主動或者被動的出家為尼現象。主動是后妃一旦進入宮廷,皇帝喜好直接決定了其在宮中的地位,皇室奉佛之風既盛,後宮妃嬪侍女自然受其影響信佛與敬佛。北魏道武帝至高洋、宇文覺稱帝時期共有皇后21人,出家者5人。西魏乙弗皇后葬於麥積山石窟寺,恭帝皇后若干氏也出家修行。隋朝,獨孤皇后敬信佛教且正式受過菩薩戒,即"開皇十五年,文帝又請(法純)入內,為皇后受戒"。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麥積山石窟寺

后妃選擇信崇佛教不排除極少數人真心喜愛佛教或嚮往清淨的修道生活這些因素,但更重要的緣由是迫於宮闈政治鬥爭失利,出俗為尼表面,但何嘗不是這群不幸的高貴者選擇的避難方式。這事實上與她們自身信仰佛教並無干係,而是北朝政治脅迫"崇佛"

《魏書.皇后列傳》有宣武皇后高英為尼的史實。墓誌所給出的原因是"帝崩,志願道門,出俗為尼"。但是結合史料可以推知高英出家的原因與宮闈爭鬥有極大關聯。

高皇后二月被尊為太后,三月即被送往金墉城,失去世宗皇帝的庇護,高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下降。"元年,太后出覲母武邑君。時天文有變,胡太后欲以後當禍,(高英)是夜暴崩,天下冤之。喪還瑤光佛寺,殯葬皆以尼禮。"在複雜的宮闈奪權中落敗,最終以"志願道門"的結局終老於瑤光寺。

2、世家女性的信佛

以官家女子為代表的貴族女子,是北朝崇佛女性的主要群體。有些貴族世家要求女性修習佛教以維護家風禮制:"烈家傳素業,閨門修飾,為世所稱,一門女不再醮。魏太和中,於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無子者並出家為尼,鹹存戒行。"建造私家尼寺的行為,直接反映了佛教為一些尚崇禮制的世家所接受。

世家女子信佛出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家族變故與婚姻挫折,為了擺脫親人早逝、孤獨寡居等生活現狀,追求人生貞節及更高的思想境界而去敬佛禮佛甚至出家成為比丘尼。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就比如北魏大覺寺的比丘尼元純陀出家前有過兩段婚姻,在第一次婚姻結束時即有出家守節的念頭,奈何家人不同意,至第二次婚姻挫折之後,更加不願再為俗世中事物所煩擾,"一生契闊, 再離辛苦,即慚靡他之操,又愧不轉之心,爽德事人,不興他族,樂從苦生,果由因起。便捨身俗累,託體法門,棄置愛津,棲遲正水,博搜經藏,廣通戒律,珍寶六度,草芥千金。"選擇以佛教信仰為最終歸宿

3、平民女性向佛祈禱

關於平民敬佛的記載,史書中時有所見。《魏書·釋老志》曾記載孝文帝主持剃度百餘位良家男女為僧尼:承明元年八月,高祖於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為僧尼者百有餘人,帝為剃髮,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資福於顯祖。此處的"良家男女",即應指庶民中的出家者,男子成為比丘僧,女性則為比丘尼。

平民女性多未成年而修道,無關於佛學天賦,更主要地是難以忍受動亂波折的社會生活

。因苦難所迫,受現實利益的驅使只能向佛教求取福報。

4、佛教對北朝女性的吸引

除卻皇帝推崇佛教的影響,佛教教義對女性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錢穆先生研究南北朝佛教時曾指出:" 原佛學流行,固由於當時時代之變動,更在於佛法主依自力,不依他力。"

"佛教從自身的基本理論緣起論出發,強調善惡果報,眾生依其善惡行為得之報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生死輪迴或超越生死輪迴而進入涅樂境界。"佛經倡導的輪迴、善惡相報理論簡單易懂,宣講的內容多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且鼓勵女子通過行善積德的方式爭取來世的美好生活,易引發女性共鳴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同時,不同於儒家倡導的"男尊女卑"觀念,佛教典籍宣稱眾生一律平等、男女的佛性沒有等差,為厭世者指明新的出路,對上層階級的婦女尤其具有吸引力。他指出女性可以轉世為男身,鼓勵女性像男子一樣去爭取靈魂得救。從理論上賦予女性與男性一樣塑造理想人格的權利,為其提供一種從精神上解脫的道路,從思想層面而言,佛法的感染力更加促使北朝女性研讀釋典、潛心向佛。

另一方面,中古時期的女性有機會接受教育者多限於社會上層女子,也只有極少數的女性能夠理解高深玄妙的教義倫理,為了吸引信徒,佛教傳佈者將佛經以俗講、變文、通俗故事及歌詞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以生活化的形式宣傳佛家思想。對於知識淺薄的女性而言,淺顯易懂的佛經要比簡練幽深的道教經典更易於理解和接受

二、世俗女性之佛事行為

北朝社會,女性參與佛事活動是較為普遍的事情。所謂世俗女性,便是指除去比丘尼外受到佛教思想觀念的影響

,具有佛教信仰的普通女性,此類佛教徒人數眾多,大致可將她們的崇佛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誦經抄經的崇佛方式

