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易安小童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自幼敏而好学,能文擅诗,出口成章,为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子。同时他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作品被誉为文章的典范。因曹植才华出众,一直深受曹操喜爱。

曹操长子曹昂死后,因曹冲聪慧过人,曹操有意立其为世子,然而曹冲又不幸早年夭折。曹操自此便对曹植抱有厚望,对曹丕也没那么多的喜爱。曹操于是让杨修辅助曹植,司马懿辅助曹丕。


然而在后来的世子争夺上,杨修曾误导曹植斩杀门吏,恶意揣测曹丕,而且擅长揣测曹操心思,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杀。这样曹植失去了臂膀,司马懿潜心辅佐曹丕,最终登上世子大位。

曹丕代汉称帝后,也曾有杀曹植之心,因曹植巧妙作七步诗,感动了曹丕,化解危机。曹丕真的是因为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曹植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丕迫于卞夫人压力以及念及手足之情,并没有杀害曹植。曹丕代汉称帝后,威声大震,而他的兄弟们也成为威胁。据演义记载七十九回记载,曹熊自缢而死,卞夫人伤心欲绝,又突然得知曹丕传唤曹植,惶恐不安,急忙召曹丕相见。

太后苦口婆心的劝说曹丕:曹植自恃胸中才华,平时有些放纵,定要念及手足之情,不可加害,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曹丕却说:曹植是我兄弟,我也深爱,又怎么会加害呢?


卞氏出殿之后,华歆进谏,便问曹丕:太后是否劝说殿下不要杀曹植。曹丕便说母命不可违背。然而华钦依然劝说曹丕杀曹植,声称曹植以后必成祸患。演义曾这样记载:

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成,即杀之;若能成,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


曹植入见曹丕,丕以曹植未能及时参加曹操丧礼,责怪其大不孝。但念及兄弟之情,若能七不之内作诗一首,便免一死,如果不能则罪上加罪。故而曹丕以兄弟为题,但要求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曹丕略加思索,便作诗一首,诗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顿时潸然泪下,母亲卞氏也从后殿中走出,责怪曹丕:兄何逼弟之甚耶?曹丕慌忙离坐,随贬曹植为安乡侯。曹植用一首诗,以兄弟之情,打动了曹丕,这才侥幸逃脱厄运。


其次曹植随满腹经纶,却空有报国之志,最终未被重用,遗憾终身。曹丕被贬之后,便到自己的封地赴任。黄初二年,有人有奏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便要求治曹植之罪。曹丕知道后,再次因太后的原因,没有加罪于曹丕,而是将曹丕贬为安乡侯。同年又还封其为鄄城侯,后来又改封为鄄城王,邑两千五百户。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黄初二年,监过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清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再次转封曹植为雍丘王。同年,曹植进京朝拜,表奏其为朝廷建功之志,声称其昼夜寝食难安,想着忠君报国,建功立业,愿意负荆请罪,期待能被任用。曹丕对其进取之心大家赞赏,并不愿意任用,也许曹丕一直在防着他吧。表文曰:

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黄初六年,曹丕东征孙权,回来的时候,经过雍丘,前去曹植的宫殿探望,增加曹植五百户。太和元年(227年),曹睿封赏曹植浚仪,次年曹植再次返还雍丘。然而曹植因胸怀大志,不能伸展,非常愤懑,再次上书请求委以重任,也被曹曹睿拒绝,书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荣于亲,事君贵于兴国……


太和三年,曹植被改封东阿。太和五年,曹植上书请求省亲,并再次表达其为国建功的志向,洋洋洒洒几千字,然而终被拒绝,后改封曹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曹植经常请求与曹睿独谈,讨论时政,希望能够被任用,但都以失败告终,曹植怅然若失。

当时又改动制度,因为曹植以前的过错,给曹植老弱残兵,也不过二百人。曹植便郁郁寡欢,突然发病逝世,享年四十一岁。《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无欢,随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曹植晚年可谓英雄失志,郁郁寡欢,一直受到打压,也许是被曹睿防着,也许真的其因为其有过错,然而自从错失世子之位后,曹植便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

