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学泮池


淮安府学泮池

泮池是淮安府儒学建筑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府儒学始建于宋景祐二年(1035),由知楚州转运使、七兵员外郎魏廉在原有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国子监直讲宋祁曾作《楚州建学》一篇并勒石成碑,明清两朝《淮安府志》均以此作为淮安府学兴建之始。宋建炎中,金兵南下,淮安城被攻,学宫毁于战火,至绍兴十三年(1143),金兵退去,楚州太守纪交草草重建儒学于淮安南市之西。绍兴二十三年(1153),楚州太守吴又于旧基复建。至隆兴年间宋、金战火又起,楚州城(淮安城)处两国边界,城池沦陷,楚州太守魏胜战场殉国,学宫以及众多城内建筑被毁。
乾道五年(1169)又迁至清观街天庆观之西重建学宫。乾道八年(1172),楚州太守赵磻老大兴土木,兴建学宫殿庑等建筑。淳熙十年(1184),据教授吴莘记载,楚州太守王诇于原址原基重建儒学,学宫又回南门之内。开禧年间,金兵以七万铁骑,围战楚州城三月,弹尽粮绝后城池再次沦陷,学宫三次被毁,至嘉定三年(1210),楚州太守王孟祥修葺学宫。嘉定八年(1215)南宋朝廷委以中秘应纯之楚州太守重任。到任后,应纯之看到庞大的楚州被金兵摧残的破败不堪,面目全非,百姓大多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楚州城几乎成为空城。城外耕田荒废,城内街市清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楚州城,应纯之到淮后,“下车首访庠校”,到任后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修儒学校舍,依靠崇儒、兴学来安定民心。其次是加固城墙,加宽挖深护城河,以及开凿西湖并设斗门水闸,使湖相连,变平地为天险。并教习舟师以及组建民兵。应纯之首要兴学之举为复建学宫,“七月经始,八月考室,十月休工”。主要是在原孔庙之北扩建房屋,使学生“昕夕瞻庙像,起敬起肃”,又清杂草,湮坎沼,建围墙,增建斋堂,又祀忠孝文节四像,废庙东讲堂,改建于在大成殿之后,且植杏,名曰“杏坛”,又增学田、置祭祀器物以及书籍,又建献功堂于泮池。教授王呈瑞有《楚州兴复学记》一篇记载。此次大修,奠定了后来府学蓬勃发展的良好基础,府学建筑一直沿用至清末。嘉熙年间教授章士元又有重修,学正宋鼐有记。至元朝至元三十年元(1293)癸己,淮东廉访使贾钧、淮安路总管府总管阿思重修,后任总管梁曾有记。至治年间,总管暗普建学宫临街门,教授张天麟有记。泰定二年(1325),总管赵宗重建学门、斋舍,教授叶景伯有记。天历年间,总管董嘉议增加学租,重修庙学,教授罗文凯也有记载。宋元各时期的修缮与扩建,都为淮安府学进入明清两朝的鼎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明太祖丙午年(1366)四月,明军进淮,张士诚部守将史文炳弃淮安城而去。淮安路改设淮安府,共领二州、九县,隶属中书省,又称直隶。洪武九年(1376)朝廷废行中书省改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淮安府从之。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淮安府仍属。至置淮安府起,淮安府儒学正式定名,并开始在社会稳定的形势下蓬勃发展。洪武九年(1376),淮安知府潘杰重修府学。正统七年(1442),知府杨理对府学建筑进行增修,学士马愉(正德府志为马伦)有记。景泰元年(1450),淮安府学教授鲍旻(正德府志为鲍 )礼劝士民在府学绘塑两庑贤像。天顺二年(1458),淮安知府邱陵增拓府学用地二十余丈。并重修府学,南京国子监祭酒吴节有记。成化三年(1467),知府杨昶又置地三十余丈创建射圃亭、号房、馔堂、凿井构亭,礼劝富民陈智等再新文庙并饰圣贤像,是年,广信知府,淮安金铣用石建棂星门,太学士陈文、学士王有记。弘治六年(1493),知府徐墉创建尊经阁。弘治十年(1497),义官徐昶出新圣贤像。弘治十七年(1504),巡抚都御使、总漕张缙兴建“兴贤”、“毓秀”二坊,提学御史黄如金又重修庙学。正德十一年(1516),知府薛 毁戟门外梓橦祠,建“忠孝”、“文节”二祠,并修葺斋号,整修宫墙,府学焕然一新。嘉靖十年(1521),淮安府学增建启圣祠与敬一亭,筑《六箴》碑,各县学也从之。万历元年(1573),知府陈文烛重修府学,有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署淮安府事推官亓诗教又有重修,郡绅邱度有记。天启四年(1624),知府宋祖舜报请巡按御史发帑重修。天启五年(1625),淮安府学新建督抚名臣祠、教授宅、训导宅、文昌祠、魁星亭、奎光楼等建筑,并在淮安城墙之上,东南角楼南侧建魁星楼。崇祯十三年(1640),漕运总督朱大典重修淮安府学。自此至明朝灭亡,淮安府学不断新建、扩大,建筑已经成为淮安城内功能相对比较完善的官署建筑群之一。

