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陳疾舊傷,終於學到了解決的方法

很高興有機會以這種方式分享一下我學習柔性正骨的心得體會。我在這裡分享,不是因為我學的有多好,水平有多高,純粹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套很神奇、改變了我對人體結構認知的一個手法,我自己收穫頗多,所以很想跟大家說說我的學習心得。

一、 純小白的謎之自信

我的本職工作是從事石油化工領域裡的研發,所以我本身對於理性的知識更容易接受。

我接觸東方柔性正骨的原因,是因為我右腳在十多年前曾經連著崴過兩次,當時瘸了一陣子就好了。沒想到前幾年忽然發現右踝外後側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筋結,有鵪鶉蛋大小。雖然不影響我平時走路,但嚴重影響我打坐,所以我就嘗試了一些中醫手段,但是都沒有得到解決。

看到三和公眾號文章裡偶有東方柔性正骨調理的神奇案例。今年五月份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張新寧老師那裡正了三次,效果真得出乎意料。

第一次正,不但腳上的傷立馬好了大半,而且整個人都從來沒有這麼輕鬆過。出於對這個手法的驚奇和感恩,突然就很想去學習一下,而且莫名其妙的我就覺得自己能學會,於是我報了今年7月初第10期的高級研修班。

做為一名白金級的純白學員,到此時,我還是無法理解當時的謎之自信,只能說是緣分了。

10年陳疾舊傷,終於學到了解決的方法

學習之初,我也很擔心自己學不好,現在回頭想,什麼叫做好呢?像毛老師那樣出神入化?還是像助教老師們一樣立竿見影?做為一名小白,雖然我現在還不能給人治療,但是自己收穫良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的變化,我是非常滿意的。

要達到像老師們的水平,僅憑短短5天的學習班是不可能的,但在這幾天能學到什麼程度,是可以討論一下的,在這裡我想從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手法經驗的積累進行分享。

二、 顛覆我認知的理論知識

從理論方面看,東方柔性正骨像是建立在西方解剖醫學基礎上的,我們可以從解剖學的書籍上了解骨骼的位置,肌肉的走向等。但是東方柔性正骨與西方的醫學有一個根本性區別,那就是骨結構是否能移動,這個移動對人身體健康有著怎樣的作用。


學習柔性正骨之後,我開始留心觀察身邊的人,發現有好幾個類似的案例。他們都是覺得頸肩腰腿等部位很難受或不舒服,然後到醫院拍片檢查,但醫生看了片子之後卻告知什麼事都沒有,建議回去靜養。這說明什麼呢?

10年陳疾舊傷,終於學到了解決的方法

在我學習柔性正骨之前,我認為骨架嘛,是硬的,剛性的,很難改變的,我確實想象不到很好的解決辦法。學習東方柔性正骨之後,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身體同一個骨架,但是對這個骨架狀態的認識完全不同了,其實骨頭的移位是很容易發生的,這樣很多令人不知所措的身體疼痛就容易理解了,這個觀點顛覆了我的認知。

對於骨移位的處理,毛老師是相信人體的自愈能力是能發揮一些作用的。比如崴腳了,服止痛藥有用,為什麼?因為止痛藥作用在神經上,這樣就感覺不到痛了。如果繼續走一走,那麼可能輕度錯位的骨頭也會歸位,這種觀念也是顛覆性的。

課前友情提示

開課前,學習群裡面會有預習的視頻課程,小白一定要重視這部分,因為預習的內容已經是乾貨中的乾貨了。

如果沒有提前預習瞭解的話,在上課時可能會遇到沒有聽過的專業術語或部位名稱等問題,臨時抱佛腳難免會手忙腳亂;如果能在上課前就掌握了預習的內容,在上課時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老師所講的內容。當然,本來就有醫學基礎的,自然就另當別論了,根據自身情況複習即可。

再一個就是學習理論時,如果可能,儘量將掌握的知識對應到實際人體上。可以對應到自身身體上,或課下與同學互相交流,對應學習。

三、 用心摸出來的手法

我之前沒有任何手法經驗,在上課之前我也試著去摸了一些骨形標誌,但是總是不得其法,想著上課學習的時候再說,所以就沒有勤於練習。現在才深刻的認識到,手法的積累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不管摸到什麼,一定要多摸,摸多了以後手上自然就有感覺了。

10年陳疾舊傷,終於學到了解決的方法

01、培養手感的感知力

摸的技巧在於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雖然我們說摸的是骨頭,實際上我們直接摸到的是皮膚,下面還有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等等。我們不能直接把這些所有的部分層層都摸到,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所以,手感是要求很高的,手感的培養一方面要多實踐,另一方面一定要學會用心。

02、用心體會不同的狀態

理論學習可以向各位老師請教,有不懂的地方就問,這是有捷徑的。但手感的訓練和培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不斷地練習,提高自己的覺察力。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態下,皮膚、肌肉、筋膜等呈現出或緊張或鬆弛的程度,都要不斷地用心去對比,慢慢積累經驗。

上課的時候毛老師講了很多的心法,他會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去摸,就是為了讓大家用心去體會。這些內容不要看文字,而是要去體會毛老師講課時傳達的那個狀態。

03、感受不同的手法標準

因此,除了多摸,還要爭取機會多當模特,被摸或被正骨的時候,就能對比出學員和老師手法之間的差別。用心感受助教老師的手法,至少知道什麼是對的,是有效的了,為自己練手法打基礎。

我自認為我的理解能力還算不錯的,且以為理論也不是那麼重要,但看過樑彥老師分享的一篇關於下肢的知識點後,才發現自己的學習還很粗,差得還遠著呢。

五天的時間很有限,課程的結束也正是我柔性正骨之旅的開始,在這之後我還要不斷地繼續學習、實踐理論和手法。

四、無私有愛的學習團體

學習結束後,好多人知道我學了柔性正骨,都原意讓我摸一摸,但在實踐中我不太確定如何判斷骨架是否中正。

後來參加了北京地區的柔性正骨沙龍,我也問了這個問題,老師們給了我解答,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感想。

經過老師們的解答,我意識到其實我是有點心理障礙的。

中正可能不是一次可以達到的,是在一點點調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的狀態,這可能就要一次次面對對方的質疑或是期待,感覺壓力還是挺大的,我想我現在還是不太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的,所以,做一個負責任的醫生真不是那麼容易的。

再一點就是缺少整體觀,目光所見只有患處。比如我女兒的腳拇指外翻,跟骨傾斜,我給她調的時候,把腳踝以下都撤了,但沒推動,就帶她到張老師那裡去正,張老師從小腿開始都進行了鬆解,兩隻腳的拇指都回到了自己該有位置上。

沙龍的時候,老師說把所有擋路的都解決了,骨頭自己然就能回到自己的該呆的位置了。要認識到這個所有擋路的,還是要不斷的從理論上去學習,從實踐上去認識。

10年陳疾舊傷,終於學到了解決的方法

再來說說這個沙龍,其實從我們開始學習東方柔性正骨,也就加入了這個學習濃厚的團體。馬老師說他們當年學完後特別想找個人討論請教,但是找不到人,所以,現在他們有這個能力了,就給大家提供這樣的機會。

這次三位老師都停診了一天,帶著大家進行了非常認真嚴謹的學術討論,無私地為我們這些後學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在這可以感受到大家對這個體系的熱愛,為了這個體系能更好的應用所做出的努力。有了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今後的學習裡,我更加充滿了動力與信心,努力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落到實踐中去。

END

作者 | 謝文華

東方柔性正骨第10期高級研修課程學員,化學博士,多年禪修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