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島戰爭是蘇聯來打的話,你覺得會怎麼樣?

用戶146754908


我們都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英國與當時的阿根廷為了爭奪美洲大陸南部的“馬島”,兩國爆發了一場局部奪島之戰,這場戰爭也被事件各國稱之為“英、阿馬島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英國以實力較強的“皇家遠洋特遣艦隊”打贏了這場戰爭,成功從阿根廷手裡收復“馬島”獲得勝利!


那麼以馬島當時的局勢,把作戰方的“英國”換為“蘇聯”來打的話結果會怎麼樣呢?

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是,在冷戰時期的蘇聯軍事力量可謂是非常的恐怖,在整體軍事實力方面僅次於美國,也是當時世界上除美國之外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假如把“馬島戰爭”中英國的位置換成蘇聯的話,那麼就必須要把美國的因素算在內,因為冷戰期間的蘇聯與美國可是絕對的死對頭。如果美國也參與到“馬島”戰爭中,就算不直接出兵馬島,僅僅只是在各方面援助阿根廷的話,那麼蘇聯打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打贏的!
可如果阿根廷完全沒有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下,在馬島地區與蘇聯開戰的話,那麼阿根廷的勝算將會是與之發生180度的轉角,幾乎不可能贏得“馬島”戰爭的勝利。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把蘇聯放在英國的位置,那麼在“馬島”戰爭爆發之前,以蘇聯的作戰方式與戰略部局、肯定會在馬島區域部署大量陸基的對空、對地、反艦等各種威力巨大的導彈部隊。那麼當“馬島戰爭爆發”時,蘇聯首先肯定會贏,各種導彈,打擊阿根廷方面的港口、軍事基地、機場等軍事設施,單單這一點就會對阿根廷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就算阿根廷成功佔領“馬島”的話,蘇聯也會同英國一樣派遣一支“遠洋特遣艦隊”奔赴馬島進行收復作戰。這支蘇聯的“遠洋特混艦隊”很可能會以大量的驅逐艦與核潛艇組成,並且還會再派遣1~2艘“基輔級”航空母艦奔赴馬島。蘇聯的水面艦艇力量雖然遠遠比不上美國,但是加上連美國都忌憚的核潛艇,一旦趕赴“馬島”位置必然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這一海域的制海權!


不過在空中力量方面可能就會差很多,
兩艘“基輔級”航空母艦僅僅只能搭載24架“雅克38型”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且由於這些艦載機為垂直起降,所以在起飛期間就耗費了將近30%的航空燃油、滯空作戰時間嚴重不足,在面對阿根廷大量的岸基飛機時,很可能佔不到任何便宜。

雖然在制空權方面蘇聯沒有任何信心能輕易取得,但以“毛子”的性格一旦惹火它,大量的“核潛艇”“驅逐艦”攜帶的導彈就會黑壓壓的落在阿根廷的各個地方,並且惹紅眼了的蘇聯肯定會大量增兵支援。被蘇聯的大量導彈打的國內各種軍事設施、工廠、政府機關癱瘓的“阿根廷”,必然撐不了多久。所以在最終的話還是蘇聯會取得勝利成功收復“馬島”。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蘇聯的表現不會比英國好到哪裡去。

首先筆者要說,論絕對實力,蘇聯比英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且馬島戰爭爆發的1982年,是蘇聯軍事力量處於最巔峰的時刻,在與美國的全球爭霸中處於進攻態勢。

馬島戰爭爆發前1年的1981年,蘇聯組織了歷史上前無古人(估計也後無來者)的西方81大演習,這次演習動用了超過百萬軍隊、數萬輛坦克。演習的結果證明在戰術核武器的作用下,蘇聯鋼鐵洪流可以在一週左右橫掃歐洲大陸。這次演習給西方世界造成極大震動,西方世界正是通過這次演習認識到用武力壓倒蘇聯不可取,轉而採取了和平演變的方式。

