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1集01全文1920字,閱讀需5分鐘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廊。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羨美,無所失矣,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是禮遇有恩於自己的人?還是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還是禮遇達官貴人,在那裡攀龍附鳳?這就顯示出一個人的德行的高低。如果在顯達的時候,他禮遇的是那些有恩於自己的人、幫助過自己的人,說明這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是一個有情義、有恩義、有道義的人;如果他禮遇的是那些窮苦的、需要幫助的讀書人,那是為國求賢,一片公心。

在《說苑》中記載,周公代理天子之位七年,在這七年之間,他以拜師之禮去求見的人有十個,以朋友之禮去求見的人有十二個,那些貧寒之士中,可以優先見到周公的有四十九人,周公所舉薦的德才兼備的賢才有上百人,教導的讀書人有上千人,而他給那些來朝拜的人封予官位的,大大小小有上萬人。試想,如果周公既驕傲又吝嗇,那麼天下真正的賢士就很少能夠來朝拜了。即使有來的,也一定是貪圖財位、尸位素餐之人。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很清高,清高在什麼地方?那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不貪名、不貪利、不貪財,什麼都不貪著,一無所求,與世無爭,與人無求,自然就清高,顯得品格高尚。一個人既不為財又不為名利,他為什麼還要出來做官,出仕拜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報答知遇之恩,進而能夠兼濟天下。諸葛亮本來在南陽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什麼出來幫助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有求賢、禮賢之心,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到劉備的誠意,看到他那種仁愛天下的存心,所以才出來幫助他。如果在位者沒有這樣禮賢的恭敬之心,讀書人也不願意出來做官。

在《群書治要·三略》中這樣闡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祿得;有守節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脅”。意思是說,如果這個人很清高,志向純潔,那就不能夠用高官厚祿來獲得他;如果這個人堅守節操,很有志向,也不能靠威刑來脅迫他。就像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一死,也不接受威刑脅迫。“故明君求臣,必視其所以為人者而致焉”,所以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這個人的志向,之後才以適當的方法來招致他。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致清白之士,修其禮”,對於那些很清高、道德純潔的士人,領導者必須首先修明自己的禮義,要有禮敬之心。“致守節之士,修其道”,而要想招致那些堅守節操的人,領導者就要修明自己的道義。“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這樣,真正的賢士才會被招來,自己的名聲也才可以保全。

周公所禮敬的是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無論貧富貴賤,他都非常恭敬,甚至還以見師之禮去求見,這表現了周公一片公心。他禮賢下士,為國家求賢若渴,沒有半點私心。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 “貴則觀其所進”。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和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是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比如只舉薦和自己關係好的人,或者給自己送禮的人,還有諂媚巴結自己的人。如果他只任人唯親,很可能會結黨營私。

在《尚書·舜典》中記載,虞舜是一個非常愛才重賢的人,他顯貴之後所提拔和舉薦的也都是賢能有才的人,比如他命禹做司空,讓大禹治水、平水土;命棄為后稷,播種百穀;命契做司徒,即教育部長,興起倫理道德的教化;命皋陶做士,即大法官,掌管法律;命伯益做虞官,掌管山澤鳥獸。正是因為舜知人善任,任官得其人,所以能夠無為而治。雖然他任用了這麼多的賢才,但是天下人還都以他為父母。正是因為他“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對內推薦賢才不避諱自己的親屬,從外面選舉賢才也不迴避自己的仇人。這說明舜是一個非常賢善的人,對人沒有分別心,為國舉薦賢才而沒有自己的好惡之情,所以人們才對他愛戴不已。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堯帝曾經考察舜,問其治國之道,舜只回答了兩個字:“事天”,就是按照天地自然的規律去治國。後面舉例說,“平地而注水,水流溼”,在平地上澆水,水自自然然地就會朝著低窪潮溼的地方流去。“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地上放著很多的柴火,你要去點燃它,火自自然然地會首先燒著那些乾燥的柴火。這都是自然感召的結果。

所以“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堯憑藉著自己美好的德行,感召而來的也都是賢良的臣子,還有人才;而桀的品行敗壞,自自然然招致的也是那些德行缺失、奸詐狡猾的人與他為伍。

衡量一個人,要看他顯達時,禮遇哪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