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萬龍,哈工大材料學院的2015級博士生,在別人還在為發論文犯愁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三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同在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萬龍在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成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他的研究圍繞智能重載機器人和有色金屬攪拌摩擦焊方向,發表SCI期刊論文30餘篇,SCI他引400餘次,3篇論文為《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熱點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編推薦亮點文章;申報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已授權25項。


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指導

萬龍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圖


他先後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首批龍江科技英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和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計劃,榮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省十大傑出青年創業獎、恰佩克傑出青年創業者獎等榮譽。


他也曾獲得數十個創業大賽的特等獎,作為“90後”CEO,公司創辦第二年盈利就達上千萬元。最近,他又收穫了一個光環,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是全國僅有的十人之一。


01

曾一度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確定方向後決心攻關科研


2009年,萬龍開始接觸焊接。那年高考,從南方來到哈工大,最開始接觸的是釺焊和焊接檢測方向。由於這個領域裡的工藝是很多年積累下來的,很難有創造性、顛覆性的變革。


萬龍剛入學時還一度覺得“選錯”了專業,有點迷茫,又修了第二學位——金融學,但很快我發現這個專業並不適合自己。


直到2011年,萬龍在書上看到了“攪拌摩擦焊”這個名詞,國際上用“最具革命性”來評價它。他發現日本新幹線、“歐洲之星”等國外高速列車、大飛機都已經採用這項先進技術,而在中國,才剛剛起步。
萬龍 “革命性”這個詞讓我太感興趣了。我去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參觀時,聽說雙層結構的焊接還沒有解決。當時就有個預判,鋁合金、鎂合金材料的出現會慢慢替代鋼鐵材料。那麼,新材料的焊接必然需要理論、技術、工程上的突破,但理論性的問題還沒有人解決,這就是個新方向。


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指導

圖源:網絡


加入哈工大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後,萬龍參與了一個科技創新項目,這對他來說難度很大,最終科創項目以失敗告終,那時有一個外國專家稱,“某項焊接技術只有美國和德國做得出來,中國不可能!”“憑什麼說中國人做不到?我就是不服!要想讓人瞧得起,就要努力做出來,就要盯住世界難題、啃硬骨頭。”萬龍說。


這塊“硬骨頭”就是“攪拌摩擦焊”技術,當時日本的新幹線、歐洲的歐洲之星等國外高速列車、大飛機都採用了這項技術,而中國才剛起步。萬龍決定在這個方向進行科研攻關。


為做這個項目,他把假期都取消了。最慘的一次,為了製作樣品,手指頭都磨出了血,又在冷水裡面沖洗,非常難受,折騰了一個多月。
反覆設計、改進、驗證,大三那年,我在《焊接與連接科學與技術》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提出了“自支撐攪拌摩擦焊新方法”,這是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02

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

是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到大四畢業時,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先後發表SCI檢索論文8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5項。2014年,新能源汽車誕生,新材料鋪天蓋地投入應用,新材料的連接怎麼做,就是大問題,我的研究正好可以用上。
2015年,我考取了國際焊接工程師,再後來成為美國TMS學會會員和國際先進材料學會會員。同學們開玩笑說,“別人還在為發論文犯愁的時候,你已經成為3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一直悶在實驗室裡,方圓幾公里內的外賣早都吃遍了。


後來,在導師帶領下,我加入哈工大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一系列科技創新項目。但當時缺少經費支持,與國際課題組交流的機會也很少,只能憑自己的想象去做,很難做出什麼名堂。


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指導

圖源:網絡


隨著高速列車的輕量化發展,國外已經採用攪拌摩擦焊和鋁合金中空結構型材相結合的製造方式,但是我國仍然採用傳統的焊接方法,不僅焊接效率低,而且接頭強度不高。


為了追趕上這一差距,萬龍設計出了適合於鋁合金中空結構型材的自支撐攪拌摩擦焊技術,並且通過實驗論證了該項技術的可行性,如果這項技術被採用,可以大大降低工程成本。


萬龍一直相信科技可以改變生活,這些年他先後發表SCI檢索論文20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擔任多個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的特邀審稿人。


03

專注科學技術的轉化

同窗好友助力創業


“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工信創新創業獎學金特等獎、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哈工大春暉創新成果獎特等獎……幾年間,在大大小小的創新創業賽場上,萬龍帶領自己的團隊斬獲獎盃幾十個,與此同時,他們的科研成果和專利受到了多方關注,很多投資人和企業希望轉化這些成果。


但萬龍很明確地表示,“我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哈工大和黑龍江有關部門的支持,我的新技術,一定要在這裡轉化!


2015年5月,在省裡和哈工大的支持下,哈爾濱萬洲焊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萬洲焊接不但入駐到哈工大學生創新創業園,還獲得了500萬元天使投資。


劉鐵錚是萬龍的同班同學,2015年碩士畢業後就職於一家大型國企,當得知萬龍成立公司的消息後,毅然辭職回到哈爾濱共同創業。除劉鐵錚外,公司還吸引了海歸人才和有著豐富經驗的銷售精英加盟。就這樣,一個來自七個不同專業的15人創業團隊組建起來了,其中3名博士、5名碩士。


哈工大博導一年發表8篇SCI論文,曾覺得自己選錯專業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指導

萬龍教授在南昌航空大學講學


《半月談》曾報道了萬龍的相關事蹟。他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希望把自己的創新經驗、創業心得分享給更多學生,同時繼續做科研,推動產學研用,實現科研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