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学典故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博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人们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藐视权贵,不愿做官或离官去职。

典故故事

陶潜(公元356-427)年,一名渊明,字元亮,晋代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著名的大诗人、文学家。他在少年时代就怀有高尚的志趣,纵情山水,淡泊恬静,不羡慕荣华富贵,不愿意为官。曾以“五柳先生”自拟,想在饮酒赋诗、畅游山水的生活中度过一生,乡亲们都很敬重他。

“疫”起学典故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因为父母年老,家境贫寒,陶潜不得不去当官,任州祭酒。他受不了官吏职事的纠缠,不多日就辞职回家了。州府招他任主簿,他不肯屈就,亲自耕田种地,户口谋生。由于终日操劳,她变得瘦弱多病。后来他当了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孔子的学生游到武城去当官,听到弦歌之声。如今,我也想‘弦歌’一番,当当县官什么的,以筹集归隐田园后的资财,可以吧?”执政的官吏听后,让他做彭泽县令。他在县里时,命令把公田都种上可供酿酒的粘稻,说:“能叫我经常醉酒,我就心满意足了。”妻子和儿子再三请求种不粘的稻,陶潜就用一顷50亩地种粘稻,用50亩种不粘的稻。他素来高傲自尊,不私下讨好上司。有一次,君里派督邮到县视察,县吏对陶潜说,应当束好绅带去见他,陶潜慨叹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就弯腰,毕恭毕敬地事奉乡里来的小人哪!”公元406年(义熙二年)陶潜解下官印,辞官离县,作了《归去来》赋。

“疫”起学典故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