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房地产税务是个蓝海?

私信回复“进群” 加入税务筹划交流群地产法务交流群


为什么说房地产税务是个蓝海?


地产税务,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一面是各路房企的求贤若渴,另一面是人才供应的明显不足,职业蓝海之一。


严格来说,地产专职税务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往回倒个几年,多数房企都没有专职税务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小房企纷纷配置税务岗,如此变化的原因作者猜测有二:其一、房地产行业利润摊薄,倒逼精细化管理及利润运营的提升,税金作为房企三大刚性支出(地价、税款、建安)之一,有较大筹划与管控空间,是项目净利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溢价高企、拿地算不过来帐的当下,企业的税务水平,很多时候决定了意向地块的生与死(比如项目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土增退税或税务优化);其二、过去不重视税务的恶果是吃了很多大亏,由于没有税务专业人员的把控,部分业务决策处理不当,导致千万、亿元量级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拿地协议里把实物地价描述成了无偿赠送,导致税负骤增)。


翘首以盼的房企面对的是无人可用的尴尬,目前市面上地产专职税务存量人才十分有限,具备丰富项目经验(尤其是收并购、税收筹划、土增清算、税务管控与治理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地产税务多数都是半道出家,大致来源有三种:税局、事务所、其他条线转岗,三个来源的人员都有明显弊端:税局出身的人熟悉税局的运行体制,人脉关系丰富,但税局内部实行的是条块分割、行业分离的管理模式,在有过房地产管理经验的税局人员中,具有全税种经验的人很少,加之国地税长期分离,货劳(增值税)出身的往往不懂土增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懂土增税的又未必懂所得税,所以税务知识不全面是税局转行人员的通病;事务所出身的人一般税务专业知识比较全面,但中介做久了,容易和实务脱节,善于形式管控,却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很丰富,实操很扯淡,再者中介人员往往强调独立、客观、中立,对风险控制较为敏感,转为企业税务后容易出现不适岗,主要表现为沦为内部咨询者,畏首畏尾,为了规避风险,不敢大胆拍板业务决策,能动空间相对小一些;其他条线转岗的人员对于房地产运作流程及机制十分熟悉,但半路出家的人,专业水平往往薄弱些,发挥税务应有的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沉淀。作者去年曾协助某TOP30房企进行区域税务总监税务专业水平的评估,结果面了五六个人,没有一个专业还凑活的,而应聘者都有好几年、甚至十数年的税务或者财务从业经历,但关于项目公司间借款合同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正确,也是出乎作者意料,再聊一些实务中的稍复杂问题,更是完全没概念了,所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税务人员很难,资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地产税务是个知识和能力综合需求很高的岗位。地产税务首要是精通税法,中国的税法体系在最近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加之各地政策的千差万别,如何掌握庞杂的税法体系与征管口径是个巨大挑战。房地产税法是个显著独立于其他行业的税法体系,土增税独家专供,企业所得税自成一派,增值税多有特色,所以同样是税务其他行业转过来需要相当长的转换周期。除了精通税法,地产税务还需掌握财会、其他实体法律、房地产业务、行政程序、行政运行机制、政府资源获取及维护等多重知识及能力:会计核算是税务的基础,凡税务没有明确规定的需参照会计规定,所以一个不会做账的税务不是个好税务(比如你如何看懂账上的成本是如何结转的);除了税法、你还得懂点物权、规划、估价、土地等相关法律,因为税务问题的源头或者答案往往不在税法里(比如人防车位土增成本扣除的问题本质是个物权归属争议);不懂地产业务的税务是门外汉,无法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业务决策,也无法提出不同阶段的管控要点(比如你要供应商提前开具发票,应提出提前支付部分税金的对应方案);税企争议部分时候需要进入书面对质,甚至复议、诉讼的地步,熟知文书、程序才不至于被税局打败(比如某项目土增清算,企业超出税局规定的清算期限后,税局一直未下责令限期清算的正式文书,后税局要求企业配合倒签文书,企业予以拒绝,从而避免被税局核定征收);政府部门林立,分工有差,熟悉运行机制和权责划分十分必要(比如土增清算审核的主导部门是征管还是税政);我国的法治进程还在进行时,维护良好的税企关系,可以事半功倍(比如顺利开出合规证明,再比如税局有税金规划的考量会首先考虑到你的公司)。


地产税务是个前景一般的岗位。很多房企会有法务审计中心或者法务中心,但几乎没有房企会设立税务中心,甚至部分房企税务连二级部都不是。作者无意贬低法务,从功能分析,法务充当的是防御者角色,而税务攻守兼备,除了被动的风险管理职能,还具有显著的利润创造职能。虽然房企已经开始重视税务了,但税务的定位与其能力需求、贡献尚不匹配,税务的价值还需要一个持续挖掘的过程。地产税务人的职业终点往往就是集团税务负责人,通常定位是财务中心下属条线负责人,然而专职税务很少设立初级岗位(通常由财务兼任),因此专职税务人员的职业层级往往只有二到四级,对于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显然是不够,走的快的三十出头就到了终点。税务往财务、投发或者更高的综合管理岗的上升通道目前还是闭塞的,同等情况下,财务体系内晋升往往是优先考虑融资、经营计划、核算,而税务往往不在考虑范围内,或者排在最末尾,因为大家对税务有个刻板印象,就是税务的面很窄,我的税务圈里这几年还没听谁鲤鱼跳龙门了。与职位不高对应的是地产税务人员待遇有限,税务作为一个对利润影响重大的岗位,其薪酬基本没有实现与贡献量化对应,一个全年创利上亿元的税务人员,可能得到的奖励就是年终多个几万块钱,税务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很多,很多税收优化即便不做,其实外行也很难看出,由于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不少时候税务人员就不愿出力不讨好了,企业的利润于无形中流失了,这种因小失大的情形并不鲜见。


税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岗位。税务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税法及征管实际本身的不确定性,这既是风险,也是发挥的空间,实务中的情形永远比书本上的有趣的多,有许多你想都想不到的情形,所以税务工作是一个不断获得新知,不断成长的过程。税务没有太多的循规蹈矩,适合思路开阔、脑子灵活的人,你会有不断打怪升级的持续正向反馈。税务是一个能穿越牛熊的岗位,地产行情好不差你这口饭,地产行情不好,更需要税务开源节流。税务是一个能做成老中医的岗位,税务不是个体力活、年轻饭,一个税务从业者往往需要3-5年才能基本掌握知识、能力,8-10年才能有所成就,地产税务有个漫长的养成周期,随着项目经验及专业知识的积累、人脉丰富,资深税务人员的价值不会贬损,甚至有所提升。


如果一个职场新人问我,要不要从事地产税务,我会说来吧,地狱和天堂一墙之隔而已。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未注明来源,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并表示歉意!同时禁止恶意举报,我们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