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守八寶豆腐

就拿我們店裡這本週歷《祖宗的食譜》來說,裡邊一共52道古菜,就有4道是豆腐,這周出現的是第一道——王太守八寶豆腐。

王太守八寶豆腐

《隨園食單》王太守八寶豆腐

圖片來自:《祖宗的食譜》2019年周曆

為了讓四篇文章各有不同,我們會寫得略有側重,像歷史啊、文化啊、科學性啊、各地做法啊、名人故事啊等等,都會涉及,就這還不一定湊得夠四篇兒呢。


今天,我們就先說說豆腐本身吧。

王太守八寶豆腐

本想煉丹,結果發明豆腐

像豆腐這種十分常見的食品,居然有明確的發明人,這算是件很奇幻的事情了。這個人就是漢朝的淮南王劉安。


劉安雖然身居高位,卻是個熱愛探索的人。如果他能活到現在,那肯定是《博物》的忠實讀者,或者是我們的專家老師。

王太守八寶豆腐

據不一定靠譜的記載,劉安是最早研究熱氣球的人之一,他是古代化學——煉丹術的重要研究者,古代博物學、哲學著作《淮南子》的出資人和主編,是琴藝高超的文藝青年,還是豆腐的發明者。


擱現在,相當優秀的斜槓青年啊!

王太守八寶豆腐

據說劉安酷愛豆漿,經常坐在煉丹爐邊上喝。一次不小心,豆漿灑在丹藥裡,恰好就被點成了豆腐。

王太守八寶豆腐

圖片來自:全景網

當然,這種故事我們聽得太多了,就像是“中國民間小吃一半是乾隆起的名,剩下一半是慈禧起的”這種。傳說而已,哪能真信呢?


劉安發明豆腐的證據,是南北朝時期謝綽所著《宋拾遺錄》中的一句“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劉安始傳其術於世。”但從上古到這本書前,再沒有豆腐的其他記載以及實物的出土,這不是很奇怪嗎?

王太守八寶豆腐

中科院院士袁翰青先生,日本學者篠田統等專家都對“劉安發明說”提出質疑。但是學界比較認可的其他三種——孔子時代發明說、五代時期說、唐代說也都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


然而,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東漢晚期的墓葬遺址,墓葬中有五幅壁畫,和豆腐製作的工藝完全吻合——泡豆,磨漿,過濾,點漿,壓實。雖然不能絕對肯定這畫的就是做豆腐,但可能性實在很大。

王太守八寶豆腐

疑似做豆腐壁畫

這組壁畫內容相當多。


還有描繪烤串的,和今天一模一樣,連爐子都一樣。

王太守八寶豆腐

看見人們手裡的串兒了嗎?

打虎亭壁畫的發現,極大地佐證了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記載,起碼時代是完全可能的。看在他是個可愛的博物學探索大牛的份上,我們就算在他頭上好了!

從豆漿到豆乾,緊密更緊密

如果問一箇中國人,豆腐是怎麼做的?相信不難得到答案——用滷水點的。如果問到理科生或更高學識的人,也許還能說出蛋白質變性的準確提法。

王太守八寶豆腐

可變性究竟是怎麼變性的?為什麼變性?什麼東西在變性?用不用做手術(誤)?說起來還真不太好解釋。


豆漿是一種液體膠質,主要成分是豆子裡的蛋白質還有水。這個大家都知道。

王太守八寶豆腐

豆漿

當有鹽滷、石膏這種凝固劑加入豆漿中時,凝固劑中的二價離子就會中和表面電荷,使得膠體微粒間的雙電層力消失,膠體微粒在範德華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固相。


這段話對你來說跟西班牙語是的哈?沒關係,我給你翻譯一下。

王太守八寶豆腐

滷水點豆腐

圖片來自:微博@李子柒

豆漿就像一個社區,由“積極分子”蛋白質和“不積極的分子”水組成。積極分子互相也不熟,大家就相安無事地過日子,形成鬆散的液態。


有一天,這個社區來了幾位有組織能力的同志,他們看到這些膠質中的有機高分子,有很容易電離的基團。


也就是說,他們是有“團結”意願的。

王太守八寶豆腐

通過給它們做思想工作,這些積極分子都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彼此間願意加深瞭解,牽起手來。於是,他們入了黨,成立了一個“支部”,黨員都拉起手來,保持適當的距離,形成了一張立體的網。


不積極的水看成立支部也不錯,就團結在黨員周圍,一個黨員帶幾名群眾——這就形成了“團結”的固體——蛋白質聚集產生凝膠,鎖住水分。


但是群眾太多,黨員太少的話,就會有點團結不過來——組織不牢固,一碰就碎。怎麼辦?