但是,如果由蘇聯出面代替英國來打馬島戰爭,這支鋼鐵洪流卻派不上用場,因為蘇聯沒有相應的戰略投送能力。馬島戰爭的結果,更多是海軍力量來決定。而1982年的蘇聯海軍,不比英國海軍強多少,尤其是對於遠洋作戰來說的核心---航空母艦來說。

熟悉那場戰爭的人都知道,英國打贏馬島戰爭最大的功臣就是兩艘航母以及其艦載航空兵。英國用兩艘2萬噸級的航母加40架左右的海鷂勉強維持了在馬島海域的制空權,為打贏戰爭奠定了基礎。

馬島戰爭中的無敵號航空母艦及海鷂式飛機。在馬島戰爭中,海鷂+AIM9L的組合在空戰中取得21:0的戰績,為特混艦隊湊合拿到了制空權。有了制空權,特混艦隊才能長期封鎖馬島海域,並且最終順利發動了登陸戰。可以說,馬島海戰是最能體現航母價值的戰爭,哪怕是雞肋一般的小航母+廢柴一樣的垂直起降戰機,有和沒有就是實質上的差別。

而此時的蘇聯,在航母路上跑歪了,紅色帝國的遠洋作戰能力與其令人生畏的陸軍完全是兩碼事。

基輔級航母,準確的說,這不是航母,而是叫“載機巡洋艦”,蘇聯獨特(跑歪)的航母發展思路的產物,擁有巡洋艦的全部作戰能力,但是又搭載了伊爾38垂直起降戰機作為艦隊防空、偵查、打擊的輔助手段。在1982年4月馬島海戰爆發時,蘇聯共有2艘基輔級服役。

雅克38垂直起降戰機,整體研製思路與英國的鷂式一脈相承,但是技術水平也相當。但是由於蘇聯愚蠢的採用了垂直起飛的運作方式,使得該機航程慘不忍睹,據說作戰半徑在百十公里左右,江湖上人送外號“桅杆保衛者”。而且,由於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不是正規航母路數,使得其雖然排水量是無敵級的兩倍,但是載機數量遠少於無敵級,因此這2艘基輔級載機巡洋艦所能提供的空中力量遠遠不能與英國的2艘航母相提並論,這使得阿根廷空中力量的發揮餘地更大。

除了航母性能差強人意之外,當時的蘇聯其它水面艦艇無論是性能還是數量,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蘇聯紅海軍水面艦艇的象徵---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1號艦剛剛服役,估計還沒有形成完整戰鬥力。

對於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很多朋友被它龐大、威猛的外形圈粉,是毛熊暴力美學的代表。該型艦的1號艦1980年低入役,飽受動力系統故障之苦,1982年4月估計還沒有形成可靠戰鬥力。

除了中看不中用的史前巨獸基洛夫,現代級驅逐艦在1982年也是隻有1艘服役,光榮級巡洋艦還沒有完工,紅海軍能派上用場的主力艦艇就是卡辛級驅逐艦了。

卡辛級驅逐艦排水量4000噸左右,蘇聯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性能還不如英國當時的42型驅逐艦呢,但是好在數量眾多。

所以,如果蘇聯真的去打馬島海戰,沒準打的還不如英國呢。這不是黑毛熊,實際上這與蘇聯海軍的發展思路有關。蘇聯海軍水面艦艇力量的任務只有一個:掩護蘇聯龐大的戰略核潛艇以及巡航導彈核潛艇。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被美國上了一課之後,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建立能與美國海軍匹敵的水面艦艇力量,因此只要劍走偏鋒的以核潛艇為核心打造海軍,主要任務就是在核戰爭中發射核武器以及在常規戰爭中對美國主要交通線進行破交作戰,說到底就是發展不對稱的威懾力,讓蘇聯海軍去打一場海陸空聯合作戰的遠洋進攻+登陸作戰,是趕鴨子上架了。紅海軍雖然強大,但是它確實不是這塊材料。

在1982年,蘇聯海軍比英國明顯要強的地方就是核潛艇了,當時蘇聯海軍擁有上百艘核潛艇,如果全A到馬島海域的話,能把馬島圍的水洩不通---但是沒什麼鳥用,因為阿根廷海軍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發揮作用,蘇聯上百艘潛艇放在馬島除了乾瞪眼,什麼也做不了。

