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刘备统一了三国再交给阿斗,阿斗能不能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广西成冠体育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塑造成一个毫无能力,扶不起的阿斗形象,甚至最后还献城投降,把刘备以及一众蜀将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罗贯中: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今天这个提问很有意思,提到了刘禅能不能守住江山,并传下去。当然,这得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刘备建立蜀汉以后,北伐西征都成功完成,真正的统一了三国。如果刘备真的完成了统一大业,并把江山交给刘禅。我相信刘禅能成功治理好江山,并且传给下一代。


首先,澄清一下,《三国演义》毕竟只是罗贯中写的一部小说,与《三国志》这些史书上记录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一般无作为,甚至是毫无能力。反而,刘禅这个人仁厚,知人善任,如若在统一稳定的国家下当君主,或许有望成为一代明君。毕竟连诸葛亮都称赞他。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都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那么为什么说刘禅有能力做好这个江山并能传位给下一代呢?原因有三。


其一,是因为他本人的自身魅力。刘禅为人仁义宽厚,加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的劝诫,他对刘禅提出了三点要求,告诫他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而这三点,刘禅都能很好的听取并认真去做。所以,像姜维等老将,刘禅也并没有去敷衍对待,而是对他们皆委以重任。所以拥护他的人不在少数。


其二,蜀汉内部稳定,没有奸臣权臣作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诸葛亮却是真的一心一意为刘备打江山,毫无二心。如果刘禅继位,蜀汉忠臣良将也能一心为主,并不会出现功高盖主的情况,也不会有诛杀功臣的事情发生,所以蜀汉朝廷上下一心,定能有更大的发展。

最后,刘禅的儿子们也皆是能力出众之人,像太子刘璿,不仅蜀国大臣们给予他好评,史书中对他的评价也极好。所以刘禅传位给太子刘璿,也能保证蜀国的良好发展。

可惜没如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在五丈原。刘禅与蜀国没有机会继续在风雨飘摇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轻撷棠梨


我觉得可以!

虎父无犬子,刘禅知人善用,用人惟贤,知进退,懂平衡之术,识大体顾大局,为一代明君。

刘备死后,诸葛亮坐大,刘禅为了避免蜀汉内斗,不与诸葛亮争权。

诸葛亮死后,刘禅才开始掌权,整顿吏治,与民休息,人口与经济迅速增长,百姓安居乐业长达二十五年之久,足见刘禅治国之能。

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司马昭在魏国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国,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刘禅听说后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后来夏侯霸做到了车骑将军,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又将姜维封为凉州刺史,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迅速稳住了蜀汉的江山。

蜀国灭国后,刘禅在洛阳还能安度晚年,有几个亡国之君能做到这一步,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认为这些足以支持刘禅守住江山几十年,再交给他的后代。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使后主背锅一千多年。



当代曹植


完全没有问题。其实,刘禅如果不生在三国乱世,而是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君主,他恐怕还能获得不少赞誉。从刘禅在政治上的一些表现,我们其实能够发现,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

一、有大局观,对诸葛亮绝对信任


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而是懂得用对的人,而且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点刘禅就做的不错。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刘禅即位后就很好的遵守了父亲的遗愿,待诸葛亮如父,军国大事一并赋予其执掌,你有见过刘禅向那些历史上常见的昏君那样剥夺诸葛亮兵权吗?刘禅有听谁的谗言对诸葛亮削弱权力吗?都没有。甚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自贬为右将军后,刘禅还是让他继续行丞相职权,并在一年后复其职。可以说,诸葛亮主政期间,蜀汉简直是“君正臣贤”。

有人可能说,汉献帝也不敢抵抗曹操,刘禅只是被诸葛亮控制住了无法反抗而已。其实不然,曹操可以控制汉献帝,因为汉献帝的整套班底都是曹操的部下,那些人都是曹操招募,自然会对其比较忠诚。可即使如此,还大大小小有过那么几次衣带诏之类反抗曹操的叛乱。刘禅的江山可是父亲刘备打下来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都没参与过几次军事活动,更何况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还有刘备的老部下和益州本土势力。而诸葛亮常年在外南征北伐,如果刘禅真的对其有不信任,完全可以找到其他势力,夺了诸葛亮的权。但刘禅没有,至少说明,刘禅有大局观。