你是如何看待曹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植的后半生,总的来说,过得并不好,曹丕丝毫没有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丕,但是有念在卞夫人的面子上,没有杀掉曹植,到是黄须儿曹彰,黄初四年在洛阳死去,有人认为是曹丕下的手。

曹丕为什么要对曹彰下手呢,因为曹彰当时在长安,手上握有重兵,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操在洛阳病重,召在长安的曹彰相见,可是曹彰走到路上,曹操就去世了,曹彰过来就问玉玺和印绶在什么地方,所以曹彰不能被曹丕所容。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彰虽然是个勇将,但喜欢下棋,曹丕就与曹彰下棋,然后棋下到一半,就让人送枣给曹彰吃,两人边吃枣,边下棋,而其实曹丕早在一些枣里下毒,并且在上面做了记号,曹丕专挑没有记号的吃,而曹彰不知道。

过了没多久,曹彰就死了,而后来曹丕还想加害曹植的时候,卞太后说,你都已经杀了我的曹彰,还想要杀我的曹植?曹丕就只能放过了曹植,另外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黄初二年,公221年,曹植被改封为安乡侯(河北晋州),封邑八百户,七月改封到鄄城侯(山东鄄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封邑两千五户,就是这次从洛阳回到鄄城的时候,曹植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有人说洛神赋是写甄姬的,也有人说洛神赋是写自己的理想的,最后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最终破灭。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河南杞县),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路过雍丘,跟曹植见了一面,增加封邑五百户。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继位,曹植多次上书,请求起用,但是曹睿不给予理会,曹植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被改封到东阿(山东东阿),曹植只能在读书写文章,研究儒学经典中度过。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为陈王,十一月,曹植病逝,终年四十一岁,谥号为陈思王。


历史简单说


曹植挺惨的,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防范,十一年三次迁封,没有在哪个地方呆过太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

那么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呢?时间点我们以曹丕被立为世子来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为什么是曹丕被立为世子呢?因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这件事足以摧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车夜闯司马门,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马门和禁道是宫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不得擅自闯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凶,违反禁令。这不得不让曹操心里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质问题。

本来曹操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曹植有下笔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小时候就表现的聪慧异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经常带着他。

曹植有三位谋臣,杨修、丁仪、丁廙。让曹植开始心生夺嫡之念的起因,其实是来源于曹操对曹植的一次特别关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曹丕已经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没有放过曹植,他要让曹植永无翻身的机会。

曹植的三位谋士,杨修被曹操赐死,理由是杨修扰乱军心,擅揣上意,还有一条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每日趣评


曹植的人生是以他父亲曹操的死为界限,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曹操在世时,他是个倍受恩宠的贵族子弟;曹操死后,因有与兄长曹丕争过世子的经历,受到曹丕在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

曹植后期生活极其惨淡和悲壮,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无法得以施展。千百年来,人们都惋惜曹植的不幸遭遇,唾弃曹丕不念手足之情,殊不知曹植的悲剧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一、王侯之子,才华盖世

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年,魏武帝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中的领军人物,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三曹”。

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评价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后世没有人反对这一说法,由此可知曹植才华盖世,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曹植十多岁,就能背诵几十万字的辞赋文章,才华横溢,以至于曹操都怀疑他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三国志》记载: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东汉末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他最大的对手袁绍,建立了以邺城为根据地的北方帝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有名无实的汉王朝实际掌权者。

建安十五年,曹操修筑铜雀台。曹操率领儿子们登台参观,让他们即兴作赋。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所写《登台赋》让曹操大感惊奇,由此深受喜爱。

曹植二十三岁,曹操远征孙权,留下曹植留守邺城,委以重任,此时曹操颇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意愿。曹植和丁仪、杨修等人交好,暗中培植自己的羽翼,以图和哥哥曹丕争夺储位。

