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把握地下水分佈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一些地方廢井多、不出水或出水少 ,主要原因之一是井址不準, 深淺不適 。 因而把握地形水系的一般規律十分重要 。按含水層的巖性組成 , 可劃分為基岩破碎帶或風化帶含水層、碳酸岩岩溶含水層和第四系鬆散巖系孔隙含水層 3 種 ; 含水層貯水量大小主要取決於含水層的厚度和巖性組成 。含水層的厚度愈大 , 組成的岩土顆粒愈粗大 , 其貯水量也就愈大。

比如川中丘陵地區 , 風化裂隙水的含水層一般在20-30 米的深度 。對於井址的確定主要是找準 " 泉眼 ", 找水歌訣:" 兩山夾一嘴 , 地下必有水 "," 碎石帶下水汪汪 ,紅石頭下幹梆梆","灣對灣,嘴(指山嘴)對嘴,長流水"等,主要是說一般要把鑽孔佈置在嶺狀中丘坡腳、丘陵谷地、窪地或風化裂隙發育及風化裂隙與構造裂隙勾通處 。專業打井技術的技巧就是根據不同地層來判斷不同的水線。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根據地形特點找水: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

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

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裡打井,水源較為可靠。而達到找水的目的.打地下水的來源是雨水落到地面後,一部分滲入地下積蓄在土層和岩石的裂隙中,就成地下水。

地下水量的大小與巖性構造、地形地貌條件和補給來源有關。因此,特別介紹群眾找水的經驗,為容易出現乾旱的地區的農民找水源打水井。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

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5、“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

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層,因巖性的局部變異而成為隔水層時,它就能阻滯地下水的流動,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兩溝夾一嘴,下面有泉水”。

兩邊山較長,中間有一短山,在中間山的山嘴處,若是上有透水層,下有不透水層,在傾向低處打井,就能出好水。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大山連接得很遠,向一頭傾沒,在其傾沒端適當地形之處的含水層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頭,有水流”。

因山扭頭而造成的山灣低處,阻滯順山流來的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

一個山的形狀向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幹”。

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現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在這裡打井,有好泉水。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

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13、“河漫灘上卵石多,地下潛水似暗河”。

冬季河流雖然已經乾涸,但是河漫灘下面有潛水流動,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打井找水源,什麼方法更科學,這裡有口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