二、有政治手段,诸葛亮死后轻松削弱相权


我们常说“蜀汉四相”,也就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而实际上,这四人只有诸葛亮一人是真正的丞相。诸葛亮死后,刘禅也就再也没有授予任何官员丞相一职。蒋琬是担任大将军,后进位大司马,开府(独立理政),不久去世;费祎接替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开府后遇刺身亡。董允只是做到了侍中守尚书令,去世比费祎还早。这三个也被后人称作“相”,可实际上权力远远及不上诸葛亮。大将军、大司马在权力上偏重军事,尚书令偏重政务,都不如丞相是军政一把抓。蒋琬、费祎在接任大将军后都卸任了尚书令,可见刘禅已经很明确地有了分相权的想法和手段,让军事和政务不再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另外,蒋琬在升任大司马开府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只能仰仗费祎分担重任;而费祎也是在做了大将军很多年后才得以开府,还始终没有获得最高的大司马官职,并且刘禅还提升姜维为卫将军,录尚书事(参与政务)。可见,刘禅对他们的限制相当明显。蜀汉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大权独揽的诸葛亮,而只有如此,刘禅本人才能保证皇位无忧。拥有这种权力制衡的手段,也是一个君主成熟的标志。

三、懂得权术制衡,蜀汉后期三角平衡


如果说废丞相,是刘禅分相权的小试牛刀,那蜀汉后期的三角平衡,则充分展现刘禅已经有了权术大师的资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后期以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身份和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主持政务,他曾叹息自己“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当时,黄皓在刘禅身边得宠,是当权宦官;姜维在外屯田避祸,但手握兵权。诸葛瞻此言,看似蜀汉政治混乱,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真正达到了权力平衡。诸葛瞻、董厥执掌政务,姜维执掌兵权,黄皓管理内宫事务,三方互为牵制。诸葛瞻觉得恨自己对付不了姜维和黄皓,但换个角度,另两方也除不掉他呀!


因为蜀汉灭亡,黄皓一直被认为是惑乱朝纲的权阉,可你们想想,他有像秦赵高那样可以控制秦二世乱杀忠臣宗室,甚至最后直接弑君吗?姜维表面好像受其迫害,实际上还可以在外掌兵;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对黄皓多有不满,黄皓向刘禅进谗言,刘禅最后也只不过是疏远他,十几年不愿意见他而已。你再看看赵高,那可是让秦二世杀了大将蒙恬和所有的兄弟。两下对比,就知道刘禅虽宠黄皓,但可不是听之任之。黄皓更多的还是作为刘禅制衡外朝的力量存在。

四、身处险境机智应对,蜀汉灭亡后得保太平


著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一直被用来表现刘禅贪图享乐,不思复国。实际上,这真的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既然已经灭国,如果再处处体现留恋故乡,自己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司马昭问出那句“安乐公,颇思蜀否?”怎么可能不是一种试探?郤正教他说先人坟墓在益州,让表现思念故乡,说这样司马昭就让他回去了,怎么可能让他回去?他要真的表现思念故土,恐怕等待他的就是一抔黄土了。但刘禅还不驳郤正这个老部下的面子,照他说的来了,司马昭问他是不是郤正教的,他马上说你怎么知道。这种装傻充愣就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心,别人笑他傻,他却可以安度余生。要是装聪明,恐怕就人头落地或者一杯毒酒了。

所以,上述四点,能够充分看出刘禅有大局观、有政治手段、懂权力制衡,更有随机应变各种处境的能力。蜀汉灭亡,那是因为国力上真的跟曹魏有太大差距。如果你说刘禅缺什么,可能是军师才能和一些进取心。但如果是题目所说的场景,由刘备统一天下交给他,那这二者也就都不重要了。刘禅就会是一个不错的皇帝,自然能保证皇位有序传承。


伊耆角木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指一个人没能力,没有悟性,无论如何帮忙,都不能自立,自强。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第二任皇帝刘禅。但事实上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统一三国的话,刘禅能否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三国演义》里的刘禅,表面上演绎了一个扶不起的君主,其实他的一些行为只是迫于当的政治压力而掩饰了自己的主见和能力,他能在刘备死后主导蜀汉政权四十余年,其政治能力可见一斑。或许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诸葛亮厉害,可你是否想过,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可以很好地主政蜀汉政权,甚至可以说,在他的主政下,蜀汉政权因为减少了战争次数,慢慢地变得更加富强,人们变得更加富足了。

历史没有如果,因为三国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以至于刘禅没有太多正面的例子,我们只能侧面地进行分析,看看刘禅到底能力如何?