清朝入关后,基本沿明制,淮安府仍设,隶属江南江苏布政使司。顺治九年(1652),由漕运总督沈文奎大修淮安府学,时任督学张能麟有记。康熙十八年,河道总督靳辅对府学进行重修,有记。康熙二十四年(1685),淮扬道道台高成美自捐俸禄对府学又有加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淮安知府单务孜募捐士绅,重修府学。康熙二十八年(1689),漕运总督董讷首次提倡捐赀(赋税)募修府学。康熙五十一年(1712),署淮安府事、江宁船政同知金灿捐俸修缮,由训导史孙逑监修,有记。后启圣祠毁,康熙五十四年(1715),署淮安府事、通判王芝、教授张发祖、训导史孙逑重建启圣祠。雍正六年(1728),淮安知府申程章重修府学大成殿。雍正十年(1732),淮安府学教授黄施愕重修明伦堂。乾隆三年(1738),知府胡振组、教授黄施愕、训导汪克绍请帑(府财库),并向淮安城士绅募捐,对府学大加整修,士绅汪开銮、吴山龙、汪谷诒、方壎、吴恒明、吴玉授均有捐赠,毕后淮安府学焕然一新,江苏巡抚张渠有记。乾隆六年(1741),淮安知府李璋新设乐舞生、司乐器者六十六人、舞者三十六人。直至清末,淮安在任漕运总督、淮安知府等官员均有对淮安府学修缮的记载,修葺间隔超过各级驻淮官署,可见官员重教程度。光绪二十一年(1895),淮安士绅王同庚,顾云臣等请知府张球拨款,陈述斋、朱炳卿等六位士绅筹款,将泮池照壁增高三尺。光绪二十三年,淮安府拨专款,对淮安府学文昌楼和毓秀坊进行维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淮安丁宝铨、周钧等士绅以文昌楼改建为藏书楼,漕运总督陆元鼎有记。光绪三十年,淮安府整治文渠,疏通并整理府学泮池,泮池东西共长八丈、南北宽四丈五尺。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淮安府学随淮安府裁撤,连同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一并退出历史舞台。

