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是三品官?

静说历史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 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 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 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 ;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末初说历史


堂堂宰相狄仁杰在我们印象中应该是正一品的头衔,毕竟动不动就有“便宜行事”的权利,可现实中却是正三品,这是为什么呢?

正一品官位

唐朝的正一品主要有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三司(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皇亲国戚。自从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三公和三司就成为了虚职,一般都是逝世后追赠的荣誉称号。天策上将是李渊当初为李世民设置的,所以自从李世民之后,就没有人担任这个职位了,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位置。至于皇亲国戚给他们封爵位,也是一种荣誉,没实权。



正二品官位

唐朝的正二品主要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就相当于宰相,手握重权。当时李世民在当秦王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所以等他成了皇帝后,这个位置也就成为摆设了,一直空着。后来尚书令的实际权利就落到他的“下属”――“左右尚书仆射”(从二品)手上。

“位低权重”的正三品

等到武则天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她进行了改革。“左右尚书仆射”逐渐成为位高权低的职位,将“中书省”提为最核心的部门,改名凤阁,而凤阁的最高长官为内史(正三品),行宰相之职。



而狄大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内史,刚开始的职位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是宰相),直到去世那一年才升任内史。换句话来说,当时能掌握实权的最高官位也只正三品。


雁城流浪僧


狄仁杰,630年~700年,历任:汴州判佐、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是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师三公制,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其组织完备,分工较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

三师三公制。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师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都是正一品。正一品官员,均为虚职,是为皇室家族保存的职位,唐太宗在做秦王时担任过尚书令、天策上将,都是正一品的官职,以后这个官职就没有了。亲王等授予二品,但没有实际权力,不参与政事,所以最有实权的就是三品官员。

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十六位大将军,均为正三品。

武则天时代,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天盛世,使唐朝的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用人方面,爱养人才,爱护人才,,使得天下英雄,尽为之用。自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统治的终结,使许敬宗、李绩、李义府、范履冰、刘祎之等文人学士,都官至宰相,(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服,只要是参知政事的都是宰相)长期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北门学士也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

狄仁杰作为75个宰相之中的一人,61岁才第一次当上了宰相,四个月后被来俊臣陷害,贬为彭泽县令,67岁,重回京城为相,为期三年,为相期间,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对大唐社稷的稳定做出了成绩,700年病逝。从政绩来看,并无惊天动地的功劳,只是优秀而已,官至三品,已是最高。


冬瓜5876


看过《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可能会听过狄阁老的一句台词,“不瞒夫人,我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意思就是他自己和正三品的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是同品的,只不过同品不同秩而已。虽然说只是电视剧,但是和事实是相符合的,即身居宰相要职的狄仁杰确实“只是”正三品!宰相都只是三品,那一二品究竟还能是些什么人呢?今天小祁就跟大家聊一聊唐朝的官制。


(狄仁杰影视形象)

唐朝的中央官制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加以完善就成了后来一千多年各朝代一直沿用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三省实际上是五省,分别为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但因为主持中央政权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因此大多习惯称三省。

而到了唐朝,又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这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两名、正三品)、门下省长官为门下侍中(两名、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一名、正二品),后来唐代宗时期均升为正二品。


(三省六部分工图)

这三省的长官均可称为宰相,也就是说唐朝的宰相最少的时候有5人,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不只是唐朝,其他朝代也几乎都是多宰相制度,而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希望用更多的人以分相权。相权削弱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强皇权!

既然尚书令也是宰相,为什么狄仁杰就不是正二品呢?问题就出在尚书令这,就是因为唐高祖时期,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等到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其他人也就不再敢担任尚书令一职(郭子仪曾短暂出任此职),于是就以尚书省的副长官(从二品)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


(唐太宗李世民影视形象)

但后来又以这三个官职“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换句话说唐太宗连这三个官职也不愿意给了。于是就有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唐高宗时期又增添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在唐代宗时期升为二品),这些到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甚至于到了后来,如果尚书仆射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事务了!

武则天极其喜欢改名,她登基后,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神探狄仁杰》中所能听到的名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在电视剧中被叫成了“莺台”,这是一个错误。而历史上狄仁杰曾先后两次拜相,分别于公元691年和公元697年,只不过时间都不长,第一次仅仅4个月就被诬告并被多职下狱,第二次拜相也仅3年多时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并被追赠为文昌右相。在唐中宗复位后,追赠为司空、梁国公。


(武则天影视形象)

要说唐朝的一品、二品是什么官,而追赠给狄仁杰的司空和梁国公则就是分别属于正一品的职事官和从一品的爵位!那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一品、二品的高官呢?下面将会一一列举。

正一品

职事官: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天策上将(专门封给秦王李世民的)

爵位:亲王

(职事官指的就是官员的实际工作,他的实际职位、权责和任务。)


(长孙无忌影视形象)

从一品

职事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位:嗣王、郡王、国公

(散官指的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随人走,和职事官会经常变动不一样,散官一般是不变的,走到哪都是定的,散官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报酬)


(李靖画像)

正二品

职事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位: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勋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共分十二转,一转武骑尉最低从七品,十二转最高上柱国正二品)


(狄仁杰画像)

从二品

职事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

尚书左右仆射、十六卫上将军、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位:开国县公

勋:柱国

由狄仁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唐朝三品已经是位极人臣了,要想做到一品和二品,需要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机遇和时间,比如说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最高做到司空、司徒、太尉,封赵国公,而李靖则最高官至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死后才追赠为正一品的司徒!所以不要怪狄仁杰不努力,实在是条件不允许啊!