作為了解佛家思想的重要媒介,誦讀經籍是女性接納佛法最直接明顯的方式。也是各階層女性,包括世家貴族與平民百姓信佛都能做到也必不可少的方式。受北朝不同政權統治時期社會風氣的影響,墓誌銘文對於女性誦經的禮佛行為多是間接性地概括:北齊《北齊王憐妻趙氏墓誌》"夫人精心練行,遍覽諸經。臨終遺屬,委財三寶。"三寶,典型的佛教詞語,即指"佛、法、僧"。趙氏不僅通過遍讀佛教經典加深自身的佛學修行,甚至將私財捐贈給佛徒沙門作為臨終遺願。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同時,女性不但以誦讀佛經為日常的崇佛方式,與誦經相伴而生的還有抄經、講經。講經這種方式需要較高的佛學修為,故一般在比丘尼群體中進行。與講經相比,抄經的參與者相對較多。

2、素食齋戒的崇佛方式

與道教清修的方式相類似,佛教同樣要求信徒遵守"持齋"之法,即不違反齋戒的思想。素食齋戒的思想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定型,伴隨著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敕令的發佈,素食風氣極為盛行。北方佛教徒受南朝政權的影響,亦將禁絕酒肉、葷腥當作敬佛的重要禮俗

北齊的《傅華墓誌》記載:太妃處貴能降,居益念損,衣無兼採,食不重味,目棄珍玩,耳絕絲桐。擯落囂塵,祛洗累或,投心覺寶,車意玄門,潔齋靜處,大十餘載。雖光次悲泉,齒跪大耋,貞情苦行,未之或改。"食不重味"即指不食用辛辣的蔬菜,"潔齋靜處"則為遠離繁華哦墅,獨自堅持齋戒。

傅太妃出身顯貴,崇尚佛法之後,

都能拋棄奢華生活,做到擁有苦行清修之舉,六十多年堅持食素齋戒,更體現出其佛教的虔誠信仰

3、樂善好施的崇佛方式

佛教擴展了儒家追求的仁、善思想,無論是從個人福報還是惠及民眾的角度,均鼓勵信仰者一心向善、常懷慈悲之心,於是,樂善好施同樣是北朝女性崇佛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北魏,馮邕之妻元氏出身十分顯赫,其崇佛後以慈悲為懷,捐獻家產給貧苦之人,說明女子可以支配財產。此外,還有大魏揚列大將軍第三子給事君夫人韓氏,"每期玄慶福善,長隆內訓。不悟橫診濫仁,促淪陰教。"作為一位貴族女子,韓氏同樣擁有慈悲情懷,每逢齋月皆能有施捨之舉。

依據文獻反映的信息,居家女性信徒的"樂善好施"行為主要表現為對災民或貧窮之人捐贈家產、施捨財物,最終達到積聚功德、修成正果的目的。單方墓誌所描述的只是個人的佈施行為,最直接的體現了女子可以自由支配家產,而伴隨著佛教徒的增多,慈善佈施的思想逐漸由佛教團體發揚光大。

4、修建寺廟的崇佛方式

造像與立寺作為北朝社會佛教流行的產物,深刻地影響了居家女性的佛事活動。由於建立佛寺需要巨大的經濟消耗,史籍中尚未見到平民女性為了佛教信仰而集資立寺的記載,建造佛寺主要為上層女性參與的佛事活動,這種現象在北朝時期尤為明顯。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北魏,"胡統寺,太后從姑所立也。入道為尼,遂居此寺"國,胡太后之姑僧芝修造了胡統寺。隨後,僧芝在宮中因擅講經而出名,許多貴族女性成為其名下弟子。其中,王肅夫人謝氏即為正覺寺的寺主,正覺寺同是謝氏專屬的修行場所。而胡太后在僧芝的影響之下," 姑既為尼,幼相依託,略得佛經大義"不但舉辦齋會、講經活動,而且先後主持修建了永寧寺、秦太上君寺、秦太上公西寺三座寺廟。

5、不同階層女性禮佛行為差異

綜上所述,北朝社會上層具備佛教信仰的女性依靠宮廷或家族背景,擁有直接或間接的經濟來源,能夠支撐得起建造寺院、捐贈行善等佛事消耗;貴族女性同時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能夠影響及號召同道者宣傳佛教思想、舉辦佛事活動。

與此相對,處於社會下層的平民女子也深受社會的崇佛風氣之影響,但是礙於難以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其崇佛活動則為簡單的誦經抄經、集資造像等

。侯旭東先生研究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時,指出造像記中的"削減身資"、"自竭家珍"、"減割家財"等反映了普通民眾耗盡家產造像的情況,崇佛活動往往需要巨大的經濟消耗。

北朝女性佛教信仰的產生——解讀為何女性把佛教當做精神歸宿?

三、總結

北朝時期,女性作為活躍的社會群體之一,其禮佛活動獨具特色,社會崇佛風氣盛行促使佛教女性觀日漸開明,各個階層皆出現了女子崇佛現象,上至宮廷后妃、世家貴族女性,下至普通平民女子、女奴女妓,

佛教教義理論使北朝女性在動盪的現實世界中得到精神安慰,為不同階層的北朝女性提供了選擇精神歸宿的一種途徑。

參考文獻

1、王亞楠《北朝墓誌與女性的佛教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