淮安府文庙是淮安府儒学主要建筑,淮安府儒学教授署、淮安府儒学训导署、淮安府学校舍、祠堂都设于文庙之中,此外还有府学试院,总面积相加约30000平方米。据乾隆《淮安府志》及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淮安府儒学建筑主要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建筑主要为淮安府儒学、校宿以及署建筑等,中路为淮安府文庙。试院位于府学之西,与其一街相隔。
淮安府文庙。文庙位于淮安府儒学之西侧,为淮安府儒学主要建筑。建有戟门三座,均为三开间,戟门东西各建有一门,均称“持敬门”。内为文武官厅,用于祭拜孔子时文武官员休息以及整理衣着之用。又有棂星门三座。门前为泮池,有牌坊一座以及泮宫桥三座,此外还建有高大青砖影壁一座,上书“宫墙数仞”,东西建有红栅,又有二坊,曰“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街东西还各建有牌坊一座,东曰“兴贤”,西曰“毓秀”。内建先师殿(大成殿)面阔五开间,两庑东西各建厢房十四间等等。群祀之秩,主祭官例于正祭日子时先祭,赞拜三献为常规礼仪,又有祝文。配位则四配之父,从祀则周子、张子、程子、朱子以及蔡氏之父。祭品分正坛祭品、东西配位祭品、东西从祀祭品等,有牲畜、五谷等,其余各祠祭祀均似。

淮安府儒学。位淮安府文庙东路,东围墙至系马庄巷处,正门位于棂星门之东,后有二门二间,位于明伦堂北首。明伦堂为五开间大式建筑,在文庙之后,又有四斋,东西列,各三间,东曰“博文”、“存心”,西曰“约礼”、“养性”。明伦堂后还有敬一亭,其后又有尊经阁,共为楼上下六开间,左右为号舍,共计五十五间。在明伦堂东侧,会馔堂三间,前有厨房三间。射圃在学门之东,内有观德亭,其中大门以及厢房等共计二十余间。在戟门前西侧建有宰牲房、神库、神厨,明伦堂东侧还建有祭器库三间。瑞莲池位于东庑之后,始建于宋代,因其特产并蒂莲,教授许令典曾重修其亭,至天启五年(1625)改建为督抚名臣祠。在东牌坊外,还有跃龙池、奎光亭等建筑。府学教授署以及教授之宅在文昌阁西北,有大门一间,大堂、二堂、三堂各三间,书房二间,厨房二间,茶房一间,余房二间。训导署即其宅院原有四所,后只存一处,在尊经阁之西。年久失修后,于雍正十年(1732),由府学训导汪克绍捐俸禄增修,前后青砖瓦房共计六间,另有厨房一间,草房四间。
淮安府试院。位于府儒学之西,即于中察院署之中,顺治年间改为试院。淮安府试院考场向沿蓆棚。雍正二年(1724),淮安知府祖秉珪、山阳知县罗珮、淮安府儒学教授蒋文元等易以瓦厂。海州、邳州升直隶州后,附考亦然。雍正十一年(1733),以邳州属徐州府,科岁试均改赴徐州城,而海州附考如旧。

淮安府儒学祠堂。据乾隆《淮安府志》记载,淮安府学有祠堂若干,如有崇圣祠一间,位于名宦祠、乡贤祠之北。文昌祠位于瑞莲池东南,共有楼上下六间,魁星祠一间,位于儒学大门北侧。名臣祠位于瑞莲池上。名宦祠位于乡贤祠之左,三开间,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外河同知刘世奇重修。乡贤祠,三开间,在名宦祠右侧,又祠在汉楚元王庙之左。此外还有土地祠三间,等等,各个时间兴毁修建不一。
在清朝之时,重要官员的来淮视察,河道、漕运二督会办事宜以及官员间的招待宴请均选址于淮安府学之内,淮扬菜也在这里因为驻节淮安的朝廷高官的物质需求而达到鼎盛。清朝末年后,淮安府儒学建筑因为时局动荡、战争,建筑失修严重。1946年淮安第一次解放后,华中分局、五地委等机关领导常在府学内召开重要会议以及进行文艺会演。一九五八年,淮安县政府将又将淮安府儒学建筑群改建成为淮安青年公园,又在府学北侧兴建成淮安文化馆。“文革”时期,府学照壁以及大量遗存建筑又被拆毁。此后,破败的淮安府儒学建筑群只存轮廓,今院仍存。
淮安府儒学建筑今只存泮池,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