除了海軍方面的缺陷,筆者覺得蘇聯未必能比英國打的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蘇聯沒有可靠的前進基地,就像英國當時的阿森松島那樣。蘇聯到馬島作戰,也是上萬公里的勞師遠征,如果沒有一個前進基地,蘇聯戰略投送能力不足的缺點將放大。本來就不適合遠洋作戰,連個補給、轉運基地都沒有,難度會更大。

馬島戰爭時期的阿森松島,英國在此囤積了數百萬噸的燃油、彈藥等物資,而且還是英國遠程飛機的基地,極大的改善了英國勞師遠征的被動局面,為英國打贏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如果馬島戰爭換蘇聯來打肯定是阿根廷被抽爆。蘇聯打馬島戰爭有兩種可能:

一、馬島原來就屬於蘇聯,那麼阿根廷根本不可能進攻馬島,即使進攻也會被抽回。

如果馬島不是英國殖民地,而是蘇聯的殖民地,那麼在冷戰時期一個在美洲的基地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蘇聯自己直接控制的一個島嶼,不用擔心當地政局變化。而且位於美洲南部,距離美國本土有一定距離,既可以威懾美國的後花園南美洲,也不用擔心遭到美國直接的軍事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蘇聯會把馬島經營成怎麼樣,上面肯定軍人比居民還多,標準的純軍事化要塞。以阿根廷的實力肯定是打不過的。而且因為擔心美國的威脅,島上肯定會嚴加戒備,阿根廷想偷襲也不可能。

所以如果馬島開始就屬於蘇聯,那麼阿根廷還是早點洗洗睡去吧,不用嘗試去送死了。

二、如果其他和歷史上一樣,只是蛋疼星人要求必須由蘇聯去攻打馬島,當然,這個情況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美國不會直接參戰,否則就沒法討論了,這種情況下阿根廷也是必輸無疑。

確實,打馬島的話對於蘇聯來說距離是遠了些,加上馬島附近缺乏軍事基地。唯一一個在美洲的盟國古巴因為政治因素,蘇聯也不可能真的大規模部署軍隊,特別是戰略力量,因此它的空軍和戰略空軍都基本沒法發揮作用。

所以蘇聯在馬島附近能使用的,只有海軍和海軍航空兵。而當時蘇聯海軍雖然比英國強大的多,但是其航母力量甚至不如英國。1982年時,蘇聯共有兩艘基輔級航空母艦和兩艘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其載機主要是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總體性能大致和英國的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相當,不過航程更短一些。所以就航空兵來說,蘇聯不會比英國更強。

但是蘇聯軍艦上的防空導彈力量要強於英國,而且按照毛子的尿性,肯定不介意首先用導彈先給阿根廷的機場洗一遍地,等到洗地結束,阿根廷還有多少飛機飛的起來就是個問題了。

阿根廷的海軍就不要說了,蘇聯的潛艇就足夠讓它們全部老老實實待在港裡。所以阿根廷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島上的守軍。但是蘇聯的運輸能力比英國要強的多,因此投入的陸軍數量也會更多,阿根廷人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阿根廷人怎麼和蘇聯人玩都是一個死字。


不沉的經遠


如果馬島的主人是蘇聯,那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除了陸軍極其強大外,海空軍的力量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而英國的海軍與美蘇相比,只是三四流的角色。

當時蘇聯的海軍兵種齊全,裝備一流,戰鬥作風硬朗。蘇聯海軍總兵力將近50萬,由60個兵種組成。蘇聯擁有的潛艇數量比美國多出整整2倍,共有各種潛艇近400艘,包括彈道導彈潛艇70多艘,能攜帶導彈近千枚。蘇聯還有美國人都人聞之色變的阿爾法核動力攻擊潛艇,阿爾法不僅航速世界第一,潛水最深,能攜帶的核彈頭也最多。即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阿爾法核潛艇的技術依然是世界頂級。