从政治制度上讲,历史上一般都是分为君强臣弱和臣强君弱两类政治分层,而刘禅主导的政权,应该属于后者,属于臣强君弱的局面。如果刘备统一了三国,意味着再一次汉朝中兴,前面有西汉、东汉的政治基础和框架,经过近百年的战争,人民肯定是渴望和平而厌烦战争,加上人民对汉朝肯定是有认同感,刘禅成为君主后,必定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人民能过上相对平和的生活,天下学子士族对汉朝也是有很强的认同感,东汉末年董卓篡汉的结果就是可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当时的核心谋士荀彧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诸如荀彧、司马、诸葛等都是当时东汉士族代表。在人民和士族代表的支持下,朝廷政权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传承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姓氏更替的现象。汉朝,有自己成熟的一套政治制度,即使刘禅能力一般,其政治框架和制度在朝臣的相互牵制和促进下,是可以很好运转的,基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从刘禅能力上来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刘禅是惧怕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掌握实权,我认为在诸葛亮当政时期,是有这种可能的,但这恰恰说明了刘婵不是一个傻子,大家试想下,一个傻子懂权谋吗?一个傻子知道权力的诱惑吗?而诸葛亮死后,依然可以很好地掌管蜀汉三十余年,这也说明刘禅是有一定能力。刘禅是一个性格比较平和的人,对臣子们没有那么计较。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并没有否定他所有的功绩,而是下旨“即已明正其罪,仍念其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什么?足以说明刘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这不但不能说明他是个傻子,更是可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最大限度集中了皇权,任用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这样两人的权力就起到了交叉、牵制的作用,且还能各负责一面,军事和政务两不耽误。试问,刘禅是傻子的话,他能懂得集中皇权?他能懂得驾驭权臣?

从他的儿子们来看,刘禅有七个儿子,虽然演义中并没有特别描述他的儿子们是否出色,是否有能力,但从第五子刘谌的表现来看,应该他的哥哥们也不会太差,在性格上应该多继承了老刘家厚脸皮的基因,这对于皇位继承者是必要的因素之一。这样的性格,有隐忍的一面,这就可以减少君臣之间的矛盾,也会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能使国家更加长足发展。

就《三国演义》中,刘禅的种种表现来说,虽然不是一代英主,但也表现出来权谋和善用人才的一面,绝非如大家口中所说的一样“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如果刘备在统一了三国的前提下,刘禅继承皇位,能力是绰绰有余的,汉朝本身又有四百余年成熟的政治制度,这样的条件下,刘禅顺利将皇位延续到下一代是没有问题的。

梁一杂说持本观点,以抛砖引玉之作用,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各抒己见,参与评论,你认为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梁一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有如果,就好了!

假设一下!刘备统一了三国!皇位传位给阿斗!我很明确的告诉你,阿斗可以很好的往下传!因为,历史当中,真正的阿斗刘禅,并非庸主,是罗贯中手下的《三国》把阿斗写的有些过于无能了!咱们暂且不说阿斗如何!

既然刘备统一了三国,一切文武官员就会效忠于朝廷,可知,当年,古代人是以忠义立本的,如果这个皇帝不是特别的暴力和荒诞,一般情况下,文武大臣造反的几率很小,就拿曹操来说,这么厉害个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都不敢自称皇帝,所以,最起码,阿斗刘禅传给下一代是没问题的,但具体能传几代就不好说了!



又是一年春风


我觉得可以,刘禅虽然自身没有什么谋略,但却知人善用,能够信任手下的文臣武将。

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司马昭在魏国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国,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刘禅听说后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后来夏侯霸做到了车骑将军,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死后,立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又将姜维封为凉州刺史,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暂时稳住了蜀汉的江山。

我觉得刘禅对属下的信任以及识人的能力足以弥补他军事政治上的不足。而且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蜀国灭国后,刘禅在洛阳还能安度晚年,有几个亡国之君能做到这一步,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认为这些足以支持刘禅守住江山几十年,再交给他的后代。


知涯fight


如果刘备统一了三国,可能会由刘氏家族继承下去。司马懿死后晋朝之所以被游牧民族灭亡,不是因为晋朝的实力弱,而是因为世家的实力太强。在《三国》中,蜀汉是最不重视世家的,所以蜀汉是不可能使用九品中正制的。但蜀汉应该是最有活力的一个国家。而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魏国和晋国,后来都被游牧民族灭亡了,甚至连魏国被司马懿轻而易举的替代了,更不要说蜀汉了。