二、储位之争,因小失大

曹丕五岁能文,八岁时就能骑马射箭,十余岁就随父远征,可谓文武全才。因为比曹植年长,政治斗争经验也更加丰富。按照封建时代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曹丕无疑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但是曹操又希望选择最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于是,他开始刻意考察曹丕和曹植。于是,围绕曹丕和曹植,群臣分成了“曹丕派”和“曹植派”。

在和哥哥曹丕的储位之争中,曹植因为年纪轻轻,缺乏斗争经验,加上文人放浪形骸的性格,最终犯了几个小错误,失去了父亲曹操的信任,败下阵来。

曹植广纳党羽,结党营私,任用和曹丕有隙的丁仪、杨修等。杨修等人不仅帮助曹植出谋划策,而且互相诗文唱和,关系非常亲密,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有一次曹操与众大臣商议,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秘密请吴质到内府商量,害怕有人发现,就用装丝绸的大车把吴质藏在其中。杨修得知此事,直接报告给曹操。第二天,曹操下令到曹丕的大门拦车检查,结果检查的使者看到车里是丝绸,曹操疑心杨修是在加害曹丕。

曹操经常会询问曹植和曹丕一些政治或军事的问题,让他们发表看法。杨修事先将答案写好交给曹植,曹操每次问曹植,他都能够对答如流。曹操很怀疑,暗中调查,发现了杨修和曹植的秘密,于是开始疏远曹植,动了杀杨修之心。

《三国志》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曹植始终是个文人,喜欢喝酒,喝醉了还不守规矩。曹操尤其注重法度,曾经因为自己违反法令,坐骑受惊踏毁庄稼而割发代首,又怎么能容许自己的儿子如此放纵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植争储失败,一蹶不振,失意之下,更加放纵沉溺于酒色之中。

《三国志》记载:太祖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在病逝的前一年,曹操深知命不久矣,还想给曹植一个翻盘的机会,但是曹植自己放弃了。曹操一生征战沙场,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后都能够积极振作,扭转局势反败为胜。或许此时,曹操才发现自己一开始就看错了这个过于聪明,内心极度敏感的儿子。曹植的自我放逐,也就是曹操彻底的失望。

一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就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储位之争的失败,注定了曹植日后悲惨坎坷的人生。

三、失去自由,郁郁而终

皇帝只能一个人来做,自古以来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知有多少手足兄弟互相残杀,流血争斗。

曹丕称帝,表面上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兄弟全部封侯,实际上是将他们都流放到外地,同时派出“监国使者”,监视这些王侯的一举一动,然后逐步开始清除那些最具有威胁性的兄弟。

第一个倒霉的是二弟曹彰,曹彰获悉曹操的死讯后,带着自己的兵马去找曹植,表示愿意拥立曹植为接班人。曹彰能征善战,而且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部队,曹丕很不放心。如果二弟有异心,那就是对曹丕最大威胁。

曹丕在文武百官的拥立下继承王位,曹彰的人马还没有走到都城,就收到了曹丕召见的命令。曹彰不得不从,独自前往拜见哥哥曹丕,当夜二人待在一起,第二天曹彰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曹彰死后,曹植被推到政治高压之下。他曾经是曹丕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现在曹丕继位,能够放过这个数次三番威胁到自己的弟弟吗?

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萁”的故事讲的就是曹丕想要杀掉曹植,对他进行逼迫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用自己的才华挽救了自己的性命。“煮豆燃萁”道出了自古以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

曹丕虽然没有杀曹植,却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限制。首先,消灭了曹植的羽翼,找借口把丁仪、丁廙及其家中男丁全部杀光。其次,囚禁曹植,曹丕在每个王侯的封地都安插监国使者。曹植在封地,一言一行都有人监督指点,大事小情都需要请示京师。

曹操死后半年,曹植想在封地祭奠,当即上呈《请祭先王表》,并“乞请水瓜五枚、白柰二十枚”作祭品,结果遭到曹丕的严词拒绝。

《三国志》记载: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曹丕不会因为一首“七步诗”就放过曹植,曹彰死后,他们共同的母亲卞太后非常伤心。曹植被诬告,卞太后她听说曹丕还要杀了他,于是悲痛欲绝,叫来皇帝曹丕大骂一顿,曹丕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杀曹植,但是降低了他的爵位。