蘇聯海軍的航空兵師也不可小覷,不僅裝備有現代化的反潛艇飛機數百架,還有可以攜帶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幾百架。還有電子偵察機、反水雷直升飛機、機空中加油機,可謂應有盡有;蘇聯航空兵的各種作戰飛機達到了1400架左右。

蘇聯海軍裡海、黑海、北方艦隊和太平洋四大艦隊,四大艦隊總兵力47萬,各種艦船數千艘。那個時期的蘇聯帝國正處於最鼎盛時期,1982年夏天,蘇聯向西方秀肌肉,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核戰演習。短短几小時內,蘇軍一共發射了三枚運載火箭,兩枚中程導彈,兩枚洲際導彈,還發射了兩枚攔截導彈。而蘇聯人演習中的導彈攔截水平是劃時代的。這場演習對西方領導人心理上產生的強大震撼無法想象。



蘇聯人在一年前還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準實戰演習。演習中蘇軍出動了所有兵種,參戰兵力超過了50萬。蘇軍最高統帥勃列日涅夫邀請北約方面和世界各國媒體記者到場觀摩。在為期一週的演習中,蘇聯軍隊展示的現代化的武器和強大戰鬥力——蘇軍從東德邊境開始進攻,三天攻佔西德,五天佔領巴黎,一個星期就能飲馬大西洋。

由此可見,如果馬島戰爭由蘇聯軍隊來打而不是英國軍隊,蘇聯軍隊肯定會用最快的速度,以最強陣容出戰,馬島的阿根廷軍隊在蘇聯海軍的強大攻勢下,最多支持一天。因為蘇軍無論是海軍戰鬥力還是運輸補給能力都遠遠超過英軍。

依照蘇軍的傳統,蘇聯陸戰師團會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在阿根廷本土快速登陸,佔領阿根廷機場和戰略要地,進而佔領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阿根廷實施軍事佔領,整個過程用不了一週。

然後阿根廷人很快就會成立一個臨時政府,歡迎蘇軍的到來,蘇聯人會在阿根廷建立一個永久性的軍事基地,鞏固蘇軍對阿根廷的佔領。同時,蘇聯軍隊擔負起維護阿根廷安全的重大責任,阿根廷人則只能有一支維護治安的警察部隊。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華約中多一個國家罷了。


小約翰


哎呀,那真是恭喜了,毛子海軍正好喜提基洛夫號導彈巡洋艦,如果真的打起來的話……emmmmm……阿根廷人怕不是對這艘塞滿導彈的玩意兒有什麼誤解?

另外值得恭喜的是毛子還同時喜提現代和無畏兩型驅逐艦首艦,這阿根廷人打仗可真會挑時候。

假裝這是現代首艦吧……

不過反正都是架空,如果阿根廷人腦袋抽了,真打起來,毛子會怎麼打呢?

優勢:

要知道,80年代初的蘇聯軍事實力正是巔峰時期,這可不是走下坡路的女王能比。一艘裝著96枚SA-N-6、20枚SS-N-19,搭載遠程三座標雷達的基洛夫足以撐起艦隊防空網,並對阿根廷海軍各型艦隻造成巨大威脅。

劣勢:

相對而言,毛海軍需要跋涉一段較長的航程,而且美歐諸國可能會為阿根廷提供情報等方面支援。

打法:

基本沒有太多懸念,就是變著法子按在地上摩擦。

一旦開戰,毛海軍多型艦隻組成混合編隊迅速集結,前往馬島海域,多型攻擊核潛艇前出封鎖周邊海域,由巡洋艦、驅逐艦及少量艦載機為計劃登島的毛海軍陸戰隊提供聯合支援。與英軍不同的是,毛子的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都要高出好幾個華萊士,阿根廷海軍能否出港還是個大問題。而至於飛魚導彈……一來射程近,二來當時毛海軍已經普遍裝備AK630,所以威脅並不會很大。

