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儀式感的告別,才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2020庚子鼠年伊始,因為一場疫情,我們目睹了太多的失去與告別。


有年邁的母親因病去世,女兒在車後撕心裂肺的喊著“媽媽”;


有身為醫生的丈夫在抗疫一線感染身亡,妻子追車痛哭引無數人落淚;


也有身患救疾又不幸感染的老人為了不拖累家人,縱身從樓上一躍,舍一己之身護所愛周全。


生命,彷彿一株既脆弱又頑強的花,沐風櫛雨時堅韌挺拔,突經摧殘時卻也孤單無力。


試問芸芸眾生,誰不願在“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日子裡享受著平凡歲月的溫暖?可世事如轉燭,有時無常偏偏就來的那麼輕易與突然。


意外與明天,哪個會最先到來,誰都無法預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對生命保持最初的敬畏與尊重。


1


2月16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間小手術室裡,醫生們完成了國內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工作。


彼時,武漢封城已有25天。


在這25天裡,有1600多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失去了生命,這也意味著有1000多個家庭,與親人經歷了最悲傷的訣別。


早在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法醫系劉良教授便呼籲儘快對新冠肺炎逝者做病理分析,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準確分析病毒的攻擊機制與病變過程。


但由於條件限制,在20多天之後,他們才有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有儀式感的告別,才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解剖是在凌晨一點進行的,在由手術室改造的解剖間裡,劉良教授和他的團隊集體對著逝者遺體久久地鞠了一躬。


那一刻,夜靜如水、春寒料峭,但他們的內心澎湃激動,滿溢著對逝者深深的感激與崇敬。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逝者為大,生者要對逝者保持絕對的尊重,不能有半分驚擾,直至將逝者入土為安,才算生命走完最後一程,得到最後的安息。


但是為了早日攻克病毒,逝者的親屬們忍痛做了這個偉大的決定。


因為他們內心明白,唯有舍小情顧大局,我們才能早一點看見春暖花開、山河無恙。


而醫生們充滿著儀式感的躬身致敬,是與逝者的告別,是對生命的尊重,亦是對大愛無聲的至高敬佩。


逝者已逝,但我們相信,待春暖花開的那一天,他們也一定會為這片越來越好的山河感到由衷的欣慰與自豪。


2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曾美好而乾淨,而當我們年邁蒼蒼準備打開另外一扇門時,也都會渴望能夠體面莊嚴的離開。


有儀式感的告別,是對生命最後的尊重。


在日本電影《入殮師》裡,男主角小林大悟便是這樣一位能夠令逝者體面離開的人。


在影片中,身為入殮師的小林每次工作之前,都會精心的打理自己,刮鬍子修指甲,務必保持面容整潔衣裝得體。


他為逝者納棺時的每一幀畫面,都唯美、精緻、細膩,充滿著無比虔誠的儀式感。


他會先跪下來雙手合十為逝者祈禱,口中默唸著“祝福往生者能安詳平和地離去”。


然後他會認真而溫柔的為逝者擦洗身體、更換乾淨衣服、刮臉化妝、整理儀容,最後將逝者輕輕地放進棺中。


有儀式感的告別,才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電影《入殮師》劇照


納棺入殮,是一種寄託,是一種記憶的延續,更是生者對逝者的一場儀式。


對於小林而言,讓每一個生命能夠以體面的方式訣別這個世界,是他唯一能為逝者做的事情。


其實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自我生命的救贖。


生命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哪怕死亡也只是一扇門。過了這扇門,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我們遲早都會推開死亡的門,與那些發生變故的生命相比,活著的人都足夠的幸運。


在我們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時,我們也能鼓舞著自己以平靜勇敢的心,努力去尋找幸福的意義。


3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身體與這個世界告別;


第二次是當人們穿著黑衣在葬禮上默哀哭泣,你成為墓碑上的一個名字;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徹底的把你忘記。


在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講的就是一個如何通過儀式感令逝者永遠活在親人內心的感人故事。


少年米格生長在一個大家族裡,但是在這個家族的群像裡,唯有曾曾祖父的照片是空缺的。


因為他的曾曾祖父早年醉心音樂離家出走,始終沒有得到家族的原諒,所以即便離世,也沒有人與他正式告別。


偶然的一次,米格進入到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那個被稱為亡靈之地的世界裡,生活著在人間逝去的生命。


同樣熱愛音樂的米格,在一系列的奇遇之後,找到了自己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可是埃克托卻面臨著即將化為粉末的命運。


因為在人間,最後一個對他有記憶的人——他年邁的女兒,也即將離開人世。


在亡靈之地,如果人間的親人徹底將你遺忘,你便會灰飛煙滅,面臨真正的死亡。


有儀式感的告別,才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埃克托答應將米格送回人間,而米格也在曾祖母臨終前,喚醒了她心中對埃克托殘存的溫馨記憶。


埃克托終於不用再擔心粉身碎骨,他終於如願以償的被原諒被接納被思念,他的照片被鄭重的擺在供桌上,受著子孫們的煙火祭奠,家人們紛紛與他正式告別,在不同的世界裡,彼此過著舒心幸福的日子。


影片用有趣而生動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關於死亡與思念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但思念是永恆的,人們會通過各種富有儀式感的方式去紀念曾經的親人。


莊重的告別、綿延的思念、在特定的日子裡祭奠。是儀式感,令生命的火種熊熊燃起,永遠不會熄滅。


有儀式感的告別,才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因為只要在人世間還有人追憶,逝者便不會真正離去,他們永遠活在親人的記憶裡。


這也是曾經逝去的人在這個世界最溫馨最體面的結局。


4


什麼是儀式感呢?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其實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活在滿滿的儀式感裡,所以我們才有了那麼多不尋常的回憶。


初生的孩子,有滿月禮;甜蜜的愛情,有盛大的婚禮;而親人去世,也有喪葬禮。


中國人對死亡向來諱莫如深,但我們面對逝去的親人,往往充滿著儀式感,甚至,我們有“清明節”,專門來思念逝去的親人。


即便在疫情之下,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依舊會在心裡為逝者舉辦一場滿是肅穆與尊重的葬禮。


醫生們為遺體捐獻者鞠躬,是一種帶著崇敬的儀式;入殮師溫柔的為逝者納棺,是一種帶著尊重的儀式;將逝去親人的照片掛在牆上年年祭拜,是一種帶著傳承的儀式。


每一場告別,都需要儀式感,而每一種儀式感裡,更深藏著綿延的思念。


也許,當某一天,離別不得不到來時,令我們深愛的人體面而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