王太守八寶豆腐

那就讓它變成一碗美味的豆腐腦

圖片來自:全景網

當人們讓一部分不大積極的群眾脫離這個支部——把多餘的水從豆腐中擠出去後,組織就更緊密了,黨群關係也更牢固了,真正的豆腐就出現了。

王太守八寶豆腐

把豆腐中多餘的水分擠出去

要是再緊密些,還可以成豆乾。


所以,一個優秀的“支部”必須有優秀的組織委員——凝固劑;先進的黨員、積極分子——蛋白質;還要有數量合適的優秀群眾——水。缺一不可。

王太守八寶豆腐

滷水豆腐

豆腐必須有,八寶很隨意

看,通過最近的學習,我的覺悟多高~

王太守八寶豆腐

豆腐的歷史和化學部分介紹完了,咱們再來說說這周的古菜——“王太守八寶豆腐”。這菜名很奇怪,一個豆腐菜而已,要搞這麼複雜嘛?


當然!這道菜號稱天下第一豆腐,而且是皇帝御賜,鬧著玩呢!

王太守八寶豆腐

《康熙王朝》中,皇帝吃豆腐腦的橋段

清朝有一個人叫宋犖(luò),做過江蘇巡撫。他在《西陂類稿》中寫了一個小故事:當年康熙南巡,對他說:“朕有日用豆腐一品,味異尋常,因宋巡撫是有年紀的人,可令御廚傳授與巡撫廚子,為後半世享用。”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當過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徐健庵)。


後來,徐健庵將這個菜譜傳給門生王樓村,王樓村的晚輩王孟亭做到揚州太守的職位,又是袁枚的好朋友。袁枚就把這道菜記載在自己的《隨園食單》裡,叫它“王太守八寶豆腐”。這道菜傳承有序,記載詳細,可信度非常高。

王太守八寶豆腐

圖片來自:《味道》

至於其中的“八寶”,說實話形式大於內容。中國人喜歡湊數,四啊,五啊,八啊,三十六啊,一百零八啊……


說著好聽,圖個吉利。

王太守八寶豆腐

就“八寶”一說,就有很多很多種,佛教、道教都有自己傳說的八寶。八寶醬菜、八寶醬鴨、同仁堂的八寶散八寶丹,不計其數。


“王太守八寶豆腐”裡的八寶是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再加上豆腐和雞湯,湊了個八。

王太守八寶豆腐

八寶配料

圖片來自:《味道》

其實八寶是哪八樣,也無甚所謂,反正豆腐清淡吸味,只要是口感軟脆、味道不錯的食材一起做出來,就不會太難吃的。


如果您家沒有這幾樣“寶”,換成其他肉餡、筍、木耳、海參、蝦仁、貝類……全都可以。


只不過原方中的松子仁、火腿香氣比較獨特,做出菜來頗有些出塵味道,換成俗物未免文藝值有所降低。

王太守八寶豆腐

原料:

豆腐200克,香菇50克,口蘑50克,松子仁20克,瓜子仁20克,火腿20克,雞胸肉50克,雛雞半隻,蔥20克,姜10克,黃酒10ml,鹽10克

步驟:

1.雛雞斬大塊,冷水浸泡30分鐘備用

2.鍋中放雞塊、蔥、姜、黃酒、加入2000ml水

3.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轉中火

4.當湯汁剩約300ml左右時,加少許鹽,關火備用

5.香菇、口蘑、松子仁、瓜子仁、火腿、雞胸全部切碎後混合,備用

6.豆腐切碎靜置,下鍋前倒去滲出來的水分

7.將雞湯燒開,豆腐及所有配料一同下鍋,攪拌均勻

8.把湯汁再次燒開,關火盛出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