其實,比起看起來威猛的水面艦艇,蘇聯的水下作戰力量才是真的猛。在蘇聯人眼裡,水面艦艇部隊的重要作用,就是掩護各型核潛艇突破美歐各國封鎖進入大洋,在關鍵時刻發揮致命一擊。

基本上,以阿根廷海軍的小體型,只要蘇聯人願意,整片海域基本上可以達到寸草不生的境地吧……

而洲際導彈和圖95之類的,算了不說了,太欺負人。


深藍防務


不客氣的說,如果馬島戰爭由蘇聯來代打的話,阿根廷的死相會極其難看,如果阿根廷敢於像對付英國人那樣擊沉蘇聯的大型軍艦,很有可能遭到瘋狂的軍事報復,那時就不光是馬島的事情了,整個阿根廷都將會成為蘇聯人的攻擊目標,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阿根廷現任政府被推翻,蘇聯人扶持的傀儡政府上臺,阿根廷成為蘇聯人的南美前進基地,美國人因為自己的後花園被人染指,再度與蘇聯爆發類似古巴導彈危機的軍事對抗,整個世界再次陷入核大戰的恐慌之中。


蘇聯在1982年時剛好處於迴光返照的巔峰時刻,1981年舉行的西方81演習讓整個西方為之膽寒,而蘇聯紅海軍在那幾年更是如日中天,隨著基洛夫級巡洋艦、現代級驅逐艦、基輔級航空母艦、颱風級核潛艇的服役,紅海軍的實力已經大幅追趕上了當時的美國,如果要和其他國家比的話,蘇聯海軍輕鬆吊打整個歐洲,一個小小的阿根廷真的不夠塞牙縫。如果讓蘇聯人去打馬島戰爭,和英國人可能就會不太一樣,英國人主要依靠的就是特混編隊中兩艘輕型航母上的鷂式艦載機進行制空權爭奪,然後依靠比較強的兩棲登陸能力一舉擊潰阿根廷的守島防衛。而蘇聯人則不同,他們的基輔級航母搭載的雅克38對付阿根廷人的幻影3時處於絕對下風。但是我們要記住,蘇聯的導彈和潛艇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存在,蘇聯人首先會派遣圖95轟炸機進行萬里奔襲對馬島的斯坦利軍港以及阿根廷的各處機場進行轟炸,這玩意兒可比英國人的雞肋火神轟炸機要好使的多,就這麼一輪,阿根廷空軍最少損失過半。

緊接著蘇聯的核動力潛艇前出大西洋,將阿軍港全部封鎖,只要阿軍軍艦敢出來,絕對死的妥妥的,這樣下來阿空軍和海軍基本上就廢了,然後蘇聯派出強大的紅海軍特混編隊壓軸出場,各種巡洋艦、武庫艦,艦對地導彈炸的阿根廷守島士兵鬼哭狼嚎,而阿根廷指望用飛魚導彈突破蘇聯變態的區域防空網,基本不可能,不管是基洛夫還是現代級,輕輕鬆鬆將飛魚打翻在地,阿根廷空軍根本沒有施展的餘地。在經過了一輪狂轟濫炸後,蘇聯的海軍步兵(海軍陸戰隊)再在大型登陸艦的衝擊下,進行搶灘登陸,接下來就是各種收拾殘兵敗將,不過估計這個時候阿根廷應該早就投降了,蘇聯打阿根廷的結局也就跟美軍打伊拉克一樣,基本上是一邊倒的結局。



如果阿根廷政府再敢垂死掙扎,蘇聯人會直接打進布宜諾斯艾利斯,活捉加爾鐵裡,最後隨便安上一個罪名送上絞刑架,而扶持起來的阿根廷政府則會成為蘇聯人的棋子,蘇聯在此部署重兵對周邊南美國家進行威懾和控制,整個南美陷入對紅色帝國的恐慌之中,而美國人對此必定不會坐視不理,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興許將會重演,人類歷史也會因此而改變。