小祁说历史


唐的官制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长官因为权重,地位,品级是比较高的,为正二品。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的避讳和权力的集中,尚书令一职,不再设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只是虚职,代表荣誉而已。



唐太宗之前,还有尚书令这种正二品,太宗之后除郭子仪短暂当过,就没有了。剩下的中书和门下省长官本来的品级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这三省的长官为天然宰相。

随着尚书省权力集中到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大唐最重要的机要部门。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门长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靖就当过这个职务。后来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参知政事。

(狄仁杰)

所以,无论品级多高,要加这个官衔才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当皇帝后,还中书和门下为凤阁和鸾台。狄仁杰的几次拜相,都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杰又当内史(凤阁的长官),正三品,资历老,人称“阁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于后世朝代动不动的一品二品,其实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了。连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破格当了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没几天他也给辞了。


大飞熊骑士


狄仁杰确实只是三品官,也确实是宰相,有些人觉得不才三品官吗,怎么感觉好低呀,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是没有了解,唐代与明清,尤其清朝的官制品阶的差异性。

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以清宫戏居多,很多人很清楚明清时期各个官职的品阶,但是很不清楚除了明清以外的官职的品阶。

比如拿汉代的为例,他们并没有分品阶,而是两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两百石,即使两千石,还有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如果没有仔细的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确实很难理解这个石到底是多少俸禄,而这中真比两千石又有什么区别。

或许为了更好的分清各个官职的关系,后面就采取了九品制,而各个朝代的九品制也不尽相同,比如明清的是九品十八阶,每个品里有正从两个阶,而唐代是九品三十阶。

一品至三品一样,都有正从两阶,而从四品至九品就不止两阶了,而是有正上,正下,从上,从下,以四品为例,分别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四个阶,这样,一共有三十个阶。

我们来看看清制一品,二品,三品的都有哪些官职。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六部尚书,总督,都察御史。

二品,内务总管,巡抚,六部侍郎,布政使。

三品,各寺卿,按察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

那我们再来看看唐代的又是什么情况。

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与明清的六部是一样的,而三个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在尚书省之下。

这三个省的长官都是正三品官,而李世民当近尚书令,所以后面就没有人担任尚书令,而是由尚书左右两仆射来代替,这些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唐朝宰相也就三品。

那一品,二品的有吗?也有,但很少。

一品,是三公,还有太子三师,还有天策上将,另外还有骠骑大将军。

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太子三少师,大都督,大都护。

总的来说,唐代的官职的品阶总体偏低,唐代三品,相当于明清的一品。


历史简单说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人称阁老,当朝宰相,却是区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

实际上,历史上武周时期,狄仁杰当得最大的官也是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何身为协助武则天丈量天下的宰辅只是区区三品?于是不禁要发问区区三品已经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权重的吓死人?!


其实,官高倒是事实,权重倒是不一定。

其实,唐朝的官制还是颇有特色的,从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样有九个品级,分为职、勋、爵三类官职。

一品大多都是勋官占据如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亲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李绩、郭子仪、武三思等。大多都是开国元勋与皇亲国戚。

二品只有尚书令,但是曾经李世民在当皇帝前曾当过,为避讳,后人都没有敢当的,连郭子仪也没敢当,因此一直是虚位以待。

然后便是唐朝正式话事团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实权官员。


(武则天像)

刚刚已经说过,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悬而未决,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仆射当家,三品秩。其下属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后来武则天时期,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所辖部门主要负责皇帝文秘工作,武则天时期简称为凤台。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其所辖部门主要对中书省的诏书、法令等进行复核、监督,武则天时期简称为鸾阁。

实际上,中书令,侍中就是相当于那时官员的最高权力者了,是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游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杰这样的官便诞生了——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职和凤台鸾阁的中书令和侍中一样都是三品官员,帮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为宰相,所到之处,如朕躬亲。


所以不能说狄仁杰官不大,只能说那时候官员权力最高峰撑死了只能到三品罢了。


不书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名相,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一度非常崇高,被称为“国老”,武则天以狄仁杰为左膀右臂。在狄仁杰去世的时候,武则天更是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后来唐朝也是历代加封,从梁国公到配享太庙,后晋还加封太师。但是为何他的品级为何一直停留在三品呢?