曹植由乡侯改降为城侯,在城地被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又被治罪,被迁回邺城旧居,闭门思过。这样的打击使曹植诚惶诚恐,处处小心,他那“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习性改了许多,而且还曾向曹丕上《责躬诗》,自责有罪,得到了曹丕的嘉许。

曹丕最终没有赐死曹植,是因为他已经消除了曹植的威胁,曹彰的死亡给母亲带去了巨大的痛苦,他不愿再让母亲伤心。身为帝王的他,更不愿意留下一个迫害手足兄弟的骂名。

曹丕在位七年,曹植始终战战兢兢,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屡遭诬陷和贬谪,曹植从一个风流倜傥、光彩照人的翩翩佳公子,变成了衣食不保、颠沛流离,毫无人生自由的阶下囚。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此时,曹丕已经去世六年。

曹植处心积虑地争夺太子之位,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他不懂得韬光养晦,锋芒毕露、恃才放浪,同时也与他网罗党羽,结党营私有关。曹植行为放纵,不能约束自己,屡犯法禁,导致曹操震怒,最终因为失宠而失败。

毫无疑问,曹植在诗歌、辞赋和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了建安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大家。比起父亲曹操与兄长曹丕,虽然在政治上黯淡无光,但是在文学上,曹植却成了闪亮的焦点。

曹植的才气使他赢得了“才高八斗”的美誉,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学的发展,曹植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曹植,或许我们的文化殿堂将会黯淡许多。他的文学成就,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原因。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商贾之家尚且有为了争家产而刀光剑影,更何况是生于帝王之家,兄弟情注定不可能像平凡人家那样单纯。曹丕和曹植都是武宣卞皇后生的,也就是说,曹丕是曹植的亲哥哥,却因夺嫡之争,使得这对才华横溢的亲兄弟出现猜疑和隔阂。

储君之位,难以定夺

乱世出英雄,曹魏政权的奠定人曹操便是东汉末期的英雄之一,可谓虎父无犬子,曹昂、曹丕、曹植、曹冲也都不是泛泛之辈。有众多优秀的儿子有时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选谁当继承人,就是一个大难题。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深受喜爱,但早年跟随曹操出征张绣时,便战死在宛城;而曹冲有神童之称,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在曹昂死后,曹操曾经打算培养曹冲,可惜的是,曹冲在十三岁便夭折了。这样子四个优秀儿子便只剩下了两个。

曹丕年龄比曹植大,学识和能力也更胜一筹,也是深受曹操喜爱。

但却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让曹操很不高兴,因此在这场夺嫡之争中败下阵来,之后,曹操便立曹丕为魏王世子。

曹丕继王位,曹植生活大转变

立储一年后,曹操病逝了,曹丕自然继承王位,对曹植是各种忌惮。虽然曹操病逝了,但兄弟俩的亲生母亲还健在,所以曹丕并没有直接对曹植下手,而是多次徙封,处处打压。

曹丕继位第二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而后改封为甄城侯,就今天的中国地图看来,现封到河北省,再赶去了山东省,当时的魏国首都就位于山西省,越贬越远。

既定大局,尚留余情

虽然曹丕对曹植是各种打压,但还是在卞太后的劝阻下,加上曹植也算安守本分,在黄初四年,曹丕将曹植升迁雍丘王,就意味着离国都更近了,食邑也在原来的八百户增加到两千五百户。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黄初六年,曹丕南征归来,途径雍丘,还与曹植见了一面,历史上并未记载兄弟见面谈了什么,只记载了见完面之后,曹丕给曹植多加了五百户食邑。

即使是利益冲突使得兄弟反目成仇,因有才而忌惮,但毕竟血脉相连,不会真正的将曹植置于死地。

结语

曹丕自然是放过了曹植,只是有所忌惮不以重用。就在兄弟二人见完面的半年后,曹丕去世,曹丕的儿子继位,也就是魏明帝。

曹丕对于曹植的忌惮也直接影响了魏明帝对于这位王叔的看法。曹植在曹丕去世后,曾多次上书表明心志,但每次只收到了口头上给予的嘉奖,并未委以重任,之后也经历了多次徙封,最后的封地位于陈都。最后在魏明帝继位的六年后,曹植在忧郁中病逝。

虽然曹丕顾念手足之情放过了曹植,但心中对他的忌惮使得曹植不能施展才干,这对于曹植来说,是福还是祸呢?


