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學典故之“不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博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人們用“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示藐視權貴,不願做官或離官去職。

典故故事

陶潛(公元356-427)年,一名淵明,字元亮,晉代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東晉著名的大詩人、文學家。他在少年時代就懷有高尚的志趣,縱情山水,淡泊恬靜,不羨慕榮華富貴,不願意為官。曾以“五柳先生”自擬,想在飲酒賦詩、暢遊山水的生活中度過一生,鄉親們都很敬重他。

“疫”起學典故之“不為五斗米折腰”


因為父母年老,家境貧寒,陶潛不得不去當官,任州祭酒。他受不了官吏職事的糾纏,不多日就辭職回家了。州府招他任主簿,他不肯屈就,親自耕田種地,戶口謀生。由於終日操勞,她變得瘦弱多病。後來他當了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孔子的學生游到武城去當官,聽到絃歌之聲。如今,我也想‘絃歌’一番,噹噹縣官什麼的,以籌集歸隱田園後的資財,可以吧?”執政的官吏聽後,讓他做彭澤縣令。他在縣裡時,命令把公田都種上可供釀酒的粘稻,說:“能叫我經常醉酒,我就心滿意足了。”妻子和兒子再三請求種不粘的稻,陶潛就用一頃50畝地種粘稻,用50畝種不粘的稻。他素來高傲自尊,不私下討好上司。有一次,君裡派督郵到縣視察,縣吏對陶潛說,應當束好紳帶去見他,陶潛慨嘆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就彎腰,畢恭畢敬地事奉鄉里來的小人哪!”公元406年(義熙二年)陶潛解下官印,辭官離縣,作了《歸去來》賦。

“疫”起學典故之“不為五斗米折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