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最像龍的生物

洞螈又被稱為盲螈,在1768年被奧地利的自然科學家洛朗所發現,併為它取名普羅透斯。洞螈身長30釐米, 眼睛退化,但對光有感知能力,終生生活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裡。

由於洞螈體型和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相似,所以一些地方也把它們看成是龍的幼崽。下圖為洞螈的龍想象圖。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洞螈全身呈灰色,但帶有些許粉色,在一些地區洞螈也被稱之為人魚。

據《動物學》雜誌報道,來自英國與匈牙利的研究團隊,在一處洞穴中發現了19只洞螈,這19只之中,最活躍的一隻洞螈在230天內,也僅僅移動了38公尺,大多數洞螈甚至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能持續七年之久,在這7年中它們不吃不喝居然還能存活。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洞螈為什麼不移動?

科學家推測,洞螈之所以不移動,可能是為了減少消耗。

我們知道,地球上大多數能量都來源於太陽光子,以及少部分利用地熱。

利用光子的食物鏈是植物-動物,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光子中的能量,轉化為生物能,一部分用於生長,另一部分儲存在自己體內。

而動物屬於異養生物,它們自身不能光合作用,但可以通過植被以及其他動物來獲取能量。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利用地熱的食物鏈大多在熱泉口附近,我們知道,熱泉口每天會持續不斷的向外噴發地幔層物質,而地幔層物質和海水之間的氫離子有濃度差,生活在熱泉口附近的生物就是利用氫離子濃度差來獲取能量。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然而我們知道,洞螈經常生活在黑暗的洞穴河流處,而洞穴之中也沒有熱泉,所以洞穴的水流之中並沒有高濃度的氫離子差。再者黑暗的洞穴由於太陽光照射不到,所以植物無法在這裡生長,只有少數浮游生物可以利用微弱的太陽光子生產能量,所以能量產出較低。

這造成黑暗洞穴處可供生物利用的能量非常少,因此大多數生命都無法在此生存,能夠在這裡生存的生物,勢必要最大程度的節約能量才行。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洞螈就是這樣的生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很多年前,洞螈的祖先或許是來自洞穴之外的生物,當時它們可能非常活躍。

然而由於乾旱,或者山體坍塌,導致該處洞穴與外界其他水源斷開,留在此地的洞螈不得不在此生存。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由於黑暗的洞穴能夠提供的能量有限,因此一些非常活躍的洞螈由於缺乏能量導致死亡;而非常懶惰的洞螈則被保留了下來。

就這樣,經過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的獨立演化後,洞螈保留了越來越多的懶惰基因,因此它們越來越能夠適應洞穴環境。而今天我們見到的這些洞螈,就是高度適應洞穴環境的洞螈後代,因此它們移動的速度非常慢,甚至能連續7年不吃不喝不移動。

有人說洞螈能夠存活100多年,但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搞清楚它們的壽命極限。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洞螈的慢

洞螈的慢不僅是行動慢,就連繁衍時間也慢,平均繁衍約12.5年一次,也就是說,洞螈在今年繁衍之後,要等到12.5年之後才會進行下一輪繁衍。

我們知道,對於生物而言,繁衍可謂是除了生存之外最重要的問題了,這是因為繁衍後代可以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所以,繁衍速度越快,繁衍數量越多的生物,越不容易滅絕。反之越容易滅絕。

而洞螈每12.5年繁衍一次,在生物上屬於繁衍速度非常慢的生物之一,一般情況下很容易滅絕。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們知道,洞螈生活在洞穴之中,而洞穴環境受人類的影響較小,相對來說環境改變不大,但洞螈的數量始終沒有顯著增多,目前屬於易危級別。

被稱為“幼龍”的洞螈,為什麼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在19世紀開始,一些科研機構開始研究洞螈,他們會將洞螈放入其中,因為洞螈對環境的敏銳度非常高,洞穴環境稍有微小的差異就會對它們產生影響,因此科學家們用它們來測試不同的洞穴環境。

目前,大多數放置點中的洞螈都生存的很好,這也說明了洞穴環境受人類影響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