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三国,那么皇室有很大可能是由刘姓人士永远传承下去。但是不是刘备的后代,这就不好说了。但是这种延续并非是真正的延续,也许是作为一个吉祥物存在的,比如:现在的英国皇室和日本皇室就是这样。但历史不会有假设,刘备因为关羽失荆州可谓是一败涂地。这也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而诸葛亮到死也没有挽救蜀国败亡的结局。

三国历史的出现纯属偶然,就连曹操也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本来曹操是有实力统一天下的,但可惜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多次被蜀汉和东吴吊打,可以说这是一种讽刺。而刘备也是如此,能够战胜曹操,却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孙权,最后落得个托孤白帝城。不管是魏蜀吴三国的先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与牺牲,结果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被不肖子孙消耗殆尽,最终便宜了司马懿。

这就是所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然三国的结局颇有一些戏剧性,但它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最后的赢家能够保持多久,谁也不知道。当然,比如:现在的团购已经没落了,但是共享单车依然在挣扎中。但是此时的共享单车已经不是初始时参与的企业了,几乎是全新了。但不管怎样,东汉末年这段长达百年的军阀混战历史,还是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比比如:《三国演义》,很多人正在研究它和学习它其中的战术。


公元前


能,因为刘禅不作,所谓作就是爱折腾。刘禅他知道他的能力,有自知之明。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诸葛亮对他的评价: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从乐不思蜀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禅不傻,一个不傻不作的皇帝或许不能开疆扩土,但是守成没有问题。


V度


如果这是个假命题,但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先说阿斗是怎样亡的国?姜维还在成都外准备争战,还有很多精兵良将,大批的忠义大臣,可这个时候阿斗投降了,这个人怎么样?我认为没有主意,不能算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只能说是太无能了。

咱们在说假设阿斗统一了三国,也不会传下去的,因为在封建王朝,不是臣强主弱,就是主强臣弱,像宋朝四帝仁宗朝臣强主弱,但仁宗是为明君,用的都是贤臣良将。像康熙王朝的皇帝独掌乾坤,也用的也都是贤臣良将。但是阿斗身边也是贤臣良将,但是阿斗不信任,自己又没有像康熙皇帝那样有能力,所以不会传下去。








大树和森林的关系


当然可以 刘禅应该是守成之君

首先说刘备确实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当时据有西州及荆襄九郡,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等精英,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魏延严颜等名将,可以出汉中入长安,又可进樊城攻南阳洛阳,俯视江东,局势大好啊!

可惜就是时也命也,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关羽后路,导致关公败走麦城,使得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如果刘备抓住机会统一天下并传给刘禅,以刘禅的能力妥妥的治理好国家传给下一代!为啥呢?

1. 刘禅待人宽厚,礼贤下士,又能信人用人,对诸葛亮从始至终态度不变。及其死后对其后人仍旧恩宠有加,还为其立庙,难怪诸葛亮对蜀汉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执政三十余年,只杀了两个大臣,对犯事的臣子多以贬谪和免职流放处置。整个国家无比安稳,可谓循理之君,可见刘禅的人格魅力!对比秦始皇对吕不韦,项羽对范增,万历对张居正。你说刘禅得人心不?

2.刘禅懂得人尽其职,治理国家有丞相,享受有宦官为其操持,却又能约束近侍的权利,使其不能对朝政进行掣肘!既享受了,国家还正常运转,算明君不?

3.知天时晓天命善待百姓。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后,国家已经到极限了,连绵战争有二十余年,人口没什么增长,只有九十余万,国力消耗的所剩无几,刘禅清楚的知道这个时候继续挣扎无疑是拖着整个国家的百姓去死,投降后百姓不会受到破城之乱,大臣们也可以保全身家,可谓仁心啊!

4.清醒认知又难得糊涂,有大智慧。当邓艾兵临城下时有四条路。一 顽抗却已失天时,国败城破是早晚的事,不可取!二投东吴,刘禅很清楚东吴是什么货色,落井下石绝对干得出来,恐怕到时候家破人亡不可取!三 投南中(云南)拒险而守,但也只是苟延残喘不可取!唯有投降北魏才能保全臣民和自己。果不其然,魏军对蜀国秋毫无犯,投降的大臣也各有封赏,而刘禅在对司马昭的试探下去装糊涂,说出了 由此保全了全家,富贵终身!此间有大智慧啊!

综上所述,刘禅开国能力不够,但守成富富有余,刘备真给了刘禅天下,一定能守得住,传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