正一品贵妃


书文小品详解曹植后半生!

前言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如何,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详细记述,只记录了他曾多次被贬,多次上书想为国效力,却不被重用,抱憾终老。

本次回答中,我通过诗史互证的方式,具体分析曹植的后半生如何,从中寻找曹丕对曹植的态度。

一、才高受宠,才高为忌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他是曹操的第四子,他上面还有曹彰、曹丕、曹昂。他的文学天赋极高,谢灵运说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王士祯评价说“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耳。”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来岁时,便能将《诗经》、《论语》倒背如流,写的文章才气纵横,让当时很多大才子都望尘莫及。

他的父亲曹操很喜欢这个儿子,一是因为曹植的聪颖和年轻时的自己很像,二是曹植善诗文,文才极高,喜爱文艺的曹操当然十分喜欢他。

曹彰死后,曹丕便成了长子,按照祖制,世子的位置应该是曹丕的。但是曹操更喜欢曹植,这让曹丕十分心烦。

一次,曹操找曹丕和曹植议论政事。这是曹丕的优势,没想到曹植侃侃而谈,抢了自己的光环。

三国志中说: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丕不但在曹操面前被曹植碾压,在群臣面前,也被曹植碾压,铜雀台上作《登铜雀台》,让他一举成名,在天下文士舞者面前大放光彩。

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世子,但因为曹植文人气质太浓,个性随意,常常醉酒误事,让曹操大失所望。

曹植与曹丕的恩怨,是从早年的世子之争就开始的。曹植因为自己不懂得收敛光芒,也不懂得把握机会,所以痛失良机。最后,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二、与兄长结怨,穷困半生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成魏王,从此,曹植开始了他郁郁不得志的后半生。

曹丕上任之后,开始对曹植一党进行报复性打击,他先是设计杀害了曹植的心腹丁仪兄弟二人,削弱曹植的势力,不久,又借故贬低他的爵位,挤压他的俸禄,让他不断迁徙封地。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为鄄城侯,第二年立为鄄城王,这时他享有食邑二千五百户,到黄初四年,他被转封为雍丘王。两年后,曹丕看他可怜,给他增加了五百户食邑,后来曹植被封到浚仪,公元228年时,曹丕又将他改到雍丘。

他曾在《迁都赋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迁徙生活:“号则六易,实则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济”。往日的富贵成云烟,现在的曹植,困顿到连吃饭穿衣都有问题。

曹植名义上是藩王,但实际上却是囚徒,他在封地的一切行动,都被朝廷监视着。

他在《文帝诔》中说:“愿衰迭以轻举兮,念房关之我婴,欲高飞而遥憩兮,惮天网之远经”。曹魏藩王制度中,有一点是只允许藩王活动在三十公里之内,行为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黄初六年令》中,他说:“又为监官所举,亦以纷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曹丕的监视之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朝廷,没有一点自由。

除此之外,曹植还经常遭到朝廷官员的诬告,并因此而获罪,一些官吏也常常看曹丕眼色,诬陷曹植。

他说:今吾昔以信人之心,无忌于左右,深为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等枉所诬白,获罪圣朝,身轻于鸿毛,而谤重于泰山。

曹植的后期生活,就是在此种困顿不堪、极不自由的状态下开始的。外在的困境催生内在的痛苦,这种痛苦他只能在诗文中发泄。

曹植早年时十分渴望报效国家,但是他没有抓住曹操给他的机会,等到了后期,他再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时,魏文帝曹丕却不曾给他机会。如著名的《七哀诗》、《种葛篇》等,都是他借用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现自己不被任用的心思。