其实这和唐朝的官职制度是直接相关的。在唐朝,正一品官只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其中天策上将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所以唐廷除了李世民之外无人再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品只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不过这些官职一般来说,前期被赏赐还好,后期被赏赐的基本就只有一种情况:你是皇帝不喜欢的人。因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了安抚各地藩镇,各种郡王封赏不断。如果你被赏赐了这些职位你可要当心了,说不定哪天天威降临,你就人头落地了。

与一品官职类似,二品官职也都是一些名誉性质的官职,其中比较特殊的有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这一职位绝大部分时间悬空,即便给予了某人也是作为某种奖励,没什么实权,所以唐朝实际上的宰相,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一情况是和唐廷的实际政治分不开的。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直接产物,唐朝的三省六部里面中书门下是真正的行政决策单位,所以有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人,都是宰相。

唐朝时期大臣讲究去虚取实,所以狄仁杰虽然只是三品,但是地位无人可及。毕竟他不需要那些虚名加身来证明自己了。


冷兵器研究所


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最高只做到三品官儿。其职位是同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正三品”一衔;品级虽低,但事实上这个三品官儿已经是位极人臣了,相当于宰相。

狄仁杰作为“古今第一女帝”武则天的心腹大臣,其官至宰相,权倾朝野。乃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武周第一权臣。 然而狄仁杰这样的“大佬”级人物,官职却只有三品?难道唐朝时期的一品、二品官员,都是“神仙”吗?

事实上,唐朝的官吏级别制度,与后世的明、清有着极大的不同。

例如,清朝时期的王爷、贝子等皇室宗们一律没有品级、官阶,只有爵位。 而唐朝则将皇亲国戚、开国元勋等人授予一品官职,因为唐朝的“一品官职”是“荣誉和待遇”的象征,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力。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位有两类: 注: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施行的三公九卿制大有不同,唐朝虽然保留了“三公”、“三师”的旧制,但却不给予响应的权力,属于一种“荣誉称号”。

第一类——太师、太傅、太保

这三个官职俗称为“三师”,主要职能是辅佐太子,也就是太子的“私人教师”。 “三师”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虽然官居一品,但却没有实际权力。

第二类——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国防部长,主管军事”; 司徒相当于“国家水利部部长”兼“国家建造总局局长”,主管水利、建设; 司空相当于“国家人社部部长”,主管民事、民生; 这三个实权官职被称之为“三公”, “三公”一般只授予开国元勋,或居功至伟的肱骨之臣,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已。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职,仅仅是一种象征着个人荣誉的虚职,被授予一品官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

唐朝时期的正二品官员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官职叫做尚书令。

尚书令是“三省六部”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权力要大于狄仁杰所担任的三品宰相。 但由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的官职就是“尚书令”,李世民当了皇上之后,便暗中废掉了这个职位,另外,满朝文武为了避嫌纷纷不敢接受这个官职,所以“尚书令”便成为了虚职,其职能由“左右仆射”所代替。

狄仁杰不仅仅只是宰相那么简单,他还是“内史”也叫“中书令”,虽然也是三品官儿,但在隋唐时期,其已经是事实上第一宰相。因为内史为“中书省”的最高领导人,虽然官阶为三品,但论其实际权力,并不比从二品的左右射仆低,甚至还会更高。

再来,掌管着门下省的“侍中”张柬,同样也是宰相级别,曾经是狄仁杰的门生,但凡遇到棘手的国家大事,张柬都要请狄仁杰代为处理,所以狄仁杰这个“三品官”的权利,抵得上十个一品官。

他是个妥妥的实权派,并不是有些帖子所说的那样,什么狄仁杰只是个小官儿,只是野史小说吹出来的,在历史上并不出名。无论是权力还是贡献,在武周一朝,狄仁杰绝对都算得顶级的。


白话历史君


这不得不从唐朝的官制说起。

唐朝官制,在前朝官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体系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六部就是朝廷之下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职能部门去管理不同的事物。尚书省属于行政单位,其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

三省的长官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是宰相,但由于规避唐太宗又进行了一些变化,这样尚书省下的侍中侍郎就相当于宰相职位。

一品官职基本都是太傅、太保、天策将军、八柱国之类空有头衔的虚职,二品也是一些有名无实的虚衔,真正有实权的就是正三品官职,比如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一品大官了。

武周时期,沿用了唐朝固有的官制,狄仁杰一步一步从地方官开始,最终成为了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位了。

不过众所周知,狄仁杰忠肝义胆,不畏权贵,当了宰相后,由于就被来俊臣给诬告了。后来契丹入侵,朝中无人可用,狄仁杰才被起用。狄仁杰赶走契丹后,武则天为表彰其功绩,又将其提拔,升为宰相,授衔光禄大夫。

所以别看只是个三品官,但却是位极人臣,已经相当于一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