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議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故事系列(一)

居家學習助抗“疫”,足不出戶雲看展!古田會議紀念館為廣大觀眾朋友推出

“約會文物”欄目,邀請您線上看文物,聆聽文物背後的故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期待春暖花開時與您再相約



約會文物 |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故事系列(一)

(尺寸:帽圍75cm,帽高3cm,領圍28cm,袖長47cm,衣長64cm,褲長64cm,織巾袋長137cm,織巾寬10cm)


“上衣為中山裝式,有兩個上貼口袋,領口佩綴紅領章;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帽,綴有布質紅五角星帽徽。”這套簡樸的軍裝,就是中國紅軍歷史上第一套正規軍裝,於1929年3月福建長汀被設計並製作出來。

為打破敵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在當地黨組織和地方武裝的緊密配合下,紅軍經過半年艱苦轉戰,成功開闢了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當年,由於經濟困難且長期處於戰爭環境之中,紅四軍服裝各式各樣、形形色色,大部分戰士的服裝相當破舊,急需更換補充。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同時為了便於行軍作戰和內部管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四軍主要領導人決定拿出一部分軍餉,製作4000套

軍裝。

紅四軍戰士們穿上統一的新軍裝後,軍容軍貌煥然一新,軍威大振。紅軍戰士們在長汀縣城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檢閱。

“一顆紅星頭上戴,二面紅旗領子繡。”從此,紅四軍戰士們穿著這套軍裝,開始了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約會文物 |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故事系列(一)

(尺寸:長56cm,寬39cm)


這張報紙,是1929年7月27日紅四軍政治部編印的《浪花》創刊號(第一期),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創辦的第一份鉛印軍報。

1929年,為配合紅四軍在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廣泛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擴大政治影響,紅四軍政治部創辦《浪花》報。1929年7月27日,《浪花》創刊號(第一期)在閩西正式出版。這份軍報為黑色單面鉛印,四開二版,創刊號設有“發刊詞”“特訊”“短評”等欄目。

《浪花》很快成為當時紅四軍宣傳戰績、發動群眾、揭露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它作為現存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人民軍隊鉛印軍報,在黨的新聞報刊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約會文物 |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故事系列(一)

(圖片為民國十二年九月一日巖聲報社出版第一期《巖聲》月刊)

(尺寸:長18.8cm,寬26cm,厚0.1cm)


鄧子恢與章獨奇、林仙亭、陳明、張覺覺(後叛變)、曹菊如等幾位進步青年,在龍巖白土組織創辦“奇山書社”。書社建立後,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小學教員等約200餘人入社,他們對新思想、新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共同探討改造社會的良方。他們所學習的書目主要有《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嚮導週刊》以及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文集等,並把讀書心得油印成《讀書錄》,第二期改名為《同聲》。書社的建立,不僅使鄧子恢等有活動基地,而且對龍巖知識分子的革命思想起了啟蒙作用。

為了更好地“揭露社會黑暗,報道群眾鬥爭,推廣革命思潮,宣傳社會主義”,1923年9月,鄧子恢等人將《同聲》的內容擴充,增加了新欄目,改刊名為《巖聲》報,並公開出版。本報最大之使命乃在:“改造舊社會,宣傳新文化。”

為讓海內外更多的民眾讀到《巖聲》報,鄧子恢制定了詳細的發行計劃。他及同伴們的努力,從1923年9月1日《巖聲》發行第1期起,到1926年1月22日出版的第43期止,共出版發行了43期。其中1—24期為月刊,25—41期為半月刊,42期以後為週刊。其發行範圍和銷售量在國內的12個省35個縣市達384份;在國外已遠銷到新加坡、日裡、亞齊、三巴壟、仰光、呂宋、檳榔嶼等7處,發行208份,總計發行給固定戶的有592份,零售除外;至26期,銷售量共達700多份。

《巖聲》發行後,在國內外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南洋一帶得到了華僑尤其是龍巖華僑的盛譽,那些“過番”而去的龍巖人,有的用輿論給予聲援,有的從經濟上給予積極支持。

解放後,鄧子恢副總理囑咐鄭日暉副縣長、葆真先生負責收集此刊。因此,葆真先生給邱梓松寫信並向其堂兄梓江(他的學生)通報其事。梓江兄聞訊後即刻向有關單位瞭解如何辦理上交事宜。據當時接待人員告訴:“《巖聲》是革命文物,處理辦法:1、捐獻;2、收購;3、徵集。”梓江兄得訊後馬上給邱梓松掛電話說道,《巖聲》是我心愛的讀物,如今要捐獻真捨不得割愛,然而細想,此是革命文物,不宜私人保管,況且交給國家收藏比個人保管較為周全,又可擴大宣傳教育面,作用大,因此決心捐獻。《巖聲》月刊原有邱長髮印記,捐獻前筆者又在封面或扉頁加蓋一釐米見方私章作為紀念,把6本《巖聲》月刊寄給梓江兄,由他代為辦理獻書手續。“文革”期間,為了革命文物安全,《巖聲》自龍巖轉移古田館。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