軍武吐槽君


如果是蘇聯替換英國的角色,那麼阿根廷只能無條件投降了。同樣我們假設蘇聯也和英國一樣,在馬島爭端中主要出動海軍。

此時蘇聯海軍總司令還是戈爾什科夫,而且還是蘇聯海軍巔峰之時。當時的蘇聯海軍總兵力43萬餘人,裝備5艘航空母艦、367艘潛艇(69艘彈道導彈核潛艇)、36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174艘護衛艦、460艘攻擊快艇、362艘反水雷戰艦艇、133艘登陸艦、640艘輔助艦船,作戰飛機775架、其他飛機200架和250架直升機。

在這場爭端中,按照記載阿根廷出動艦艇33艘、飛機250架。

如果是蘇聯應戰的話,按照蘇聯海軍任務分配,它會採取如下作戰行動

-對對方的重要工業目標和海軍基地實施導彈打擊;

-對敵方艦艇實施導彈打擊;

-連續突擊對方交通線,包括裝載港口、航渡中的運輸船隊和卸載港口。

-保護己方的航運;

爭端一旦爆發,蘇聯會出動圖-95、圖-16和圖-22轟炸機首先轟炸阿根廷主要目標,在海上會出動2個航空母艦編隊,預計會有2艘航空母艦、4-6艘巡洋艦、10餘艘驅逐艦、近百艘潛艇。

與英國海軍相比,除了艦載機力量稍弱外,其餘遠遠勝過對方。考慮到當時蘇聯的海外軍事基地情況,應該蘇軍重點會利用在敘利亞、利比亞和古巴的基地。

如果阿根廷空軍故伎重演,對蘇聯海軍編隊實施攻擊的話,首先在蘇軍首輪導彈攻擊後,應該剩餘的飛機數量有限。這些剩餘的飛機如果準備攻擊蘇軍水面艦艇的話,會遭到對方密集防空導彈的打擊,因為蘇軍的航空母艦防空力量不弱況且還有其餘水面艦艇防空力量的保護。

在基本殲滅阿根廷海空軍後,蘇聯海軍步兵則會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完成登島作戰。


榮華之武器堂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島戰爭的發生,背後有著極深遠的政治意義。

在1981年的時候,阿根廷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600%,國民生產總值也不斷下降。面對經濟困境,阿根廷人民不斷興起反對以加爾鐵裡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

對國內局勢一籌莫展的阿根廷軍政府,希望通過馬島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重新為政府贏得支持。

在阿根廷積極準備籌劃的前期,英國政府的反應幾乎沒有,也不知道是被刻意的屏蔽還是真的忽略了來自阿根廷方面的信息。

不久,英國還做出了撤走堅忍號的計劃,這符合英國的裁軍計劃。

正是在這一系列形勢下,阿根廷最終實施了馬島登陸。

於是,戰爭最終爆發,戰爭的結果是以英國的全面勝利告終。

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三名福克蘭居民。

阿根廷政府最終因這次事件加速了倒臺,而英國保守黨則因這次事件贏得了選舉。

如果,馬島戰爭不是英國來打,而是蘇聯來打

毫無疑問,蘇聯肯定贏,這沒有為什麼,這是明擺著的事實。

不用去看1982年的蘇聯經濟是什麼水平,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蘇聯要政府阿根廷未必行,但贏得馬島戰爭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幸好不是真的由蘇聯來打,要知道,蘇聯人的手段比英國殘忍多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如果是蘇聯那麼馬島戰爭根本打不起來!阿根廷根本不敢招惹蘇聯。如果非要假設一下阿根廷真的腦子發熱跟蘇聯在馬島打起來。那咱們就來說道說道,往下看↓↓

先來說一下馬島戰爭發生的背景,1981年阿根廷經濟危機,國內通貨膨脹百分600,人民與政府矛盾突出,為了轉嫁危機阿根廷政府決定用一場勝利來轉移百姓的注意力,所以馬島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

馬島戰爭時期蘇聯有三艘基輔級航空母艦,我的配圖就是基輔級,蘇聯也叫它重型載機巡洋艦。基輔級武器配置艦載機:20-22架卡-25直升機和雅克-36М垂直起降飛機(任意組合);艦載武備:1套“旋風”反潛導彈系統,2座РБУ-6000火箭炸彈發射炮,2座533mm魚雷發射器,8套П-15М反艦導彈系統,2套“風暴”通用防空導彈系統,2套“黃蜂” 防空導彈系統,2門АК-726型76毫米艦炮,8-10套АК-630近防系統,看看這火力,牛逼不!