又如他的一些游仙诗,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功业无成,想将自己的志向寄托在神仙世界。

比如《远游篇》:“金石固易蔽,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又如:“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以为这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于是他向小皇帝上书,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向朝廷积极进言献策。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小皇帝对他有很强的戒备心,认为他过多参与政事,虽然安抚善待他,但在政治上并不信任他,他的政治抱负又一次落空。

写在最后

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曹植因小失大,早年行事张扬,政敌四起而不自知,终于导致自己陷于困境。后期生活困顿的他,企图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他找到了文学,用诗文宣泄满怀的悲愤,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书文小品


曹植的后半生怎样度过的,曹丕念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曹丕放过了曹植,因为曹丕并没有杀害曹植;二是曹丕虽然没有杀害曹植,但也没有放过他,而是对曹植处处严加防范和限制。总而言之:曹操过世后,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但曹植作为曹操嫡子(曹丕的亲弟弟)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一、曹植被曹丕严加防范和限制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亲弟弟),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曹丕和曹植均为曹操嫡子,因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时间一长,曹操下属渐渐形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占优势,多次几乎被曹操立为接班人,最后因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失望的事。最终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曹操接班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但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并没有在政治上任用曹植。

二、物质生活还是不错的。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封安乡侯,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徒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将曹植邑增加五百户;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植在文、明二帝执政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被封陈王。所以曹植虽在政治上不被重用,但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读史如品茶


曹植的尴尬

成语“才高八斗”,其典故便是说汉末三国的曹植。

曹植的才华,十分让同为文人的曹操所欣赏,因此曹操在世的时候,曾考虑在自己死后,让曹植继承自己的势力,从这不难看出曹操对曹植喜爱的程度。

不过,宛如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均衡一样,曹植的文采诚然远超曹操、曹丕,但是,曹植只是个文人。

论起写文章、创作诗歌,曹植十分拿手,甚至后世还流传曹植七步成诗的说法,但是,论起夺位和治理国家甚至为人处世,曹植就很蹩脚了。

因此,当曹植得到曹操喜爱后,逐步得意忘形,最终触怒曹操,曹操虽然喜爱曹植,但也从曹植的这种种行为上,预判出曹植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因此,曹操改变主意,改而册立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

就这样,曹植失去了成为继承人的机会。不过客观来说,按照曹植的性格和理政能力,他做曹操集团的掌门人,曹操集团发生分裂甚至战乱,是不可避免的。

曹植的后半生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曹操的势力,并且针对曹植进行打压迫害——虽然曹植压根没有能力撼动曹丕的势力,但曹丕却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任何隐患。因此,曹丕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

当然这种打压模式外松内紧:比如说黄初六年(西历225年),曹丕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但是,从始至终,曹丕都派人监视曹植,防止曹植和其他势力有来往,同时限制曹植从事政治活动,尽力打压曹植的存在感。

黄初七年,曹丕去世,皇位由曹植的侄儿曹睿继承。

曹睿做皇帝以后,曹植认为,此时曹魏朝廷世系已经稳定,因此曹睿不会对自己有猜忌心理。因此曹植上表给曹睿,希望曹睿能给自己安排点事情做——从这不难看出,曹植依旧是文人思维,空有情怀,而没有政治家的理念。

对于曹睿来说,或许曹植这个叔叔确实没有夺权的想法,但不妨碍有野心家会利用曹植的名义,来作为动摇自己朝廷的旗号,因此,曹睿没有理会曹植的请求,继续让曹植在自己的封地里养老。

就这样,曹植在自己的封地里,过着衣食无忧、无所事事的生活。

太和六年(西历231年),曹植去世,享年不过四十一岁。从曹植的早逝不难看出,曹植是不幸福的。


藤树先生


史实表明曹丕一直对兄弟们放心不下,总是想诬陷加害曹植诸弟兄。黄初四年,曹丕的同母弟曹彰和其他弟兄一起到洛阳朝见,之后不久就死了,有史书记载其“懑怒暴薨”,反正死得不明不白。曹丕不是不想对曹植下手,而是由于卞太后的阻止,他们俩还有曹彰都是卞太后所生,卞氏一个儿子当了皇帝,一个已经死了,她当然得想法子庇护曹植了。


