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士半江西 ,細看明朝江西名人-3

明朝時期中國經濟中心已基本南移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南方經濟文化昌盛,江蘇、浙江和江西進士數量也可以得到佐證,好了本期繼續列舉江西籍名人:

  1. 蕭時中(1383-1425),名可復,以字行。號東白。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官時勇於進言,深為朝廷重視。參與編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著有《曲山三蕭遺集》等。少年即負大志,與兄蕭時敏亦友亦師。永樂六年(1408年)鄉試第二名,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科一甲第一名(狀元),本科也稱己丑科,授翰林院修撰。以勇於進言著稱,因災異發生,陳奏八事。永樂十二年(1414年)奉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卒於任上。著有《曲山三蕭遺集》。
  2. 陳循(1385—1464),字德遵,號芳洲,江西泰和人。正統十四年八月至天順元年正月(1449年-1457年)任當朝首輔。永樂十三年(1415年),中進士第一名,授修撰,進侍講。宣德初,入直南宮,進侍講學士,後進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1444年),入文淵閣典機務。次年,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虜,一些朝臣擁立景帝即皇帝位。當時朝中人心恐懼,對立帝之事爭論不休,而陳循採取中間立場,得到景帝器重,進戶部尚書,繼爾進少保兼文淵閣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後來英宗皇帝回來復位,由於石亨等誣大臣于謙謀逆,于謙、王文等以謀逆罪被殺,陳循受到牽連,被刑杖一百,充軍鐵嶺衛,其時陳循已經七十多歲。
  3. 曾鶴齡(1383一1441年),字延年,一字延之,號松臞,江西吉安府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人。明朝文學家,北宋農學家曾安止後代。永樂十九年,狀元及第,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修撰、侍講,遷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參與編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實心任事,屢受嘉獎。為人坦蕩直率,事親至孝,持身甚謹。正統六年(1441年),去世,終年五十九歲。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於《四庫全書》。
  4. 王直(1379年-1462年),字行儉,號抑庵 。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人 。明代初年政治家、學者,東晉太傅王導後代。與金溪王英齊名,時人稱之為“二王”,又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授修撰。歷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年),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正統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書。正統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將親征也先時,命他留守北京。“土木之變”後,時局倉卒,當時群臣朝議上奏,都以王直為首。明代宗時,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迴歸。英宗復位後,王直因未居內閣而免於貶謫,不久後致仕歸鄉。天順六年(1462年)薨逝,獲贈太保,諡號“文端”。王直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有《抑庵集》及《抑庵後集》。
  5. 王英(1376-1449)字時彥,號泉坡。江西省金溪縣興賢坊人。明代詩人、書法家。明朝宿儒。官至禮部尚書。永樂二年(1404)進士,選庶吉士,與曾綮等28人同入文淵閣讀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獄。英上疏待罪。宥不問。明年進南京禮部尚書,俾就閒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賜祭葬,諡文安。
  6. 劉儼(1394--1457),字宣化,號時雨,吉水縣水南鎮人,正統七年,1442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是吉水五里三狀元之一。景泰中,典順天鄉試,力持公道,被黜。後累官太常寺少卿、奉坊大學士,掌院事。卒於英宗天順元年,年六十四歲。諡文介。儼有文才,著有劉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又嘗預修五倫書、歷代君鑑,並總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鑑綱目。劉儼嗜書好學,尤擅古文。十六七歲時,從學於族中先達。他在24歲時中舉,此後,屢試不第。但他毫不氣餒,潛心研讀二十年,終於大魁天下,時年已49歲。劉儼狀元及第後,授翰林修撰。正統十一年(1446)與商輅等進學東閣,後為左春坊大學士,充國史副總裁。又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儼生前曾有一善諭傳之:“翰林之職清高固可喜,淹滯亦可嘆。譬如金水河中魚,化龍之期未可必有,而綱罟之患則可必其無。”劉儼立朝一身正氣,居官清介,剛直之聲傳遍朝野。英宗復位,詔令劉儼署理翰林院事務,正待重用,劉儼一病不起,終年64歲。黃帝頒旨曰:文學老成、守法執政、不為常例,贈兵部左侍郎,諡文介。
  7. 彭時(1416年-1475年),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內閣首輔。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閣參預機務,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讀。英宗駕崩後,與閣臣李賢力爭錢皇后名位,遷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在明憲宗統治時期,接連升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四年(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間,在李賢、陳文相繼去世之後繼任內閣首輔。錢皇后去世後,彭時與同僚商輅等據理力爭,最終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盜亂時,反對派京軍干涉都御史項忠的行動。累加吏部尚書、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後,屢次因病請辭,均未獲準。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時病逝,年六十。獲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憲”。著有《彭文憲公筆記》、《彭文憲公文集》、《可齋雜記》等。彭時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於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輅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本期仍是以吉安府為多,“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可見當時吉安府真乃為江南望郡也。從近期整理的名人可見吉安府文人多出自吉水縣、泰和縣,這兩個縣佔據在吉泰平原,氣候溫和溼潤,小編在17年春天去過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