再來說說蘇聯海軍的實力,80年代初期蘇聯有四艘航空母艦,巡洋艦30+,驅逐艦70+,輕型驅逐艦30+,護衛艦180+艘,潛艇有300多艘,單核潛艇就有200多艘,馬島戰爭蘇聯只用潛艇就可以把阿根廷打回它姥姥家了。接下來蘇聯海軍大反擊,只用潛艇就把阿根廷海軍所有艦艇擊沉在母港。連登錄部隊都不用出動,阿根廷就蔫了!這只是蘇聯海軍的實力,空軍跟火箭軍還沒算進去。冷戰時期,蘇聯一年就生產四五百枚洲際彈道導彈,我估計沒等蘇聯海軍出動,剛用洲際彈道導彈就把阿根廷炸回石器時代了!還有蘇聯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能鋪天蓋地的把阿根廷淹沒……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


鐵血戰史1927


如果馬島戰爭是蘇聯來打的話,戰爭的結局應該不會發生改變,但是蘇聯要比英國打的更加吃力,耗費的時間更長,消耗的金錢更多。蘇聯是一個軍事實力發展非常偏科的國家,蘇聯的陸軍實力十分強悍,空軍也和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在一段時期內略微領先於美國。但是蘇聯的海軍實力一直較弱,從二戰時期開始,蘇聯在海軍上的發展就不如美國。蘇聯海軍軍艦的特點是數量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驅逐艦和巡洋艦,缺乏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航母。


蘇聯唯一的優勢是潛艇比較多,但是在整個馬島海戰期間,阿根廷的海軍發揮的作用非常小,阿根廷投入作戰的部隊主要是空軍。而蘇聯的軍艦防空能力一直較弱,即使是蘇聯海軍能夠完整無缺的到達馬島海域,作戰損失也要高於英國。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蘇聯海軍需要從歐洲和亞洲遠赴南美洲作戰,數千公里的補給線會讓蘇聯耗費大量資金,蘇聯在南美洲地區又沒有可靠的軍事基地進行補給,無法像英軍那樣得到盟友提供的充分補給。

漫長的戰線很容易導致軍艦受損,而且蘇聯的戰略轟炸機也無法打到阿根廷,蘇聯只能派遣兩艘基輔級重型載機巡洋艦和一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為主力,帶領一大批的導彈驅逐艦開往阿根廷水域。基輔級重型艦載機巡洋艦裝備的主要戰機是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除了戰鬥機之外,蘇聯軍艦的導彈打擊能力都十分強,因此這樣一支艦隊擊敗阿根廷肯定是手到擒來,但是損耗的情況也要高於英國。

從國際環境來看,1982年是蘇聯的強盛的時期,也是蘇聯在國際上樹敵最多的一個時期。一旦馬島海戰開打,幾乎整個美洲都會集體抵制蘇聯,而亞洲和歐洲的大國,也都會抵制蘇聯。如果國際社會同仇敵愾,蘇聯的遠洋艦隊在到達馬島之前,想要尋找一個停泊的港口都十分困難。況且1982年的蘇聯已經處於盛世下的危機,這一年年底勃列日涅夫去世,蘇聯的國力急轉而下。

實際上在1982年之前,蘇聯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阿富汗戰爭蘇聯打了整整10年,都沒能吞併阿富汗。要知道打阿富汗戰爭的是蘇聯號稱世界第一的陸軍,蘇軍吃不下一個小小的阿富汗,並不是因為蘇聯軍隊實力不濟,而是因為蘇聯內部已經矛盾重重。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在1982年馬島海戰是蘇聯打的話,蘇聯戰士擊敗阿根廷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這場戰爭打下來之後,對於蘇聯來說更加的雪上加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