曹丕指使别人构陷曹植在封地“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又抓住把柄治罪曹植,还是因卞太后的干预,曹丕未能杀害曹植,只是贬为安乡侯。曹植幸运的是由于母亲卞太后的健在,她总是不惜余力地保护着他。 在曹丕当皇帝的七年里,曹植虽然逃过一死没有被诛杀,可是被曹丕迁来迁去。先后被徙封为鄄城侯、雍丘王、浚仪王,其食邑也逐渐大幅减少,由原来的万户降为两三千户,曹植这种被猜忌防范的日子并不好过。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寄希望于新帝执政能给自己带来报国的机会,上书魏明帝自求试官,但魏明帝仍然不能尽释父辈前嫌而重用他。两年后曹植又上书表明心迹,希望给予提拔重用,指出朝廷大权应该掌握在同姓同宗手里,异姓之臣有临危不救,而如今朝政皇族间疏远,异姓反而重用。


曹植似乎已经看出诸王实力太弱为某些权臣奸相(司马氏父子)提供可乘之机,不过目前朝廷对封国的防范远大于对其他宗族权臣,曹植又和曹丕有旧怨,想东山再起难上加难。

没能继承大位,又不能实现报国的理想,曹植彻底绝望了,在封国郁郁寡欢,十年多的时间里他几次三番迁徙,过着漂泊不定囚徒般的生活。朝廷给封国的东西常常减半,自己身边的封国部曲不断地被朝廷征调,剩下老的老,小的小,曹植甚至还要亲自下地劳作,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曹植在绝望的困境中一病不起,享年四十一岁,当年他意气风发登鱼山临东阿,感慨万千,遗令子孙将其葬于东阿。


看遍山川


曹植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很有文采,几次欲立他为接班人,但三国形势严峻,仅靠有才气是无法担大任的,于是曹操培养曹植,结果一次次让曹操失望,让他去救曹仁,他喝醉了不愿去,又在自己封地不检点,很放肆,处处违制,自此曹植失去了接班人机会,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王位,同年曹丕称帝,曹植也像模像样的上表祝贺,写下《上庆文帝受禅表》,这年曹植29岁。

图为东晋顾恺之《洛阳赋图》,为曹植所作《洛神赋》配图。

曹丕一直冷眼旁观着这位曾经的王位对手,总想着欲除之而后快,他废除了汉献帝自立,曹植在邺城还穿着丧服大哭,为汉献帝鸣不平,听闻后曹丕指使在曹植封地监国的灌均来罗织罪名,进行诬告,在曹丕痛下杀手时,他俩的母亲卞夫人,现在成了卞太后,出手了,曹植得救,但被贬为鄄城侯。

图为魏文帝曹丕画像。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他俩是亲兄弟,所以老妈在,曹植就能活,后来曹丕数次找机会弄曹植,都被老妈卞太后阻止,曹植多次幸免于难。虽然有人护着曹植,那曹丕就屡次贬斥曹植,比如公元222年,曹丕大封赏,共封了11个王,但曹植仅是个鄄城王,这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封赐,他之前是鄄城侯,现在是鄄城王,什么都没变,而别人封的都是郡王。

曹植死后按遗愿葬于东阿鱼山,图为曹植墓。

公元223年,曹植改封雍丘王,同年曹植和诸王去朝会时,曹丕乘机干掉了任城王曹彰,继续下手曹植时,老妈卞太后出手了,曹植被救,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时,曹植在母亲卞太后维护下,相安无事,这年曹植35岁。自己的侄子曹叡继位后,曹植多次上表能够从政,来施展才华,曹睿和老爹曹丕一样,处处防着他,公元231年,曹植40岁再次上表,又被拒绝,同时又改封为陈王,第二年忧郁而终,享4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