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个人言语与行动始终背道而驰,内心与表面不一致,弄虚作假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就叫做“毁志”。

如果一个人与他人以酒肉为朋,靠行贿送礼而结友,以损利己而相投合,一旦有了权力和名声就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 这种人便是贪得无厌的卑鄙小人。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如果有人善于耍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成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明白大道理,这便是华而不实的人。

至正二十五年二月,福建的陈友谅派兵骚扰处州。胡深率部反击,甚是得手,连下浦城、松溪,并且俘获了友谅的战将张子玉,于是建议增调西路兵平定福建。朱元璋有些头脑发涨,轻视了陈友谅.认为:“子玉骁将,擒之则友定破胆,乘势攻之,理无不克。”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他忽略了陈友谅在福建已有十几年的经营,根深蒂固。而他自己在浙江的兵力相当单薄。由于轻敌,他只派出西线朱亮祖和王溥两股部队前往,朱亮祖率师先行,连下崇安、建阳,大 有席卷而下之势,就更不冷静。他的部队在建宁城下与胡深会师。

对于这样地孤军深人,刘伯温是不赞成的,而统帅朱亮祖勇而寡谋,性情粗暴,尤其不适合独立决策,胡深虽然是文武全才,足智多谋,却无权驾驭朱亮祖。其结果,胡深战败被俘,被陈友涼杀害了。原来,陈友谅的大将阮德柔在建宁城内外布置了重兵。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除了加强城内布防,在城外的锦江边还冇四万部队对朱、 胡作外线围。胡深主张暂缓进攻,以待后续部队,朱亮祖不依,强迫胡深攻城,胡深无奈,只好鼓噪前逬,结果遭到到前后大击,被团团围住,终于在突围时被俘遇害。

朱元璋闻知胡深战败身死,勃然大怒,要派遣大军前去征讨。恰在这时,又接到浙江海宁聚众反抗的消息,他火上加油,怒不可遏,发暂要扫平东南。

次日,他宣布一道侖令:“凡狱中的福建、海宁罪犯,以及两地在应天府的商人、旅客,一律格杀勿论。

刘伯温听了大惊,连忙问道:“主公,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朱元璋气呼呼地说:“先生有所不知,我咋夜梦见许多自称是福建、海宁的人,头上鲜血淋淋,手拿土块,向我扑来,想那福建、海宁两地贼众负隅顽抗,定会派人前来行刺,因此,我要来个先下于为强。”

刘伯温暗忖,且今天下未平,如果大肆杀戮,必定不得人心。但他素知朱元璋的脾气,一旦话讲出,不愿轻易收回,于是想岀一计,仰头大笑说:“主公因昨天闻知福建、海宁凶讯,日思夜想,故有此梦.依我看来,这梦倒是个好兆头。”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怎见得?先生就替我圆这个梦吧!”朱元璋半信半疑。

刘伯温向前一步,侃侃而谈:“主公梦见许多人,人多(众) 也。‘彖'字头上不是有‘血’吗?家人拿土块向主公扑来,这是向往主公,正是主公得‘冢’得‘土’的意思呵。他们自称是福建、海宁人,就是这两地百姓归附主公了!为今之计,主公若因势利导大赦狱中的福建、海宁罪犯,并且以礼接待这两地在应 天府的商人、旅客,这些人回乡去一定称赞主公仁德。过不多久,这两地百姓自然归顺主公。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主公何乐而不为呢!”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这番话说得朱元璋由怒转喜,就依照刘伯温的办法行事。

那些被释放的犯人和受到优待的福建、海宁客商,欢天喜地回去,到处宣扬朱元璋的德政。百姓们受够了元朝统治,各方那些草王、寨主知道人心归向朱元璋,不能逆天行事。便纷纷献上降表,归附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见降表,喜得眉开眼笑,称赞刘伯温说:“先生高瞻远瞩,真是我的好军师啊!

明太祖朱元璋死活不愿意放走刘伯温,差点学宋太祖赵光胤

学习课堂:

1、领导最欣赏欣赏的是聪明,聪明的人之所以可贵,可贵之处在于知人。能够知人识才,才能使各种人才各得其所,这样各种事业才能兴发达。

2、分辨一个人是否真才实学,能否成大器,往往是在生活中琐事中反映和发现出来。

3、现实中,发现识别人才,用好人才,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4、作为我们现代人,每天也要做到每日反省,知止和自律很重要,提高我们自身素质,自己先成为有素质的人才,然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